這是一個
由能源驅(qū)動的世界
以北京為例
每年需要251億度電
才能讓每一個市民家庭
點亮家中的燈火
讓冰箱儲存下滿滿的食物
讓空調(diào)送來“救命”的冷風
每年更是需要915億度電
才能讓一幢幢寫字樓晝夜通明
讓無數(shù)的餐館、工廠如常運轉(zhuǎn)
才能保證成百上千萬人的就業(yè)
(上文數(shù)據(jù)引自《北京市2019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下圖為北京夜晚燈火通明的居民樓和寫字樓,攝影師@張登科)
▼
北京的用電量如此之多
但這里的市民
卻并不需要為此擔憂
因為在北京以西400km外
單一個內(nèi)蒙古托克托電廠
年發(fā)電量就已經(jīng)突破300億度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力發(fā)電廠
還不用說其他大大小小的電廠
(從高空俯瞰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火電廠,攝影師@陳劍峰)
▼
但是
這300億度的背后
卻是一種長期被嫌棄、被差評的礦產(chǎn)
煤炭
托克托電廠每生產(chǎn)1億度電
便需要燃燒5萬多噸煤炭
這些煤炭由煤礦供應
就在距離電廠50km處
中國最大的露天煤礦之一
內(nèi)蒙古黑岱溝露天礦
鏟車、卡車、運輸帶等
各種大型機械晝夜運作
一天可以開采煤炭9萬多噸
足夠裝滿1500節(jié)列車貨廂
(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的黑岱溝露天煤礦,源自@Esri Image Map)
▼
若放眼全國
在96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大地上
大大小小的煤礦散布各地
總數(shù)多達5300個
(各省區(qū)在產(chǎn)煤礦數(shù)量分布,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5300多個煤礦“齊心協(xié)力”
已經(jīng)連續(xù)10年
年產(chǎn)量超過30億噸
2019年的總產(chǎn)量更是高達
38.5億噸
時至今日
煤炭仍然占到
中國一次能源的近60%
正是這些巨量、卻飽受爭議的煤炭
進入電廠、鋼鐵廠、化工廠等
構(gòu)建了我們的生活
成為整個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動力
(“一次能源”即直接來自自然界,未經(jīng)加工轉(zhuǎn)化的能源。下圖為山西長治煤焦化工業(yè)園區(qū),攝影師@傅鼎)
▼
煤炭與中國
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我們的生產(chǎn)能力
又為何如此驚人?
這一切
都要從煤炭的形成講起
01
滄海桑田億萬年以來
中國大地上的很多地方
都曾經(jīng)歷過這樣一幕
溫暖濕潤的沼澤洼地中
各種植物競相生長
郁郁蔥蔥、欣欣向榮
(小興安嶺森林濕地,圖片來源@VCG)
▼
伴隨著
水體的時進時退
大量的植物遺體
得以迅速掩埋、堆積
隔絕空氣
在厭氧環(huán)境中
它們被部分分解
形成一片片泥炭沼澤
(四川霍爾章谷國家濕地公園,攝影師@李貴云)
▼
而后
滄海桑田、海陸升降
泥炭被掩埋于地下
在高溫、高壓等特殊條件下
發(fā)生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
最終形成煤炭
(煤炭形成示意,制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
這一幕
還不止發(fā)生過一次
植物一次次地倒下
地層一層層地覆蓋
煤炭也一次次形成
于是
在今天的中國國土之上
煤炭的探明儲量多達1400億噸
含煤區(qū)面積超過80萬平方千米
比東北三省的總面積還要大
占到陸地面積的8.3%
而且?guī)缀趺總€省級行政區(qū)內(nèi)
均有煤炭資源分布
(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圖,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放眼全球
如此大的儲量
在233個國家和地區(qū)中
高居第四位
(世界煤炭資源探明儲量排名,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如此來看
我們的煤炭家底足夠深厚
可是要想將
這些地下礦藏開采出來
我們還需用盡十八般武藝
02
搬山卸嶺在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附近
起伏的山丘變成了
一個個平整的立面
伴隨而來的是
越發(fā)清晰的機器轟鳴聲
(被煤礦改造的地表呈現(xiàn)出特殊形態(tài),畫面的遠處為自然起伏的山丘,中部為近乎直立的礦坑邊坡,近處為地面設施,攝影師@邱會寧)
▼
循聲望去
映入眼簾的是
一個碩大無比的洼地
洼地的上部
煤層上覆的巖土清晰可辨
只有將巖土剝離
煤炭才能重見天日
一臺“奇葩”的大鏟車
憑借高大的臂架
可以輕而易舉地
將自己腳下松散的巖土
挖掘、轉(zhuǎn)移至100米遠的位置
(請橫屏觀看,這是全球首臺、亞洲唯一一臺無齒輪傳動的吊斗鏟,本身重達5300噸,作業(yè)占地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圖片來源@準能集團)
▼
與此同時
一臺更加龐大的機器
同樣抓人眼球
它的前端是
數(shù)個鏟斗組成的碩大齒輪
每個鏟斗都有一人之高
它的尾端
則連接著數(shù)百米的運輸帶
蜿蜒伸向遠方
一前一后
挖掘加運輸?shù)牧魉€作業(yè)
剝離巖土的效率可想而知
(如鋼鐵巨獸一般的輪斗鏟,圖片來源@VCG)
▼
巖土被剝離之后
黑乎乎的煤炭露出
靈活的單斗鏟等
上下左右揮舞著長臂
將整塊的煤炭變得破碎
(正在工作的單斗鏟,攝影師@李樂)
▼
而笨重的電鏟
則在纜繩的拉扯下
將身邊的煤炭裝入卡車
(電鏟與重型卡車的配合,攝影師@邱會寧)
▼
當然
它們也可以
直接與運輸帶連接
組成更加連續(xù)、便捷的工作系統(tǒng)
(內(nèi)蒙古魏家峁[mǎo]露天礦的膠帶運輸系統(tǒng),圖片來源@VCG)
▼
之后
勤勞的“搬運工”卡車
穿梭于坑場與地表之間
將煤炭和土石運出洼地
(遼寧撫順西露天礦中往返運輸?shù)目ㄜ?,攝影師@楊誠)
▼
最終
卡車們到達地表
將“貨物”排卸至固定地點
(排卸土石的卡車,攝影師@邱會寧)
▼
轟鳴聲此起彼伏
各種機械組成一支龐大的裝甲軍團
有條不紊、密切配合
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經(jīng)年累月的挖掘
山丘被夷為平地
平地被掏空成洼地
從高空俯瞰
竟呈現(xiàn)出一層層、一圈圈的臺階
蔚為壯觀
這便是露天采煤的現(xiàn)場
一年之內(nèi)
采出的煤炭將超過2000萬噸
如此規(guī)模的露天煤礦
在全國范圍內(nèi)都屈指可數(shù)
(從高空俯瞰內(nèi)蒙古高頭窯露天礦,攝影師@陳劍峰)
▼
但是
這樣驚人的生產(chǎn)能力
卻來之不易
時間回溯至70年前
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煤礦
大都規(guī)模較小、設備簡陋、技術落后
而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又急需煤炭資源來發(fā)展工業(yè)建設
于是在前蘇聯(lián)的援建下
十幾個年產(chǎn)量在500萬噸左右的
現(xiàn)代化露天礦點綴于大江南北
在云南
有紅河的小龍?zhí)堵短斓V
(請橫屏觀看,小龍?zhí)堵短斓V,攝影師@祁凱)
▼
在遼寧
有撫順的撫順西露天礦
(請橫屏觀看,撫順西露天礦,攝影師@陳韶華)
▼
也有阜新的海州露天礦
(海州露天礦,圖片來源@Esri Image Map)
▼
這些露天礦
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那就是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設備
挖掘可靠的鏟車
裝載量大的蒸汽機車
二者強強聯(lián)合
可以保證較大的產(chǎn)量
(新疆哈密三道嶺露天礦中配合工作的電鏟與蒸汽機車,攝影師@徐晨宇)
▼
正因如此
遼寧阜新的海州露天礦
還一舉成為了
當時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
礦坑里
一列列滿載煤炭的蒸汽機車
頭頂著滾滾白煙
沿著鐵軌奮力爬升
是那個年代最動感的畫面
(新疆哈密三道嶺露天礦中行駛的蒸汽機車,攝影師@王璐)
▼
20世紀80年代
隨著露天開采技術的進步
我們獨立設計和建設了
平朔、霍林河、伊敏河、元寶山、準格爾
一眾聲名顯赫的大型露天礦
人稱“五大露天”
(請橫屏觀看,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的伊敏河露天礦,攝影師@在遠方的阿倫)
▼
彼時的中國
汽車工業(yè)也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
煤炭的運輸工具
開始放棄了體型龐大的列車
轉(zhuǎn)而使用了靈活的卡車
(山西安太堡露天礦中自卸式重型卡車,卡車輪胎的高度約3.5米,攝影師@朱哲)
▼
與大運量的列車相比
單輛卡車的運力雖然有限
但是無數(shù)輛卡車一齊出動
就如同一支靈活的機動部隊
且總運力也絕不遜色
在鏟車與卡車
這對新組合的加持下
生產(chǎn)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這些煤礦的年產(chǎn)量
可以突破1500萬噸
(新疆準東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中的卡車車隊,圖片來源@VCG)
▼
可是
隨著礦坑越挖越深
卡車的運輸距離變得越來越長
原本的高效運輸已經(jīng)不再
于是一項新設備應運而生
膠帶輸送機
它的運輸能力
可與標準鐵路抗衡
而成本只有卡車的50%
可謂是一舉兩得
(內(nèi)蒙古伊敏河露天礦中的膠帶運輸作業(yè),攝影師@在遠方的阿倫)
▼
此外
受到特殊地形的限制
煤炭還可以“乘坐”索道
橫跨峽谷、完成運輸
(新疆紅山煤礦的運煤纜車,位于安集海大峽谷附近,攝影師@張波)
▼
截至目前
這支裝甲軍團的成員越發(fā)龐大
在它們的靈活搭配下
露天煤礦的生產(chǎn)能力
可以突破3000萬噸
(遼寧撫順西露天礦中繁忙的開采場景,攝影師@李樂)
▼
進入新世紀
一大批露天礦
更是噴薄而出
2008年
內(nèi)蒙古烏珠穆沁的白音華露天礦
建成投產(chǎn)
(請橫屏觀看,白音華露天礦,攝影師@飛貓先生)
▼
2014年
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的哈爾烏素露天礦
建成投產(chǎn)
(請橫屏觀看,哈爾烏素露天礦,圖片來源@準能集團)
▼
2019年
陜西神木的西灣露天礦
建成投產(chǎn)
(請橫屏觀看,西灣露天礦,攝影師@任世明)
▼
截至2017年
全國露天煤礦約有420座
如今年產(chǎn)量超過1000萬噸的
大型露天煤礦達到19座
(全國千萬噸級露天煤礦分布,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不過
露天開采只適用于
那些埋深較淺且較厚的煤層
而且其年產(chǎn)量
也僅有5.28億噸
只占到全國煤炭總產(chǎn)量的
15%
那么
面對深部的煤層
在沒有像露天開采
這樣寬敞的環(huán)境下
我們又會遇到怎樣的難題?
03
地下世界超過29億噸的煤炭
將在黑暗的地下世界中采出
占到全國煤炭總產(chǎn)量的
85%
可是
地下煤層往往深達數(shù)百米
有的甚至超過1000米
想要采出如此之深
又如此巨量的煤炭
談何容易?
首先
人們必須想方設法
在地表和煤層之間
開鑿出一條條或水平、或傾斜
又或垂直的通道
搭建起一個合理的井下生產(chǎn)空間
(井下生產(chǎn)空間系統(tǒng)示意,為了便于理解,圖中標注與專業(yè)術語稍有差異,制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
這些通道
不僅是輸送煤炭、土石的
運輸通道
(江蘇徐州的姚橋煤礦,地下運輸巷道上的鐵軌,攝影師@劉利順)
▼
也是輸送
人員、設備的運輸通道
(江西萍鄉(xiāng)的青山煤礦,工人乘坐升降機下井,攝影師@胡寒)
▼
更是一個保障深井之下
人員、運輸、通風、排水
供電、通信、救援等的安全通道
(江蘇徐州的姚橋煤礦,井下整潔寬敞的高壓供電系統(tǒng)空間,攝影師@王標)
▼
沿著這些通道
人們終于能夠觸及
深埋于地下的煤層
然而有些煤層卻過于龐大
它們的距離延伸超過數(shù)千米
厚度可以達到上百米
在沒有機械的時代
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
人們只能手刨肩背
將煤炭一點點從煤層上剝落
再一筐筐背送至地面
在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地方
可以使用炸藥破碎煤層
借助井下軌道和礦車完成運煤
即便如此
難度仍然超出想象
(早些年間四川山區(qū)的人力運煤,圖片來源@VCG)
▼
幸好
有了機械化的進步
讓一切發(fā)生了轉(zhuǎn)機
煤層破碎、裝載、運輸
地下空間的支護等工作
開始一一被機械所取代
開采效率也隨之大幅提升
(江蘇徐州姚橋煤礦的地面控制中心,攝影師@李新建)
▼
其中最先進的是
所有的地下工作
均能使用機械自動完成
徹底了告別人工采煤的時代
以神東礦區(qū)的上灣煤礦為例
它位于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境內(nèi)
在200多米深的礦井下
工作人員通過控制臺便可以操控
世界上首臺最大采煤機
一次性采出8.8米厚的煤層
與此同時
在開采的工作面上
128臺液壓支架一字排開
長度接近300米
它們接收指令、有序進退
實現(xiàn)對采煤現(xiàn)場頂部巖石的支護安全
(點擊圖片啟動采煤機,江蘇徐州的姚橋煤礦,智能工作面的自動化采煤,攝影師@李新建)
▼
而后
破碎的煤炭
沿著數(shù)千米長的運輸膠帶
被及時輸送至地表
所有工作井然有序
一氣呵成
(新疆吐魯番博斯坦煤礦下的運輸膠帶,攝影師@于建偉)
▼
截至2019年
全國已有98%的大型煤礦
實現(xiàn)了機械化采煤
井下事故的遇難者人數(shù)
也隨之從2004年的6027人
減少至316人
事故發(fā)生系數(shù)
下降超過97%
(事故發(fā)生系數(shù)即百萬噸死亡率,指的是每生產(chǎn)100萬噸煤炭死亡的人數(shù)比例,下圖為2002-2018年全國煤礦死亡人數(shù)變化,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不僅如此
在多種機械的助力下
面對錯綜復雜的地下世界
人們的采煤工作
也變得游刃有余
對于近水平狀
厚度小于7.5米
賦存條件簡單的煤層
人們可以沿著煤層推進
一次性將煤炭采出
(上述開采方式即為長壁采煤法,制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
對于近水平狀
厚度一般超過5米的厚煤層
人們可以自上而下
分多層開采
當然也可以自下而上
進行放頂煤開采
即先在底部采出2-3米的高度
同時利用頂板壓力或者輔以人工方法
使剩余的頂部煤層
直接垮落、破碎、放出
(放頂煤開采示意,制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
任憑地下煤層
千奇百怪的肆意展布
人們只管見招拆招
截至目前
我國的采煤方法多達十幾種
是世界上采煤方法
種類最多的國家
就在數(shù)以億計的煤炭
從地下成功采出之后
地下世界的忙碌
卻絲毫不減
開采結(jié)束后
原本由煤層填充的空間
變成了巨大的采空區(qū)
如果置之不顧
將發(fā)生巖層垮落和地面沉陷
(請橫屏觀看,撫順煤礦的地面沉陷,攝影師@陳韶華)
▼
尤其是地面之上
有建筑、鐵路、水體等分布時
對采空區(qū)的處理更加重要
當在建筑下采煤時
往往需要在開采的同時
同步進行采空區(qū)的充填
或者預留部分煤柱提供支撐
以減小地表的變形和下沉
保證建筑不被破壞
(唐山市區(qū)的開灤煤礦,攝影師@姚金輝)
▼
在鐵路下采煤時
條件變得更加苛刻
必須最大程度減小地表的變形
以保證列車的安全通行
而在河流、湖泊等水體下采煤時
一切工作必須更加謹慎
不僅要防止礦井內(nèi)
突然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突水事故
還要保證地表的水體不流失
(突水指大量水流突然涌入井下巷道的現(xiàn)象。姚橋煤礦東臨微山湖的昭陽湖,部分煤礦在昭陽湖區(qū)下方,源自@Esri Image Map)
▼
從挖掘各種地下通道
到應對不同形態(tài)的煤層和地表
地下開采的每一步
相較于露天開采
都異常艱難
當然
煤層開采的“藝術”
也并非一成不變
當露天開采
剝離的巖土與采出的煤炭
超出合理經(jīng)濟范圍時
需要轉(zhuǎn)向地下開采
(撫順西露天礦,垂直深度達到400米,攝影師@李樂)
▼
有時地下環(huán)境變得惡劣
以寧夏石嘴山的大峰煤礦為例
煤層的自燃使得地下溫度居高不下
嚴重危害人員安全
自2007年起
開采方式從地下轉(zhuǎn)向了露天
如果煤層
向地層深處延伸極大時
可以露天和地下同時開采
(山西平朔安家?guī)X煤礦,在露天礦場的周圍已經(jīng)開始地下開采,攝影師@崔永江)
▼
至此
從淺部煤層的露天開采
到深部煤層的地下開采
5300多座大大小小的煤礦
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
它們熱火朝天、日夜不休
讓中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
“煤炭帝國”
04
功與過但是
故事到這里
還未結(jié)束
時至今日
中國的煤炭年產(chǎn)量
已經(jīng)超過38.5億噸
是70年前的120倍之多
(1949-2019年全國原煤產(chǎn)量變化,制圖@陳隨/星球研究所)
▼
與此同時
全國的火力發(fā)電裝機容量
增長了708倍
總量居世界第一
(廣州南沙華潤熱電廠,攝影師@林宇先)
▼
鋼鐵產(chǎn)量
增長了6300倍
總量居世界第一
(河南洛陽洛礦鋼水澆鑄的場景,攝影師@黃政偉)
▼
化工行業(yè)所用的
合成氨、甲醇等產(chǎn)量
還有尿素農(nóng)肥產(chǎn)量等
已經(jīng)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河南能源化工集團生產(chǎn)的尿素,圖片來源@VCG)
▼
熊熊燃燒的煤炭
點亮了萬家燈火
筑起了鋼鐵森林
也融進了14億人的生活
更成為這個覺醒的東方大國
拼命追趕、飛速前進的動力
(上?;疖囌?,遠處是上海陸家嘴,攝影師@胡楠)
▼
然而
我們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煤炭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
占用了大量土地
尤其是露天開采
直接破壞了地表土層和植被
地下開采還污染了地下水
也引發(fā)了地面沉陷等各種問題
讓生態(tài)脆弱區(qū)不堪重負
(河南輝縣采煤沉陷湖區(qū),攝影師@傅鼎)
▼
煤炭的直接燃燒
還將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大量污染物排入大氣
如此粗獷的使用造成了
酸雨、霧霾等環(huán)境污染問題
給人們的生活空間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北京霧霾天氣,攝影師@陳劍峰)
▼
煤炭的開采和利用
真的就一定要付出
這些沉重的代價嗎?
答案顯然不是
人們把開采產(chǎn)生的矸石
用作采空區(qū)回填的材料
以減少地表沉陷
(新疆三道嶺開采的廢石堆放的場景,攝影師@姚金輝)
▼
對露天礦場
進行復土造田,重新種植植被
以山西平朔煤田為例
截至2017年
土地復墾面積超過4萬畝
形成了采礦、復墾、還地的綠色開采模式
曾經(jīng)的露天開采現(xiàn)場
也可以變身為綠色的礦山公園
(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的扎賚諾爾國家礦山公園,攝影師@趙高翔)
▼
對礦井水
統(tǒng)一進行潔凈處理
再用作礦井及礦區(qū)的生產(chǎn)、生活用水
(江蘇徐州姚橋煤礦的礦井水處理,攝影師@劉利順)
▼
正是通過這些方式
如今我國煤礦區(qū)的
土地復墾率占比52%
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到71%
礦井水綜合利用率已經(jīng)超過75.8%
不僅如此
人們也在改變著煤炭的使用方式
比如在大型煤礦附近
人們直接建造起坑口火電廠
改煤炭運輸為電力運輸
實現(xiàn)污染物的統(tǒng)一管理和排放
(阜新火電廠與遠處的海州露天礦坑同框,攝影師@Rose Gold)
▼
而且
在煤炭燃燒之后
還要經(jīng)過除塵、除硫、脫硝等層層處理
確保氣體達標排放
以實現(xiàn)清潔利用
正所謂
(引自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
▼
煤炭用好了,就是清潔能源
與此同時
人們還在積極尋找其他替代品
除了石油、天然氣等傳統(tǒng)化石能源以外
水能、風能、光能、核能等
各種新型清潔能源
已經(jīng)逐漸進入國家的能源結(jié)構(gòu)
(新疆哈密天山腳下的風力發(fā)電場,攝影師@常力)
▼
以一次能源消費來看
煤炭的消費占比
已經(jīng)從70年前的90%以上
下降至60%左右
而且未來還會繼續(xù)降低
是的
在未來的某一天
煤炭的能源效用
或許會被徹底取代
從此在我們的世界中消失
但到那時
當我們再次談及煤炭
一定還會感慨萬千
正是它
點燃了新中國的第一把工業(yè)之火
也正是它
點燃了一個熱火朝天的時代
(冬日里熱火朝天的工業(yè)生產(chǎn),攝影師@雁海)
▼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撰文:艾藍星
圖片:蔣哲睿
設計:陳隨
地圖:陳志浩
審校:黃超
專家審核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深部開采與沖擊地壓研究院 李春元 博士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能源與礦業(yè)學院 張洪偉 博士
【致謝】本文的圖片內(nèi)容得到了中國神華準能集團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謝。
【參考文獻】
[1] 朱訓. 中國礦業(yè)史[M]. 地質(zhì)出版社, 2010.
[2] 中國煤炭志編纂委員會. 中國煤炭志 · 綜合卷[M]. 煤炭工業(yè)出版社, 1999.
[3] 徐永圻. 煤礦開采學[M]. 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 2015.
[4] 宋子嶺. 露天開采工藝[M]. 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 2018.
[5] 田會,白潤才等. 中國露天采礦的成就及發(fā)展趨勢[J]. 露天采礦技術, 2019.
[6] 2019年煤炭行業(yè)年度發(fā)展報告.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