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自然科普:火烈鳥的紅色是怎么來的,你知道不?

深i科普網(wǎng)
深圳科普網(wǎng)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收藏

沿著北京動物園水禽湖西邊的道路向北前行,過月橋后小溪西面岸邊的第一個展區(qū)就是火烈鳥館。

火烈鳥是俗稱,其正式名稱為紅鸛。

這是一個古老的鳥類類群,曾在美洲大陸發(fā)現(xiàn)了大批的化石,在分類學上隸屬于鸛形目、紅鸛科。雖然是一個科,但現(xiàn)生的種類僅有3屬6種,包括分布于整個美洲的美洲紅鸛(圖1),分布于歐洲南部、亞洲中部和西部以及非洲的大紅鸛(圖2),分布于南美洲的智利紅鸛(圖3),分布于非洲東部、南部和印度西北部的小紅鸛,以及另外2種分布于南美洲的安第列斯紅鸛和蓬那紅鸛。其中前4個種類在北京動物園都有展出,因此北京動物園也是我國飼養(yǎng)紅鸛種類最多的一家動物園。

左上:美洲紅鸛;右上:智利紅鸛;下:大紅鸛▲▲▲

欣賞紅鸛,首先就是看它優(yōu)雅的體態(tài)。

紅鸛是大型涉禽,體長大約在80—140厘米之間,體型長得很奇特,比較纖細,頭部很小,眼睛更小,與其高挑的身材相比,顯得很不協(xié)調(diào),但卻能夠在水下覓食時緩解水對眼睛的壓力。細長的頸部常彎曲呈“S”形。它的翅膀較長,尾羽卻很短。此外,它還有一雙又細又長的“瘦”腿,腳上向前的3個短趾間具完全相連的全蹼,后趾則較小而平置,有的種類則無后趾。整體看上去,紅鸛的形態(tài)顯得高雅而端莊,無論是亭亭玉立之時,還是徐徐踱步之際,總能給人以文靜輕盈的感覺。

再讓我們來欣賞紅鸛美麗的羽色。各種紅鸛都是雄雌相似,羽毛主要由濃淡不同的紅色、粉紅色或白色所組成,例如大紅鸛又叫玫瑰色紅鸛,主要羽色是淡淡的玫瑰紅色,遠看時為白色,只有翅膀上的覆羽為朱紅色,飛羽為黑色,但在不飛行時,幾乎完全被覆羽所遮蓋。▼▼▼

不過,最令人驚奇的還是美洲紅鸛,它是所有紅鶴中羽色最為艷麗的,其全身的羽毛主要為朱紅色,特別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澤閃亮,遠遠看去,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紅鸛(以及火烈鳥)的名字也正是來源于此。▼▼▼

紅鸛主要棲息在沼澤、海岸等淺水地帶,大多數(shù)種類喜歡結(jié)群生活,特別是美洲紅鸛,往往成千上萬只,甚至多達10萬只以上聚集在一起,一個挨一個緊密地排列著,與雁類相似的叫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遠遠望去,紅腿如林,似蜘蛛一般,一條條長頸也頻頻交替蠕動,十分壯觀。如果從空中向下看,遍地通紅,綿延好幾千米,宛如一片在原野上沸騰著的紅色波濤,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令人心曠神怡。

在飛翔時,紅鸛把頸部和兩腿伸長呈一條直線,與展開的雙翼組成“十”字型,而且只要有一只飛上天空,就會有一大群緊緊跟隨,邊飛邊鳴,就像一條彩練從藍天白云中掠過,其場景蔚為壯觀。

美洲紅鸛鮮艷的體色與它所攝取的含有大量色素(如類胡蘿卜素)的食物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包括含有一種特殊的葉紅素的螺旋藻。當美洲紅鸛吞噬這些食物后,這些色素就在羽毛中積存起來,從而使自己的羽毛如火焰般鮮紅。

紅鸛生有一個極其別致的長喙,從中央部位隆起并突然向下彎曲,呈鐮刀形,上、下喙的邊緣都生著似鴨齒狀的櫛形細齒列,其結(jié)構高度適應于從泥水中濾出軟體動物、節(jié)肢動物等小動物或者藻類等微小的植物為食。由于不同種類的紅鸛的喙都有自己獨特的組成色塊,因此喙也成為區(qū)分種類的一個重要標志(左下圖為美洲紅鸛,右下圖為大紅鸛)。▼▼▼

紅鸛進食的方法也與眾不同,十分奇妙,先把長頸彎下,頭部翻轉(zhuǎn),倒垂向下,上喙在下,下喙在上,喙尖朝后,埋到水中,然后一邊走一邊用彎曲的喙向左右掃動。這樣水中的藻類、浮游生物等就飄浮到水面上了。由于它的喙的構造特殊,倒置在水中就像個大篩子一樣,可以快速地將水吸進來和濾出去,并使食物留在嘴里。另外它的舌很大,也可以幫助將水壓出和防止吞食大塊的物體。▼▼▼

在動物園里,飼養(yǎng)員則主要投喂海蝦以及由粥、攪碎的熟鴨蛋、魚片、蝦干、窩窩頭、紅蘿卜漿、全價顆粒料、禽用多種維生素等混合而成的流質(zhì)飼料供它取食。

在野外,紅鸛的繁殖也大多是集團式的,成百上千只在一起組成一個求偶群,但婚配卻主要是“一夫一妻”制。它營巢在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形土墩或泥灘上,有時也在水中用雜草建筑一個“小島”。筑巢時用喙把潮濕的泥巴滾成小球,再混入一些草莖等纖維性物質(zhì),然后用腳一層層砌成上小下大、頂部為凹槽的“碉堡”式的巢,別具一格,堅固耐用,任憑大雨沖刷也不會倒塌。每個群體的巢常常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構成一個很有秩序的“小村落”,其內(nèi)還開掘有許多小溝,以便與水面相溝通。在營巢期間,紅鸛的性情有時也變得兇猛而好斗,不時因為爭奪“地盤”或搶劫巢材而發(fā)生一些小小的沖突,雙方以喙相對,互相攻擊,這種情況在動物園里也經(jīng)常能夠看到。▼▼▼

紅鸛的卵呈淡白色,每窩僅產(chǎn)1一2枚。孵卵工作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擔任,孵化期大約為28—32天。雛鳥出殼后,背部絨羽呈灰色絲狀,腹部和腿的絨毛為白色。有趣的是,雛鳥從出生到長大主要是從親鳥嘴里接受其發(fā)達的嗉囊內(nèi)壁腺體里分泌的暗紅色的乳狀物(紅鸛乳)來生存的。▼▼▼

雛鳥出殼后羽毛一干,馬上就能下地行走,第二天即可下水游泳,到了兩個半月的時候可以飛翔,一年以后,體形幾乎同成鳥一樣大了,但這種亞成鳥的體色仍然是灰白色的,頭、頸和上背色較深,肩羽和翅上覆羽具有暗褐色的羽干紋,直到第3年才能變?yōu)槌渗B的羽色,并達到性成熟。▼▼▼

由于紅鸛極富觀賞性的體態(tài)、羽色和行為,我國各地的大、中型動物園中都有展出,有的還有非常優(yōu)越的豐容效果。▼▼▼

紅鸛從前在我國野外沒有分布,但自從1997年9月在新疆哈密市首次發(fā)現(xiàn)1只大紅鸛的亞成鳥之后,全國已經(jīng)有近三分之二的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記錄到大紅鸛。它們是自然種群的擴散,還是從動物園逃逸的個體?這種各地相繼出現(xiàn)大紅鸛現(xiàn)象不僅受到了鳥類學研究者的關注,也引起了廣大鳥類愛好者的極大興趣。

1、點擊報名公益活動、觀鳥節(jié)活動、科普活動
2、點擊了解深圳科普推薦科普圖書
3、點擊報名夏令營、研學營活動
4、深圳科普新奇特商品
5、科普培訓課程
6、深圳科普各種比賽歡迎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