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fēng)先發(fā)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薺花榆莢深村里,亦道春風(fēng)為我來。
白居易《春風(fēng)》
春風(fēng)送暖,小區(qū)里的各種觀賞花卉和野菜野花都逐漸蘇醒,薺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野豌豆(Vicia spp.)和苜蓿(Medicago spp.)破土而出,還點綴著昨晚的雨水,看上去新鮮可口,這是大自然給小區(qū)里的大爺大媽們最好的饋贈。
薺菜 | 紅色皇后
詩(吃)人(貨)筆下的薺菜
說起春季野菜,最有名的應(yīng)該就是薺菜了。辛棄疾的“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是膾炙人口的佳句。薺菜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野菜,從先秦時期到今天,流傳下來的有關(guān)薺菜的詩就有600多首,也算是野菜文化里的王者了。
在早期詩歌中,薺菜常與“荼”相對出現(xiàn),如《詩經(jīng)·谷風(fēng)》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詩句?!拜薄敝傅氖蔷湛频囊恍┮安?,味道比較苦,《谷風(fēng)》里用來形容女子被丈夫拋棄,內(nèi)心苦楚;而薺菜就比較好吃,正好用來形容渣男喜氣洋洋地迎娶新夫人。
中華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又叫苦菜,在被稱為“荼”的菊科野草里,它是最常見的種類之一 | 霜天蛾
《谷風(fēng)》中的寓意放在整個古代詩歌史上,也算是比較特殊的。大部分寫薺菜的詩詞,都是借薺花來歌詠春色,或是直接寫它有多好吃。宋初《清異錄》稱薺菜湯為“百歲羹”,并不是說吃薺菜能活一百歲,而是說活了百歲的人,什么好吃的都嘗過了,牙也掉了,仍然能享受到薺菜的美味。
說到吃就肯定要提蘇軾,某年春季久旱,他種的菜都不發(fā)芽,只能將就吃點春筍和隔年的腌菜,要不就是去挖點薺菜煮湯飯,詩曰“時繞麥田求野薺,強(qiáng)為僧舍煮山羹”。蘇軾是四川人,當(dāng)?shù)厝司桶?strong>薺菜粥叫做“東坡羹”。薺菜粥因為湯色碧綠,也稱“翡翠羹”,味極鮮美,清代吳其濬[jùn]所著的《植物名實圖考》,形容它“牛乳抨酥,洵[xún]無此色味”。
陸游也是薺菜愛好者,他寫了30多首跟吃薺菜有關(guān)的詩,仿佛他的每個春季都是在薺菜堆里度過的?!?strong>挑根擇葉無虛日,直到開花如雪時”,看來,陸游是每天都吃薺菜,直到開花了方才住嘴。
牧羊人的錢包
我小時候聽過一句諺語:“三月三,薺菜當(dāng)靈丹”。農(nóng)歷三月三大概是四月上旬,此時在江淮地區(qū),薺菜已經(jīng)完成開花結(jié)果。薺菜在開花之前才鮮嫩好吃,開花了就老了,不堪食用。為什么說它是“靈丹”呢?原來農(nóng)歷三月三是江南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上巳節(jié)。在這個節(jié)日里,薺菜花有重要的地位,人們收集薺菜花,用來煮雞蛋吃,還把薺菜花戴在頭上。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記載:“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云:三月戴薺花,桃李羞繁華?!笨梢娺@種習(xí)俗已經(jīng)有相當(dāng)長的歷史了。
挖野菜的人常說,開花的薺菜比較好認(rèn)。確切地說,長出花薹,帶著果實和花朵的薺菜,非常容易辨認(rèn)。大部分常見十字花科植物,果實都是或長或短的棒狀角果,只有薺菜的果實是“愛你的形狀”——心形。
薺菜的角果 | Beentree / Wikimedia Commons
薺菜的很多名稱都來自它的果實形狀,包括它的學(xué)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屬名意思是小包包或小盒子,種加詞意為“牧人的錢包(shepherd's purse)”,這也是它的英文通用名稱。它的中文俗名也很多,比如三角草、粽子草等,都是形容果實形態(tài)。另外薺菜還有個四川味十足的俗名:“鏟鏟草”。
薺菜的種加詞里有個連字符,看上去很別扭,但這種寫法不算罕見。根據(jù)植物命名法規(guī),種加詞應(yīng)該是一個形容詞,或者名詞所有格,由數(shù)個詞組成的短語是不能用于種加詞的,要么就連在一起寫,要么就加上連字符。
《使命召喚》里的人物謝潑德:“我的薺菜錢包呢?!”(日歷娘表示,被凍得瑟瑟發(fā)抖) | 游戲《使命召喚》
在鄰國日本,薺菜的通用名稱叫なつな(夏無),意思是夏天就看不到了。有的地區(qū)也叫它シャミセングサ(三味線草)或ぺんぺん草,指它的果實連著果柄的形態(tài),類似日本的三弦琴,ぺんぺん(penpen)是個擬聲詞,指彈奏三弦琴的聲音。
日本還有句諺語叫ぺんぺん草が生える,形容某個地方比較荒蕪,薺菜亂長。宋代詩人汪元量有一篇《鶯啼序》詞,其中有一句“鹿豕銜枯薺”,含義類似。
日本在正月七日有吃“七草粥”的習(xí)俗,用白菜、蘿卜、芹、稻槎菜(Lapsana apogonoides)、薺菜、繁縷(Stellaria media)、鼠麹[qū]草(Gnaphalium affine)做粥,據(jù)說吃了“七草粥”可以保一年不生病。
在《蠟筆小新》里,也表現(xiàn)了這種注重時令的文化。不過……畫得稍微有點抽象 | 動畫《蠟筆小新》
開花結(jié)果的薺菜最好認(rèn),但食用價值比較低;幼嫩的薺菜好吃,但比較難認(rèn)。薺菜的羽狀分裂基生葉,是最“大眾臉”的一種葉形,而且形態(tài)多變,從深裂到不裂的款式都有??v使是野菜老手,也難免會認(rèn)錯,尤其容易和菊科的“荼”,比如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黃鵪菜(Youngia japonica)、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等混淆,這些植物的基生葉都和薺菜長得很像。
蒲公英。注意葉子上的三角形小鋸齒,鋸齒的尖尖都朝向葉基部的方向,這是它與薺菜的不同 | 紅色皇后
薺菜也要吃肉
薺菜營養(yǎng)比較豐富,而且有股獨特的香味,不但人愛吃,野生動物和家禽家畜也喜歡吃。雖然它叫“牧人的錢包”,但牧人不怎么喜歡它,因為牛羊吃了薺菜后,產(chǎn)下的奶就會有薺菜味,影響口感。十字花科的很多植物都有這個特點,吃下去什么味道,排出來還是什么味道(想想蘿卜)。但是,家禽吃了薺菜,產(chǎn)下的蛋卻很受歡迎。這樣的蛋也有薺菜味,而且蛋黃顏色更深,近似青褐色,對一些人的口味而言,更有“鄉(xiāng)土風(fēng)味”。
南宋詩人朱槔[gāo],在他的詩《寓居南軒》里寫道:“燈橫老薺蛾方去,書掩新蕓蠹[dù]已無”。這首詩講的是用薺菜來驅(qū)蛾,用蕓香來殺蠹蟲?!段镱愊喔兄尽酚涊d:“三月三日收薺菜花,置燈檠上,則蚊蟲飛蛾不敢近”。此法在中國和日本民間都有流傳,不過,并沒有明確的證據(jù),可以證明薺菜花驅(qū)蟲有效果。
薺菜圖畫,植株、花和種子 | Amédée Masclef / Wikimedia Commons
出人意料的是,薺菜確實可以滅蚊,不過,具有殺蚊效果的不是它的花,而是種子。在上世紀(jì)70年代的一項蚊蟲防治研究里,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薺菜的種子浸水后,會釋出一種粘液。這種粘液會吸引蚊子幼蟲附著在種子上面,然后蚊子幼蟲就會大量死亡。種子還會釋放出蛋白酶消化“獵物”,并吸收消化產(chǎn)物。
在自然情況下,薺菜的種子不大可能遇到蚊子幼蟲,因此研究人員又拿土壤里的線蟲、原生動物和細(xì)菌來做實驗,得到了同樣的結(jié)果。薺菜種子確實會釋放一種引誘素,來吸引這些生物,然后殺死它們并消化吸收營養(yǎng)。這不就是食蟲植物“捕食”小動物的機(jī)制嘛?
薺菜種子 | Kinori/ Wikimedia Commons
但研究人員認(rèn)為,薺菜的種子雖然具有“引誘-捕捉-消化”這個機(jī)制,但要把它定義為食蟲植物還太草率。大部分真正的食蟲植物,都生活在較貧瘠的酸性土地上,需要額外補(bǔ)充氮元素,才進(jìn)化出了食蟲機(jī)制。但薺菜是一種繁殖力很強(qiáng)的雜草,種子隨地發(fā)芽,沒必要額外再補(bǔ)充營養(yǎng)。類似犯罪劇里常說的“這個人沒有犯罪動機(jī),怎么定義他的行為呢?”雖然薺菜有充足的“犯罪”事實證據(jù),但它能不能定義為食蟲植物,研究人員還是持保留態(tài)度。
如果薺菜真的被定義為食蟲植物,想想若干年后,食蟲植物玩家們在網(wǎng)上爭相曬出自己的老薺菜,這種場景還真有點期待呢。
你最喜歡的薺菜吃法是什么?| 圖蟲創(chuàng)意
作者:霜天蛾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歡迎轉(zhuǎn)發(fā)
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