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的栽培歷史與文化
一、栗樹種類與分布
栗樹屬于殼斗科(Fagaceae)栗屬(Castanea),分布于亞洲、歐洲、北美洲以及非洲北部,據統計約有12-17種。據化石證據分析發(fā)現,從第三紀(距今約6500萬年)開始,栗樹就曾經在地球上廣泛分布,包括中國、俄羅斯東北部、歐洲阿爾卑斯山東緣以及美洲西部等地。歷史上食用栗有中國板栗、日本板栗、歐洲板栗、美洲板栗以及中國錐栗。但20世紀初,美洲板栗樹由于東亞國家板栗的引入而感染了栗疫病,導致其瀕臨滅亡。板栗苞中通常有堅果2?3個,偶有4個以上;錐栗苞中僅有堅果1個。
中國板栗在我國26個省/市/區(qū)均有栽培,北起吉林省集安市和河北省隆化縣、南至廣東、廣西和海南省/區(qū);西起甘肅、陜西,東至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各省,栽培總面積近2800萬畝,總產量約200萬噸,被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列為需要加大科研投入的國家新農產業(yè)經濟林產業(yè)。
二、中國板栗栽培歷史的淵源
有關考古報告和現有文獻報道整理發(fā)現,河姆渡遺址和半坡村遺址中有栗果和板栗化石,說明我國在六七千年前板栗已被人類祖先采摘,成為先人們生存的重要食物。世界上最早的板栗化石是在山東臨朐山旺考古遺址中發(fā)掘出的距今1800萬年前的中新世的大葉板栗化石。在距今9000年的河南裴李崗遺址和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均發(fā)現了遺存的栗果。2000多年前的楚墓和漢墓遺址中也發(fā)現了完整的板栗。從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較多的“栗”字,證明了板栗在殷商時期就已出現在人類生活中。而在板栗漫長的馴化栽培利用過程中,以栗為姓、以栗為俗、以栗為詩、以栗為藥、以栗入畫者眾多,也形成了燦爛多彩的板栗文化。
(數據來自中國農業(yè)大學農業(yè)史研究室郝福為和張法瑞在2014年發(fā)表的文章)
中國“栗”字的由來(來自百度百科)
三、中國板栗源遠流長的文化
板栗最初以“果腹充饑”的野果出現在人類祖先的視野,逐漸馴化栽培成了重要經濟林樹種。古語中提到“栗木生谷,一種千收”,栽植一次,終生受益,并不與傳統糧食爭土地,被譽為“鐵桿莊稼”和“木本糧食”。板栗兼有營養(yǎng)和保健功能,被稱為“人參果”、“腎之果”,目前已成為板栗產區(qū)的“特色農產品”,廣大消費者的“休閑保健食品”。
先秦時期《山海經》有記載:“南山其上多栗,葛山銅山,其木多栗”;《詩經》中有“樹之榛栗”“阪有漆,隰有栗”等記載?!吨芏Y?天官?籩人》曰:“饋食之籩,其實栗”,《三秦記》提到“漢武帝果園,有大栗,十五枚為一升”,《漢書》曰:“種千樹栗,其人與千戶侯等”,表明板栗在古代已成為宮廷佳果和祭拜神靈供品以及財富的象征。
《梁書?沈瑀》記載“永泰元年,為建德令,教民一丁種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女丁半之,人咸歡悅,頃之成林”,說明南北朝時期官府已經開始重視板栗栽培。明代晚期的《華山記》曰“西山麓中有栗林,藝植以來,蕭森繁茂”。據當代《河北省林業(yè)志》記載,2000多年前在燕趙地區(qū)就有板栗栽植,面積大,品質好,已在百姓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災荒之年,多以板栗等維持生活。此外,古代在栽培板栗過程中已經開始對品質進行地域比較。三國時期陸璣所著《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曰:“五方皆有栗,周、秦、吳、楊特饒。惟漁陽、范陽栗甜美長味。倭、韓國上栗,大如雞子,亦短味不美。桂陽有栗,叢生,大如杼子?!蔽闹刑岬降臐O陽和范陽就是處于現在的燕山地區(qū)。《魏志》曰:“東夷韓國出大栗,如梨”。《呂氏春秋》曰:“伊尹說曰:"果之美者,江浦之橘,箕山之栗。”
中國板栗屬京東。當代《遷西縣志》(1990年版)有記載,在清朝末期燕山地區(qū)的遷安縣(今河北省遷西縣)板栗因風味和口感具佳,已開始經天津口岸出口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當前,以河北北部山區(qū)為核心的燕山板栗,外形玲瓏,色澤鮮艷,不粘內皮;果仁呈米黃色,糯性強,甘甜芳香,口感極佳;富含維生素、胡蘿卜素、氨基酸及鐵、鈣等微量元素,長期食用可達到養(yǎng)胃、健脾、補腎、養(yǎng)顏等保健功效,被譽為東方“珍珠”和“紫玉”美稱。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板栗不僅是重要的木本糧食樹種、當地百姓的“搖錢樹”,還是重要的荒山綠化樹種,將繼續(xù)在我國的山區(qū)生態(tài)建設和鄉(xiāng)村振興等方面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拍攝于國家板栗公園-遷西)
注:本科普短文根據現有相關報道整理、歸納和撰寫,在此感謝相關作者!
撰寫:史勝青,史文石,賈云霞,張國慶
(中國林科院林業(yè)所,中國林科院產業(yè)處,河北省遵化市自然和資源規(guī)劃局,河北省遷西縣林業(y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