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京胡與京劇,多民族的文化交融

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臺
匯集海量科普資源,打造高質量科普平臺,促進科普傳播。
收藏

京胡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又名胡琴,也是廣義上的胡琴家族中的一員。胡琴最早由唐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奚人部落(按:今屬內蒙古)傳入中原,逐漸由彈撥演變?yōu)楣依?,當時被稱為“奚琴”或“尾胡琴”。宋朝沈括《夢溪筆談》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云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自成吉思汗來到中原后,胡琴隨之在黃河流域流行起來,被廣泛用于宴樂?!对贰ざY樂志》:“胡琴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边@是正史中最早關于胡琴的記載。此前漢族樂器里也有稱“琴”者,指瑤琴,也稱作古琴或七弦琴,這是置琴于桌案之上的撫奏樂器,而不是拉奏的。以京胡為主要伴奏樂器的京劇后來成為中國的國劇,這件事最能說明中華優(yōu)秀文化乃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優(yōu)生之結晶。

在京劇得名之前,西皮和二黃這兩個聲腔系統(tǒng)已經(jīng)存在了。有明一代,在甘肅東部有一種以胡琴伴奏的皮影戲,因其地處陜西、湖北的西邊,人們就稱其聲腔為“西皮”。二黃戲也誕生在明代,地域在安徽西部,初以雙笛伴奏,故而原稱“二簧”??墒嵌陕暻缓髞硪哺挠煤侔樽嗔恕3蓵谇∷氖辏?769)的李調元《劇話》謂:“‘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傳其音,專以胡琴為節(jié)奏,淫冶妖邪,如怨如訴,蓋聲之最淫者,又名‘二簧腔’?!彼^江右是從北方向南看長江那一段偏于南北走向的地域,其右側指今天的江西、皖西和湖北,地處長江中游流域。原來西皮戲班隨李自成軍隊自陜西南下,輾轉到長江中游一帶(按:李自成于崇禎十五年即1643年在襄陽稱王,改襄陽為襄京)與二簧戲班同臺,經(jīng)過長期磨合之后大家認識到胡琴拉奏靈動得多。拉奏不僅比竹笛吹奏力度大,而且伴腔過程里可以加過門,增加音樂表現(xiàn)力,其時演員既可喘氣休息,也可做戲,于是舞臺上二簧聲腔的伴奏逐漸棄笛用琴。胡琴初為木質,原來北方不產(chǎn)竹子。皮黃戲班來到長江流域之后就地取材,琴身改木為竹,竹擔(桿)子、竹筒子,蒙在筒子上的桐木板則被代之以蛇皮,使其音色更貼近人聲。當時人們把西皮和二簧合稱二簧或二黃,也作“胡琴腔”或“亂彈”。

“亂彈”如同山野之花在中原民間盛開,產(chǎn)生削減“雅部”昆腔流播地盤之虞,于是開始了戲曲史上的所謂“花雅之爭”。嘉慶三年(1798)有禁花部的諭旨:“聲音既屬淫靡,其所扮演者非狹邪媒褻即怪誕悖亂之事,于風俗人心殊有關系。此等腔調雖起自秦皖,而各處輾轉流傳,競相仿效?!保ㄌK州老郎廟碑刻《欽奉諭旨給示牌》)與此同時又從內廷傳出了一則逸事:嘉慶初年以父親乾隆為太上皇,因“簧”“皇”諧音,則“二簧”犯了“二皇”之諱;況且胡琴難免斷弦,“弦”與“賢”同音,內弦稱老弦,外弦稱子弦,無論斷了哪一根“賢”均屬不祥,于是皇宮下旨戲班棄琴用笛。真可謂:宮廷一語成讖,梨園百年笑談。

在嘉慶朝的二十多年里,胡琴在京城的戲館茶園里銷聲匿跡。嘉慶皇帝駕崩后道光皇帝登基,雖然已無“老弦”“子弦”之虞,但是天子腳下的戲班仍以雙笛伴奏二黃(簧),不敢像民間那樣恢復用胡琴。道光八年(1828)漢班藝人李六、王洪貴入京,把胡琴帶入了京師的戲館茶園,脆亮醒耳,聽眾驚呼為“楚調新聲”。據(jù)傳在咸豐十年(1860)前后,京城的“場面”即樂隊名家沈六(沈星培)和有“笛王”之稱的王曉韶正式提出樂隊改用胡琴和月琴,以胡琴代主笛,月琴代副笛,試奏后盡管隨腔和裹腔更嚴實,可是老笛師田新旺仍然反對棄笛用琴,與沈星培等相持不下,后經(jīng)雙方協(xié)議采取折中辦法:凡堂會用胡琴和月琴,在戲園則仍用雙笛。然而畢竟用胡琴效果好,過了一個時期戲園里自然由胡琴和月琴取代雙笛了,只是在稱呼上一時改不過來,仍按徽班習俗分別稱胡琴和月琴為“上手笛”和“下手笛”。直到同治朝,由于戲迷皇帝自己會演唱,懂得胡琴的好處,傳諭宮中演戲廢笛還琴,這才使胡琴揚眉吐氣,坐穩(wěn)了樂隊首席。

綜上所述,在乾隆五十五年徽班進京之前,胡琴早已“起于江右”;嘉慶三年開始廢琴還笛;道光八年漢班李六、王洪貴進京把胡琴伴奏形式帶回京城,民間逐漸效尤而宮廷戲班未逾雷池;到了同治元年(1862)宮廷也正式宣布廢笛用琴,此時距嘉慶朝廢琴用笛已然六十馀年矣。此后,經(jīng)過宮廷陶冶的皮黃戲班南下轟動上海灘,滬人稱為“京戲”,于是竹制的胡琴也被叫作京胡。

1790年由徽商辦的戲班“三慶徽”應召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這是京劇史上的標志性事件。此后又有漢班和其他徽班陸續(xù)進京,俾徽漢進一步合流。起初胡琴拉奏用的是軟弓,須滿攥馬尾,據(jù)傳由沈星培、樊景泰(程長庚琴師)、李春泉等創(chuàng)造硬弓京胡,即以三個手指持弓,更易駕馭,敏捷靈便,遂定型焉。

京胡主要由細竹、絲弦和琴筒構成,以簡馭繁,從音樂和節(jié)奏上實現(xiàn)了板腔體戲曲音樂的成熟和完善,把皮黃聲腔旋律推到了高級階段。這不僅拉開了國粹京劇形成的序幕,還展開了一幅幅流派紛呈的歷史畫卷。以往許多京劇大師都有“私房琴師”,他們往往兼任唱腔設計。為“大老板”程長庚操琴的還有王曉韶和汪桂芬,為“伶界大王”譚鑫培操琴的則還有韓明德、梅雨田、孫佐臣、陳彥衡、徐蘭沅、譚嘉瑞等。琴師可以應不同行當和流派的角兒所請,角兒對于琴師也可隨演隨換。作為“內廷供奉”的譚鑫培一度把自己的“私房琴師”孫佐臣稱為“隨手”,他的弟子余叔巖蕭規(guī)曹隨,啟用的“隨手”是李佩卿。起用李佩卿之初觀眾不認賬,巡演上海時輿論一度呼喚孫佐臣,致使余叔巖急請孫老先生南下,合作了一出《失空斬》??墒呛髞碛嗍鍘r還是堅持用李佩卿。原來“隨手”如同鞋履,是否合腳只有自己知道。李佩卿的琴聲模擬余叔巖的嗓音惟妙惟肖,節(jié)奏緊湊圓整,還常以“復調”托腔,營造“東拉西唱”的妙趣。余叔巖的余派之形成,實際上同李佩卿這位“隨手”的能動幫襯大有關系。余派傳人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楊寶森,他的“隨手”楊寶忠手法極其敏捷,快弓如疾風暴雨,還借鑒小提琴的技術,手音有金石之聲,飽滿圓潤,有力地幫扶和提托了楊寶森的演唱藝術,創(chuàng)造出楊派一路的伴奏風格。還有一位值得稱道的是程硯秋的“隨手”周長華,他以手音模擬程硯秋的嗓音,運弓一反當時盛行的“大拉大扯”,采用了勁頭內在、柔中見剛的張力控制方法,凸顯連續(xù)、頓挫技巧,強調內弦的音色和小拇指的壓揉技巧,柔滑結合、強弱分明,時而細如游絲一般,引人入勝。他的拉法與程腔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京胡音色的個性很突出。與四弦小提琴所不同的是它只有兩根弦,有效音域僅十度有馀,奏高音時需要將按弦的手指翻到下一個把位,一般也只能升高四五度,而低音則根本下不去。這是一個很大的局限。然而京劇“把布景帶在身上”的寫意化表演體系正是在這種局限里完成的。小小的京胡飽含前輩演奏家的智慧,歷代琴師逐步創(chuàng)造出幫隨提托、簡繁對應、高拉低唱、低拉高唱等獨特的伴奏風貌。在這個歷程中還派生出一個新的胡琴品種。

古之學者必有師。琴師在與演員相依相存的同時,也往往有自己的師承和流脈。最早史冊留名的琴師還有李四(李春泉)和賈三(賈祥瑞),他們都師承沈六而各有所長,時稱“師同源而藝殊流,李四剛而賈三柔”。此后孫佐臣和梅雨田都傍過譚鑫培,而孫佐臣師賈三,梅雨田則兼祧李四和賈三。京胡藝術發(fā)展到梅雨田和孫佐臣階段之后形成了兩大流派。徐珂《清稗類鈔》云:“胡琴本無奇聲,自梅(雨田)弄之,凡喉所能至,弦亦能至,柔之令細則如蠅,放之令洪則如虎,連之令密則如雨,斷之令散則如風?!泵酚晏镞@一路傳人有茹萊卿、徐蘭沅(傍梅蘭芳),李佩卿、王瑞芝(傍余叔巖),穆鐵芬(傍程硯秋),楊寶忠(傍楊寶森),趙濟羹(傍譚富英)等。其中徐蘭沅、穆鐵芬、趙濟羹徒弟較多。后來程派系列的名琴師如周長華、鐘世章、唐在炘等都出自穆鐵芬的門下。先后擔任《智取威虎山》琴師的陳立中、蔣靄秉,伴奏《海港》的馬錦良等都是趙濟羹的學生。馬連良的“隨手”李慕良則先后師從徐蘭沅和楊寶忠。

京胡藝術另一路領軍人物是孫佐臣,他的伴奏手法特別靈活,琴音響亮,耳聰手快,能經(jīng)常拉出一些“花字”,還特別清晰,從無噪音。據(jù)說他的手指特別長,徐蘭沅說他“兩手剛健,功夫在梅雨田之上,單字隨腔,能不顯山不露水,包裹得渾圓”(參《徐蘭沅操琴生活》)??墒菍O佐臣的琴藝比較難學。他的傳人主要有陸彥亭和王少卿二支。陸彥亭又稱陸五,傍老旦創(chuàng)始人龔云甫;傳周文貴,傍李多奎。王少卿是梅蘭芳藝術生涯中后期的琴師,在他的門下有姜鳳山(傍梅蘭芳晚期)、沈玉才(傍李少春)以及黃天麟、倪秋萍、盧文勤等。

及至二十世紀中葉以后的現(xiàn)代京劇運動時期,交響樂進入京劇伴奏系統(tǒng)。為使中西樂隊有機融合,中國京劇院的名琴師沈玉才嘗試改絲弦為鋼弦,此舉后來在各京劇現(xiàn)代戲的樂隊推廣?;謴蛡鹘y(tǒng)戲以來,各路琴師根據(jù)自己的習慣或用絲弦或用鋼弦。除了伴奏,京胡的獨奏節(jié)目也成為一道風景。在二十世紀中葉,楊寶忠、李慕良均有京胡獨奏唱片問世。七十年代中期尤繼舜以京胡改編羅馬尼亞小提琴名曲《云雀》,有關部門安排其為來訪的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表演,一新耳目。此后王鶴文、張素英也創(chuàng)作并演奏了京胡協(xié)奏曲,京劇音樂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過程中越來越豐富。改革開放以來燕守平、尤繼舜、李祖銘、宋士芳、李亦平、楊乃林、吳汝俊、王悅、趙建華、艾兵、王彩云、陳平一等琴師陸續(xù)舉辦過京胡獨奏音樂會。江山代有才人出,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