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靜下面的喧囂》這篇文章中,我們談到,在看似沉靜的美女的細胞里,分子的運動卻是超乎想象的激烈,每秒鐘和別的分子碰撞成千上萬次。神奇的是,在這種“亂糟糟”的環(huán)境中,一切生命活動卻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分子之間能夠彼此“辨別”,從成千上萬種分子中準確地找到與自己有關(guān)的分子,完成各種化學反應,使生命成為可能。
可是細胞里既沒有“交通警察”,分子也沒有“眼睛”。那分子是通過什么方式“認識”對方的呢?
兩個不同的分子要完美“結(jié)合”,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接觸面的形狀要高度配合。你凸出來的地方,我就要凹進去;你凹進去的地方,我就要凸出去。這就像碎成兩半的卵石,斷面是凸凹不平的,但是能夠彼此完美地對上。由于不同石頭斷裂時的斷面彼此不同,這塊石頭的斷面就無法和另一塊石頭的斷面對上。這就保證了分子結(jié)合的特異性。形狀不合的就結(jié)合不到一起。
中國古代調(diào)兵用的“虎符”,應用的就是這個原理。“虎符”外形是一支老虎,縱向分為兩片。在外的將領(lǐng)手里一片,皇帝手里有另外一片?;实垡{(diào)兵,就派人把這半片“虎符”帶去。只有兩個半片能完美對上,才說明來人是真的帶著皇帝的旨意來的。調(diào)兵可不是小事,弄不好是要亡國的。“虎符”的原理,說明形狀相配是多么重要??墒俏覀兩眢w里的分子早就“知道”這個原理了。
不過對于分子之間的作用,光是形狀還不保險。細胞里的分子種類成千上萬,萬一有結(jié)合面相似的分子呢?細胞中的化學反應可是出不得差錯的,弄不好就會“胞死人亡”。所以在形狀之上,還要加一道“密”,這就是電荷也要配合。在接觸面的各個區(qū)域里,你帶正電的地方,我在相對的地方就得是負電。你是負電,我就得是正電。你沒有電,我也沒有電。要是電荷不配對,正電荷與正電荷碰到一起,就會由于“同性相斥”的原理,把配錯了的分子“推開”。
所以在分子水平,生命也是非常“聰明”的。這兩道“密”(形狀和電性)一加,任憑你分子千變?nèi)f化,我也能準確地找到“另一半”。
下一個問題是,這種“絕配”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們細胞里的分子,主要是由碳(C)、氫(H)、氧(O)、氮(N)、硫(S)、磷(P)幾種原子組成的。碳原子彼此相連成為骨架,上面再接上各種“功能基團”,比如羥基 —OH(“羥”發(fā)音“槍”,前面那個橫道表示和骨架上的碳原子相連),巰基—SH(“巰”發(fā)音“秋”),氨基—NH2,羧基—COOH(“羧”發(fā)音“梭”,里面的兩個氧原子都直接和碳原子相連,其中一個氧原子上還連一個氫原子)等等。這些原子通過“分享”它們的外層電子而結(jié)合在一起。
不過這個“分享”電子的情形要看是什么原子。碳原子很“平和”,和氫原子分享電子時,不“以大欺小”,而是“平等相待”。被碳原子和氫原子共享的那一對電子既不偏向碳原子,也不偏向氫原子,所以這樣形成的聯(lián)系(叫“化學鍵”)不帶電。我們叫它“非極性鍵”。
氧原子可不同了。它對電子很“貪心”,總想多得。所以被氧原子和氫原子共享的電子總是偏向氧原子一邊的。這樣,氧原子就帶一些負電,氫原子就帶一些正電,氧原子和氫原子之間的共價鍵也就被叫做“極性鍵”。
在羧基里面,不僅直接和氫原子相連的那個氧原子要從氫原子那里搶電子,另一個氧原子也不甘寂寞,通過碳原子間接地和氫原子搶電子。在兩個氧原子的“夾攻”之下,氫原子就快抓不住電子了。有些這樣的氫原子就干脆放棄,把電子完全交出,自己做個光溜溜的氫原子核(氫離子),離開分子,在溶液中游蕩,這就是我們說的“酸”(“酸性”就是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的量度,pH里面的那個H,指的就是氫離子)。醋(有效成分是乙酸 CH3COOH)是酸的,就是分子里面的氧原子搶電子太厲害,形成氫離子的結(jié)果。
除氧原子以外,氮原子也能“多占”它和氫原子之間的共用電子,使自己帶部分負電,氫原子帶部分正電,但程度不如氧原子那么強。
但是也不要把氧原子看成豪取強奪的“惡霸”。正是因為它搶電子的特性,分子帶有氧的地方就會局部帶電。而分子的局部帶電正是為生命現(xiàn)象所必須的。
水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的??墒莾蓚€氫原子也“打”不過一個氧原子,都得多分一些電子給氧原子,使它帶部分負電荷,而兩個氫原子帶部分正電荷。帶負電的氧原子就要和另一個水分子上帶正電的氫原子互相吸引(這種聯(lián)系叫做“氫鍵”),使水分子之間“抓”得很牢,不容易“飛”出液面去(即“蒸發(fā)”),所以水的沸點很高,要攝氏100度才沸騰。
汽油是由碳原子和氫原子組成的分子的混合物。由于碳原子對氫原子“平等相待”,分子不帶電,彼此吸引力很小,所以汽油極容易揮發(fā)。水分子比汽油中的分子小很多。要是它不局部帶電,就會比汽油還容易揮發(fā),在室溫下就不可能有液態(tài)水了,生命也就難以形成。
蛋白質(zhì)是由20種不同的氨基酸線性相連形成的。氨基酸的“側(cè)鏈”(不參與氨基酸之間連接的部分)有的不帶電,有的帶正電,有的帶負電。由于水分子是局部帶電的,那些不帶電的側(cè)鏈在水中“不受歡迎”(所以叫做“憎水”的,或者“親脂”的)。這些被“排斥”的側(cè)鏈只好彼此聚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也把蛋白質(zhì)“卷”成一定的形狀:不帶電的部分在內(nèi)部,帶電的側(cè)鏈被水“歡迎”(所以叫做“親水”的),位于外部。這樣,蛋白質(zhì)分子就既有了形狀,又有了外部的電荷分布。根據(jù)蛋白質(zhì)中20種氨基酸的排列情形不同,每一種蛋白質(zhì)就有了自己特有的形狀和表面電荷分布。我們前面說到的兩種“加密”方式,就這樣被“創(chuàng)造”出來了。
細胞里的其它小分子,也根據(jù)它們的分子形狀和帶電情況和蛋白質(zhì)相互作用。由于蛋白質(zhì)的形狀和帶電情況是高度特異的,每一個小分子也只會與它的代謝有關(guān)的蛋白質(zhì)分子相互作用。它們的這種對應關(guān)系,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步發(fā)展完善起來的。
遺傳物質(zhì)DNA的形成也和蛋白質(zhì)形成的原理類似。核苷酸上面的堿基(嘌呤和嘧啶)主要是碳和氫組成的環(huán),具有親脂性。它們彼此疊在一起,位于DNA分子內(nèi)部。磷酸根和核糖親水,彼此連接,位于分子的外部。內(nèi)部堿基上面的羥基和氨基由于氫原子帶部分正電,可以和對面堿基上的氧原子和氮原子相互吸引,形成堿基配對。所以DNA雙螺旋分子的形成,其實也是基于親脂親水的原理。
這種“親水”和“親脂”的性質(zhì)不僅在蛋白質(zhì)和核酸分子的構(gòu)造上起作用,在細胞膜的形成上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初的生命要在水中形成,首要條件就是把自己的內(nèi)容物和環(huán)境分隔開來。這個“墻壁”不能溶于水,否則就當不成墻壁了。但是把汽油加到水里并不會在水中形成薄膜。所以這個“墻壁”必須里面是“油”,外面親水。這個任務就由磷脂來擔當。磷脂分子上有兩個脂肪酸,它們長長的碳氫“尾巴”和汽油分子類似,是親脂的,位于膜的內(nèi)面。另一頭的磷酸根是高度親水的,朝向膜的外面。由于膜有兩個面,所以膜是雙層的。每一層的脂肪酸尾巴向內(nèi),彼此相接,形成油性的內(nèi)層。磷酸根朝外,與水接觸。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到親脂和親水的原理。比如衣服上有了油跡,怎么辦呢?一種辦法是用親脂的液體(叫“有機溶劑”,如四氯乙烯)去把油溶解掉,叫做“干洗”。其實干洗也用液體,不過用的不是水。最常用的還是水洗,用肥皂或其它去垢劑。它們分子的一端是親脂的長碳氫鏈,相當于汽油,另一端是親水的基團(如肥皂里面的羧基和洗衣粉里面的磺酸基)。親脂的長鏈將油跡包裹,親水的基團包在外面,就把污物帶離衣物了。
氧、氮等原子對氫原子上電子的“掠奪”,造成了局部的電性,導致了分子的親水性。而碳原子的“平等待人”又導致了親脂性的產(chǎn)生。就是這兩種性質(zhì)的相互配合,使得生物大分子得以有特定的形狀和電荷分布,使它們之間能夠互相“認識”。這兩種作用也使細胞膜能夠形成,并且在細胞內(nèi)形成各種結(jié)構(gòu)。在此基礎(chǔ)上,還能形成多細胞結(jié)構(gòu),以致整體人體。生命現(xiàn)象看似復雜,卻有許多簡單的基本原理在起作用。了解了這些基本原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又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