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武衡:心系海洋,筑夢南極,“衡”星耀蒼穹

海洋檔案
開展科普活動,傳播海洋文化、弘揚海洋精神,講好海洋故事
收藏

|武|衡|

武衡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地獻給黨和人民,獻給新中國的科技事業(yè),并為此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人民日報》1999年1月30日

武衡為創(chuàng)建中國科學研究機構(gòu)管理制度、研究生制度、科學獎勵制度、科技情報事業(yè)等作出卓越貢獻。是中國南極科學考察事業(yè)、專利制度和發(fā)明事業(yè)的奠基者和組織者。

——中國科學院學部

武衡(1914.3.18—1999.1.15),江蘇徐州人,地質(zhì)學家、信息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

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地質(zhì)系,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延安武衡參加籌建延安自然科學院,進行陜、甘、寧等地礦產(chǎn)資源考察研究。

1949年后,武衡任東北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和副秘書長,主持籌建、領導并開展東北地區(qū)的科研工作。

1955年參加中國科學院學部的籌建工作,并當選為地學部的學部委員,參與領導組織了三次全國科學技術長遠規(guī)劃的制訂。1957年任國務院規(guī)劃委員會副秘書長,1958年國家科委成立后,出任副主任直至1966年。1972年后,武衡任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1981年5月,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成立后,武衡任主任。1982年,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3年后,任國家科委顧問。在1984年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五次學部委員大會上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zhí)行主席。1984年武衡與胡錦濤、錢學森等135人聯(lián)名倡議成立“中國發(fā)明協(xié)會”,連續(xù)三屆擔任協(xié)會會長(1985-1999年)。

1999年1月15日,武衡因病醫(yī)治無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5歲。

一、青年投身科學工作

武衡,曾用名武仁惠,1914年3月18日出生在江蘇省徐州市一個小商家庭,其父經(jīng)營一個小糕點鋪。武衡兄弟姐妹共7人,他是家中長子。1929年,武衡考入江蘇省立南京中學。1931年,他轉(zhuǎn)學考入江蘇省立揚州中學高中。

1934年,武衡高中畢業(yè)后,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地學系。1936年2月,“中國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成立,他是首批參加的隊員。在“民先”隊領導下,他們組織“清華大學實用科學研究會”,還利用《北平新報》創(chuàng)辦“新科學”副刊,武衡任主編。當時國民黨當局不準談國防,他們就以"實用科學”的名義喚起人民的國防意識。

青年武衡

1937年7月底,北平淪陷以后,武衡先后輾轉(zhuǎn)天津、濰坊、濟南、泰安、武漢、徐州、廣州、長沙、桂林、重慶。1939年初,組織上調(diào)他去延安。1940年初,在毛澤東主席直接指示下,由于光遠、屈伯傳、武衡等負責籌備組織了邊區(qū)自然科學研究會。武衡等人于1941年在邊區(qū)自然科學研究會領導下,組織建立了地質(zhì)礦冶學會(簡稱“地礦學會”)。為滿足軍工局煉鐵原料之急需,武衡等三人赴關中調(diào)查鐵、煤及耐火材料資源,弄清了該分區(qū)廣泛分布的石炭二疊紀煤系地層,還在新生代紅層中發(fā)現(xiàn)了哺乳動物化石,收獲很大。技情報工作

二、壯大科技情報工作

1949年9月,武衡任東北科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走上科技管理與領導崗位。武衡組建東北各研究所,后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成為科學院技術科學的基礎力量。武衡由于在東北卓有成效的工作,于1954年1月被調(diào)到北京,任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

1956年初,中科院副院長張稼夫與武衡向周恩來總理匯報工作時,談到對國際科學技術發(fā)展了解甚少,周總理當即指示要盡快建立科技情報機構(gòu)。此事由武衡負責籌劃,從中科院各所抽調(diào)精干,于同年10月正式成立中科院情報研究所,開始了科技情報資料收集整理,提供閱覽服務等工作,后來該所擴大成為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附設科學技術資料館。

為了解決科研的條件問題,搞好后勤服務工作,時任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秘書長的武衡起草提出了《全國圖書協(xié)調(diào)方案》《改進檔案資料工作方案》等草案,上報國務院,于1957年9月6日得到批準??埔?guī)委下設圖書、資料、儀器、化學試劑四個小組,分別負責組織實施。

我國于1958、1961、1963年先后召開了三次全國科技情報工作會議,制定了“科技情報十年規(guī)劃”,到了1966年,全國已有26個專業(yè)情報所,21個地方情報所,共擁有專職科技情報工作人員8000余人,組成了一支具有相當業(yè)務水平的科技情報隊伍。

中國科技情報學會理事長武衡

為紀念《情報學刊》創(chuàng)刊十周年的題詞

1989年2月20日,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的武衡到國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報研究所(現(xiàn)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視察,觀看了各種儀器設備和運行情況,聽取了海洋信息自動化、標準化建設等方面的匯報。

1989年2月,武衡(右二)翻閱海洋情報所工作成果

武衡為海洋情報所題詞

三、奠基南極科考,圓夢“雪龍”破冰

我國早期海洋科學事業(yè)由國家科委海洋組負責,國家科委海洋組于1963年3月召開會議,制定了我國十年海洋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隨著海洋工作的深入開展,亟需一個專管海洋工作的機構(gòu),將資料、人員、器材、船只等進行集中管理。

時任國家科委副主任的武衡與有關領導、專家積極推動成立國家海洋局。經(jīng)過醞釀協(xié)商,國家科委于1964年1月寫信給中央書記處,建議成立國家海洋局。2月,黨中央批準在國務院下設國家海洋局,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24次會議批準成立國家海洋局。

原國家海洋局

武衡退居二線后,更多地對改革開放形勢下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利益做前瞻性思考,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在80年代初向中央提出:盡快組織科學考察隊伍去探險南極,為中國在南極大陸爭得一席之地。對武衡等科學家提出南極科考,限于當時的國力水平,很多人不能理解,更有人質(zhì)疑:花那么多錢去占一塊冰疙瘩有什么價值?武衡對此不無感慨,他曾對秘書說:“我們不能光算小賬,陳(毅)老總說過,百忙之中也要走一步閑棋,登陸南極這步棋關系到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多花這幾個錢完全是有價值的!”

武衡不顧高齡,多方奔走,呼號吁請,向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陳述南極科學考察的重大意義與作用。1981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了國家科委提交的《關于成立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的報告》,成立了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武衡為主任。南極考察委員會辦公室作為日常辦事機構(gòu),設在國家海洋局。最初的工作任務是派遣科學家參與友好國家的南極考察工作,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為自己組隊考察及建站作準備,并爭取參加《南極條約》及"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1984年,武衡率團出訪,先去新西蘭和澳大利亞,訪問了兩國的南極局,參觀了有關科學研究機構(gòu)、大學和工廠。然后又去日本和美國,訪問參觀了日本文部省及其所屬的國立極地研究所、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及海上防衛(wèi)廳管轄的"白瀾"號破冰船,訪問參觀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所屬的南極規(guī)劃局和幾所大學所屬的研究所、研究中心,以及海岸警備隊的"極海"號破冰船。通過訪問參觀,他們深感南極考察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圍繞著南極領土要求和資源開發(fā),斗爭日趨尖銳復雜。

經(jīng)調(diào)查研究,科學家們提出了在南設得蘭群島建立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的構(gòu)想。南極委、國家科委、外交部、國家海洋局等,于1984年6月聯(lián)合提出建議報國務院,得到了批準。1984年11月28日,來自全國48個單位的考察隊人員乘“向陽紅10號”考察船和“J121”號打撈救生船,由上海港啟航。武衡專程前往送行,他向隊員鄭重許下諾言:“我國自己的南極考察站建成時,我將前往參加落成典禮并慰問同志們!”

1984年12月31日中國南極長城站奠基禮舉行,經(jīng)過45天的努力奮戰(zhàn),1985年2月15日建成。經(jīng)中央批準,由武衡任代表團長,經(jīng)過一路長途顛簸,1985年2月18日,武衡一行終于順利到達南極長城站。20日春節(jié)前夕,武衡與隊員們在中國南極長城站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70高齡的武衡和隊員們的眼睛濕潤了。此站的建成,填補了我國科學考察事業(yè)史上的一項空白,標志著我國極地考察事業(yè)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為我國進一步加強國際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和平利用南極以造福于人類奠定了基礎。

1985年2月,武衡為長城站落成剪彩

1985年5月6日,國務院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隆重的南極考察慶功授獎大會。武衡代表南極科學考察全體人員感謝祖國和人民的支持。他說: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第一次在南極洲升起了五星紅旗,第一次用中國的名字命名南極的冰川、湖泊和海灣,第一次從南極取得了多學科的第一手資料、標本、樣品等,創(chuàng)造了我國無線電通訊距離最遠的記錄。

武衡和南極委的同志們經(jīng)過長時間的調(diào)研和論證,決定向南極深處進軍并建立第二個站,向國務院打了報告并得到批準。給第二個站命名時討論熱烈,武衡提出,孫中山是中華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促進祖國統(tǒng)一事業(yè),為其命名“中山站”,得到大家一致贊同。為了向南極深處進軍并順利建成中山站,破冰船必不可少,但因造船周期長、費用高,難以如愿。為此,武衡憂心如焚。

1992年夏末,武衡得到消息,蘇聯(lián)解體后烏克蘭造船廠有破冰船急于出售。武衡立即派代表到烏克蘭考察破冰船的情況,得知該船技術狀況良好并且還有其它國家競相購買。事不宜遲,武衡果斷決定先簽協(xié)議。但簽協(xié)議即要支付定金,當時,我國的外匯儲備十分有限,財政部和國家計委的財政計劃也早已完成審批,不可能挪出任何經(jīng)費。情急之下,武衡親自寫報告直接上報國務院,幾經(jīng)周折,最終李鵬同志特批從總理儲備金中解決!1993年終于從烏克蘭以1750萬美元的低價買進這條破冰船,從此,中國人有了向南極深處進軍的可能!在為破冰船命名時,武衡為其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雪龍”,“龍”代表中國,“雪”意味著南極的冰雪世界?!把垺碧栐谖覈髞淼臍v次南極科學考察中大顯神威,立下赫赫戰(zhàn)功,直到今天仍然奮戰(zhàn)在南極。

武衡為“雪龍”號船書寫的題名

1985年武衡在《科學》雜志發(fā)表的文章《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中曾寄語我國南極科考事業(yè):“我國有志于南極科學考察事業(yè)的科技工作者們,應當牢記鄧小平同志的題詞‘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作出貢獻’,胸懷大志,勇敢地獻身于這個既有一定的風險和艱苦,又有無限的樂趣和意義的科學事業(yè)中去。”

武衡是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第一任主任,也是最后一任主任。1994年初,國務院機構(gòu)調(diào)整,撤銷了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其職能交給國家海洋局。年屆八旬的武衡,正式卸任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主任。

武衡為我國南極科學考察事業(yè)建立了不朽功勛!

四、星光閃耀科技蒼穹

1999年1月15日,武衡因病醫(yī)治無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5歲。武衡的遺體于1月28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

為了紀念和表彰武衡為我國科技事業(yè)以及他領導和開創(chuàng)的南極科學考察事業(yè)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經(jīng)國家有關部門和國際小行星委員會的批準,2004年3月6日,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99年1月14日發(fā)現(xiàn)的國際編號為56088的小行星命名為“武衡星”。

科技的星空群星閃耀,無數(shù)科學家用他們的貢獻推動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武衡星”將永遠閃耀在蒼穹。


信息來源:

1.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大事記

2.李曉建.武衡同志逝世[N].人民日報,1999-01-30(4).

3.中國發(fā)明協(xié)會大事記[EB/OL].中國發(fā)明協(xié)會官網(wǎng).

4.武衡[EB/OL].中國科學院官網(wǎng).

5.潘云唐、冀亞軍革命生涯 科學歷程——記科學家武衡[J].中國科技史料,1993(01):50-63.

6.賈根整,武燕環(huán).武衡星,閃耀南極蒼穹[N]人民日報,2014-08-04(14).

7.武衡.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J].科學,1985(02):2-5.

8.武衡.總結(jié)經(jīng)驗再創(chuàng)輝煌[J].情報學報,1996(10):328-330.

9.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單位概況[EB/OL].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官網(wǎng).

評論
坦 蕩 蕩
少師級
武衡為創(chuàng)建中國科學研究機構(gòu)管理制度、研究生制度、科學獎勵制度、科技情報事業(yè)等作出卓越貢獻。是中國南極科學考察事業(yè)、專利制度和發(fā)明事業(yè)的奠基者和組織者。
2023-02-09
演繹無限精彩
大學士級
武衡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地獻給黨和人民,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yè)建立了不朽功勛?!拔浜庑恰遍W亮五洲,輝耀南極。人們永遠緬懷他!
2023-02-09
傳承解惑
大學士級
武衡為創(chuàng)建中國科學研究機構(gòu)管理制度、研究生制度、科學獎勵制度、科技情報事業(yè)等作出卓越貢獻。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