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史奇談——故宮文物南遷
張進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非遺工作專委會委員
呂埴
遷還是不遷?這是一個問題
1931年,“九一八事變”驟驚國人,隨著東北淪陷,北平城暴露在日軍槍口之下,收藏在故宮博物院里的無數(shù)珍貴文物,也危在旦夕。早在1894年,日本就制定了一個搶奪中國文物的計劃,而這次日軍更是有備而來。眼看北平無險可守,如果侵華日軍入關,文物逃不開被搶走的命運。
面對日本侵略者的虎視眈眈,北平城人心惶惶。還記得1860年,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的大火付之一炬,無數(shù)文物或被燒毀,或被搶奪,成為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如今,歷史即將重演,所有人心中都有一個疑問——故宮里的文物,是遷還是留?
文物的遷留關乎著國家的未來,這件事太大了,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召集領導層商議,但他們都默不作聲,誰也不敢拿主意。關鍵時刻,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打破沉默,提議將故宮里的文物遷去南方。在馬衡心里,國寶留在北平,雖然能穩(wěn)定民心,但文物會增加被日本人搶走的風險。將它們遷出北平,即使易散難聚,至少文物還留在中國。
此話一出,頓時激起千層浪。老百姓們群情激憤,大敵當前,只想著古董會不會被搶走,卻不想怎樣抗日:國家都亡了,留著那些古董還有什么用!
北伐大將李左翔要求拍賣文物,購500架飛機用于抗日;胡適對何處是凈土感到茫然,寄希望于通過國際干預來保障文物安全;魯迅發(fā)出了“寂寞空城在,倉皇古董遷”的詩句;馬衡的兒子馬彥祥通過報紙與老爹叫板:“要抵抗么?先從具有犧牲古物的決心做起!”
最激烈的反對者以古物陳列所前所長周肇祥為代表,他在太和門集會宣言“誓與國寶共存亡”,并給支持和參與南遷工作的人士打騷擾電話、寄恐嚇信,還鼓動眾人將出入故宮的各個大門給堵了起來。
日本人此時也在報紙上發(fā)表言論,稱:“此等寶物,由中國國家或民族保管,最為妥當,誠為當然之事。然……由最近之日本民族代為致力,以盡保管責任,蓋亦數(shù)之自然也?!逼淅亲右靶恼讶蝗艚?。與此同時,日本人在東北強迫中國小孩學習日本歷史,講日本話,意圖在根本上滅掉中國的精神。
這一次,能打贏他們的,只有故宮里的文物。因為這些文物是中國的瑰寶,承載著民族精神,見證著中華文化的傳承有序,它們完好無損,中國的文脈才會永遠延續(xù)。必須要保護好它們。
一天,馬衡又找到了故宮院長易培基,請他給南京政府發(fā)封電報,說明故宮里的文物不能當做賭注,中國賭不起。國亡尚有復國之日,文化一亡,則永無補救。
在等待南京政府回復的這段時間里,馬衡和易培基決定早做準備,兩人召集了故宮的職工,秘密清點故宮館藏,希望搶在日軍打進北平之前,將所有文物打包封箱。這樣的話,即使有一天日本人打到了北平,故宮人也能立刻帶著文物轉移。
封箱大法
一場中國近代史上規(guī)模最大、最驚心動魄的文物大遷移即將開始。
清點館藏之前,故宮職工專門去了一趟琉璃廠,在那兒的古玩商店里學會了文物裝箱的方法,又結合了自己的方法,創(chuàng)造出一套適合文物的封箱方法。他們用繩子扎緊棉花包裹的文物,再用油紙將文物裹好放進厚木箱里,使棉花和稻草把箱子的縫隙全部填死,最終用鋼條箍住四邊封箱。為了測試效果,他們試著把箱子在城墻上扔下,里面的文物果然毫發(fā)無傷。
從1932的11月到1933年開春,故宮職工裝好了數(shù)不清的木箱。這些箱子里面裝著的,就是中國的文脈。
驚心動魄的文物大遷徙
1933年新年第一天,中國軍隊布置的長城防線崩潰,2天后山海關失守,北平頓陷巨大危機。故宮文物南遷刻不容緩,馬衡提議不能再拖延,立刻進行遷移。最初不贊成文物南遷的故宮博物院秘書吳瀛臨危受命,出任文物南遷總押運官。
1933年2月5日晚,趁著夜色的掩護,故宮文物大遷徙開始。晚上9點鐘,故宮大門打開,十幾輛汽車和數(shù)百輛人力車在午門魚貫而出。13491箱文物(此次南遷共有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國子監(jiān)等處的19557箱文物,其中故宮文物13491箱)分成了5批,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登上了開往上海的火車。
睡夢中的北平市民不知道,有一群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后,就匆匆告別家人,毅然踏上了南下的火車,一場關乎中國文化存續(xù)與否的大事悄然發(fā)生。
馬衡親自押運了數(shù)目最大的一批。路上,日軍的飛機呼嘯著來去,有好幾次,日軍的炮彈就在不遠處炸響,爆炸的余波甚至震裂了玻璃。萬幸,文物沒有受到損傷。
文物抵達上海不久,已升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又和同事們踏上了去南京的火車,在朝天宮搶建庫房。1936年底南京文物保存庫建成后,文物再分5批轉運。隨著文物陸續(xù)搬進庫房,陪著文物南下的故宮人松了一口氣,馬衡懸著的心終于落回了肚子里。從北平離開后,馬衡沒有睡過一天的踏實覺,他時不時就會驚醒,然后起床把所有文物從頭到尾檢查一遍。
艱苦卓絕的第二次文物遷移
只是好景不長,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一夜之間,整個華北平原陷入火海,馬衡的心再次揪了起來。
1937年8月13日,日軍轟炸上海。南京告急,文物告急!
朝天宮庫房里的文物再次裝箱,開啟艱苦卓絕的第二次遷移,這次曾和父親作對的馬彥祥主動報名,要求加入押運隊伍。馬衡、馬彥祥成了護送文物的父子兵。
這次文物西遷共分三路:首批80大箱文物走南線,先經(jīng)船運至漢口,再乘火車到長沙,經(jīng)貴陽后密藏貴州安順華嚴洞6年,1944年12月獨山陷落當天再遷四川巴縣;走中線的9369箱文物分兩批經(jīng)水路至漢口、宜昌、重慶、宜賓最后到四川樂山,密藏樂山安谷鎮(zhèn)7年;走北線的文物共7286箱,走鐵路經(jīng)寶雞、漢中、南鄭、成都最終到四川峨眉山,密藏7年。三條線路沿途均得到軍政負責人、地方政府及百姓的全力支持與護衛(wèi)。
1937年12月9日,馬衡和同事乘船從水路離開南京。4天后,南京淪陷。
首批去安順的80箱文物珍貴異常,有無價的甲骨文、青銅器、碑拓,以及一大批價值連城的名家字畫。這些文物中途曾臨時存放在湖南省著名的岳麓書院中,馬衡趕到長沙后,立刻帶人在岳麓山中鑿洞。他知道,日本想要斷絕中國文脈,一定不會放過岳麓書院,把文物藏在山里更安全。果不其然,在山洞鑿好的當天,馬衡接到了密電:日軍將在近期轟炸長沙,速撤務留。馬衡沒有絲毫猶豫,立刻組織文物裝車向貴州轉移。車隊離開不久,日軍飛機就俯沖下來,岳麓書院在一聲巨響中陷入火海。如果再晚一刻,那80箱文物的命運就將改寫。
日軍的飛機、坦克不斷逼近長江,走中線的9369箱文物的轉移越來越困難,押運隊伍能走的路線也越來越少。1938年5月,這批文物抵達“陪都”重慶,其中的3694箱存放于安達森洋行。洋行的主人安達森是中立國瑞典人,據(jù)說當年文物存放期間,他就把瑞典國旗升起來,文物就這樣幸免于一次又一次重慶大轟炸。1939年夏,文物從重慶向樂山緊急轉移,能雇到的木船只有11艘,水上運輸?shù)呢S水期太短,故宮人星夜不停地忙碌。故宮職員朱學侃到船上布置裝運,曙色微茫,艙中昏暗,朱學侃并未注意到艙蓋已打開,一腳踏空,墜身艙底,重傷身亡。抵達樂山后,當?shù)氐拇迕?、僧人、道士得知了馬衡的難處,立刻將宗祠、廟宇無償讓出,用來給故宮人存放寶物。每當天氣晴朗,沒有日軍飛機的時候,故宮人會把文物拿出來曬曬太陽,這個時候是故宮人最開心的時候。
走北線的7287箱文物,一路也不太平。日寇一路窮追不舍,狂轟濫炸,押運隊伍只能晝夜不停地趕路,為了避開日寇,押運隊伍的路線一變再變,最終一頭扎進了秦嶺。大雪封山,押運隊伍一邊挖雪開路,一邊艱難地推動汽車,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山路塌方,押運隊員紛紛徒手搬石,靠著煮雪取水和野菜野果,押運隊伍艱難地走出了秦嶺,而有些同事卻永遠地留在了山里。可他們沒有時間悲傷,因為日軍還在追擊。
護寶壯舉,全民參與
文物南遷中有無數(shù)“朱學侃”,或死于天災,或死于日軍的炮火之下,但故宮人沒有放棄,依然在顛沛流離中為文物尋找著生機。因為他們曾向國家莊嚴宣誓,誓與文物共存亡。漫長的黑夜里,故宮人堅定地守護著文物,苦苦等待天明。
1945年8月6日,日本廣島的上空升起了巨大的蘑菇云,9天后,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
收到消息的馬衡忍不住熱淚盈眶,離開北平后,他和故宮人陪著文物走了十幾個省份,2萬余里路,熬過了14年的光陰,終于等來了日本投降。1945年10月10日,華北日軍投降儀式在故宮太和殿前舉行,散落在中國各地的故宮人得到消息,紛紛帶著文物啟程,踏上回家的路。
1946年2月15日,故宮博物院在中和殿舉行交接大會,北歸的英雄們和留守北平保護故宮的職工們,一同唱響了大氣磅礴的《故宮守護隊隊歌》。歌詞“惟吾隊士”中那種舍我其誰的文化擔當,為十余年背井離鄉(xiāng)的漂泊生涯貼上了無悔的標簽。
當年被故宮人帶出去的文物無一損毀,無一遺失,這場“文化長征”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馬衡與一眾故宮人捍衛(wèi)中國文脈的同時,也締造了人類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跡。這個奇跡的背后,有故宮人的堅持,也有政府、軍隊和老百姓的影子,這是一場全民參與的護寶壯舉,是中華民族反抗文化侵略的偉大勝利。
慶功宴上,人們?yōu)檫@場來之不易的勝利唏噓不已,每當有人提起南遷時的驚險遭遇,作為親歷者的馬衡和一眾故宮人表情平靜,只是說:“文物有靈。”
回家之路行路難
抗日勝利后,文物“回家”的道路也充滿波折。因復雜的歷史原因,這些文物最終分藏多個機構。
1947年,古物陳列所的5400余箱文物全部移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1948至1949年,故宮博物院的2900余箱文物分三批遷往臺灣;
1950至1958年,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和國子監(jiān)等處6200余箱文物分三次北返紫禁城。
此外,故宮博物院2500余箱南遷檔案等文物移交國家檔案局,2000余箱文物留存南京朝天宮保存庫。
2021年6月,重慶安達森洋行由建筑師張永和與團隊進行建筑修復、改造成為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并免費向公眾開放。安達森洋行始建于1891年。這一年,重慶設立海關,正式開埠。洋行主營土特產進出口貿易,為了辦公和倉儲,它在長江南岸陸續(xù)建造了8棟房子。在之后的百年中,這些房子又經(jīng)歷了多次加建、改建。不同時代的細節(jié),留存其間。2017年,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帶著團隊,沿著故宮文物南遷路線一路走訪考察,準備在西南地區(qū)建立一座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當一行人來到安達森洋行舊址,看到保存尚好的老房子,及當年存放過文物的倉庫外墻上的“不拆”兩個大字,十分動容。一個遠在山城的故宮分支機構——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由此誕生。此外,樂山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也即將開館。
留下的文物今安在?結局讓人意難平
倘若故宮文物不南遷,會有什么后果呢?
據(jù)史料記載,抗日時期包括故宮和長城在內的北京文物,都未能幸免被日寇劫掠破壞的命運。
故宮文物部分南遷后,來不及運走的文物損失慘重。古文物館損失191箱、文獻館損失1734箱、前秘書處損失826箱、頤和園損失89箱、古物陳列所損失113箱,總計損失2953箱。另損失明代銅缸54件以及2尊銅炮,后日軍又從故宮劫走銅燈亭91個和銅炮一尊,統(tǒng)統(tǒng)用來煉銅,以補軍用不足。日偽憲警曾兩度闖入故宮博物院太廟圖書館,共搶走圖書216種,計314冊;雜志305種,計655冊。撕毀書籍26種計26冊;雜志64種計4131冊,焚毀雜志5896冊。
1938年夏秋,日本關東軍命令被抓來的中國勞工拆古北口長城,并將完整的城磚,有長方磚,還有三角形磚都裝上了火車。拆城地段大都在蟠龍山上,東從第一座五眼樓起西到古北口關門,直到水門洞崔家地,長約有5華里。城磚裝上火車,向長城外偽滿洲國方向開去。共運走三車皮。據(jù)統(tǒng)計,抗日時期日軍共損毀長城45公里,敵樓197座,甕城2座。
此外,日軍在所占區(qū)均采取強盜式古墓挖掘,破壞北魏平城、北平周口店遺址、齊國故城遺址、商都殷墟遺址等。
大量珍貴文物因成功的南遷而幸免于難,那是一段艱苦的歷史,更是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