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預付費電話卡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定義

根據(jù)消費者付費和使用的次序,電話卡可分為兩大類,即電話信用卡和電話預付費卡(儲值卡),即預付費電話卡。

電話信用卡(Calling Caredit Card)是用戶先在電話公司開戶,交納一定保險金,取得具有特定編號和密碼的電話卡,持卡人輸入編號和密碼便可進行各種通話,電話公司根據(jù)電腦記錄按月結算,將賬單寄給消費者,再由消費者通過銀行劃撥等方式交付費用。它的特點是先消費,后付款??ㄉ蠠o印刷面值(或通話度數(shù))。這種卡只有美國等少數(shù)國家在一定范圍內(nèi)使用。

預付費電話卡 (pre-paid telephone card)是用戶先按面值購買話卡,然后進行消費。除了少數(shù)智能卡外,在話卡所儲金額用完后,卡片的使用價值即告完結,不能重復使用。預付費卡多由不同面值、不同畫面的數(shù)枚卡片組成一套一套的,內(nèi)容極其廣泛,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歷史、文化、地理、科技,品種繁多,設計各異,印刷精美,因而成為收藏界的寵兒。與電話信用卡不同,預付費卡是先付款,后消費,每一卡都有固定的面值(或通話度數(shù))。1

當用戶的預付費電話卡的金額接近用盡時,用戶可以通過電話利用信用卡的帳號直接對電話卡的金額進行補充,無需親自到電信公司的營業(yè)部,利用現(xiàn)金補充電話卡的金額。2

分類磁卡是電話卡大家族中人丁最為興旺的一支。據(jù)估計,目前世界上磁性卡占了電話卡總數(shù)的60%以上。磁卡的種類很多,目前國內(nèi)可見到的有: 采用日本田村制作所專利生產(chǎn)的“田村卡”、瑞十或韓國公司生產(chǎn)的亞斯康卡亦稱 “歐特佳”(Autelca)卡、英國GET公司生產(chǎn)的GPT卡、比利時的Alcatel Bell卡以及我國科研單位自己研制的太科卡 (Teccom)等。

磁卡有許多缺點 ,如它的信息存儲量少,所攜帶的信息易于被讀出、消除和篡改,也就是說具有可偽造性、可擦除性和可模擬性,使它的安全大打折扣,應用范圍受到限制。

IC卡IC是英文Integrated Curcuite(集成電路)的縮寫,因此IC卡是由集成電路作為信息儲存載體的卡片。

它的發(fā)明人羅蘭德·莫萊諾(Roland Moreno)是一位法國的新聞工作者。他在1975年首先把編有程序的集成電路芯片裝在塑料卡片上,使卡片具有很強的信息攜帶功能和保密性。他將這種卡片稱為具有自我保護功能的存儲器,并申請了專利。很快人們就設計出了應用IC 卡的電話機。這種話機與磁卡話機相比,具有電子集成化程度高、信息處理能力和可靠性強、機械裝置簡單、造價較低( 僅為磁卡機的 1/2~2/3)、使用維修方便等優(yōu)點(磁卡機惟一優(yōu)勢是磁卡的單枚成本比IC卡略低)。

在世界各地IC卡還有許多別名,如芯片卡、晶片卡、電路卡、智能卡、靈巧卡等?,F(xiàn)在一般根據(jù)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強弱將其分為三大類,即IC存儲卡、智能卡和超級智能卡。

智能SIM卡即全球通數(shù)字移動電話(大哥大)卡,也是一種智能電話卡。它由卡基和IC 芯片組成。芯片是一個存儲器,用來儲存用戶的有關信息和個人密碼。SIM卡有兩種規(guī)格。大卡的尺寸和IC電話卡相同,使用時將整個話卡插入手機內(nèi)。小卡使用時只將芯片置入機內(nèi),卡基 (底卡) 則往往被使用者丟棄。

SIM卡可以在持卡人自己的手機上使用,也可以在其他任何一部規(guī)范的數(shù)字“大哥大” 上使用,通話費會自動記在SIM卡持卡人的賬上。SIM卡具有很強的保密性,它采用國際統(tǒng)一的A級加密方式,具有多種密碼、密鑰及擾碼措施。密碼由用戶自己確定和輸入,因此即使手機或SIM卡丟失,別人也無法使用。無論何人連續(xù)三次輸入錯誤的密碼,芯片即自行進入關閉狀態(tài),再輸入正確的密碼也無法將其“激活”,只能到有關電信部門“開鎖”后才能繼續(xù)使用(需同時交驗有關證件和本人身份證)。

SIM開通于1995年,是中國電信總局統(tǒng)一管制的電話卡。在卡的正面左上角印有“中國電信”字樣與徽志,中間鑲有芯片,右側上方印有“全球通移動數(shù)字電話網(wǎng)”字樣。卡的背面印有該卡發(fā)行電信部門名稱及各種圖案(風光、名勝、人物、廣告等)??ㄉ系膱D案一般是由各省市電信部門設計后再由電總審批后印刷的。

由于SIM卡的發(fā)行數(shù)量控制比較嚴格,所以這類卡主要是在“大哥大”用戶手中。

ID卡ID卡又稱感應卡(Inductive Card),是與磁卡、光學卡、IC卡不同的另一種電話卡。它的話費金額載體是埋藏在卡片中的一個個微型線圈,每一個線圈代表一個話費度數(shù)。若拿卡在強光下觀察,可在卡背面發(fā)現(xiàn)幾組小圓形觸點,即是線圈所在處。在通話時,話機內(nèi)的讀寫器讀入線圈數(shù),每消費一個通話計費單位(亦稱為 “度”),就燒掉一個線圈。這種技術是由巴西TELBRASE電信公司研制開發(fā)的。我國山西太原市于1995年12月引進了這一技術,并發(fā)行了4枚兩套 “ID卡式公用電話開通紀念”電話卡。目前國際上只有巴西使用ID卡,國內(nèi)只有山西用過ID卡。

光學卡為瑞士LANDIS GYR公司發(fā)明,是一種厚塑料卡,其尺寸與田村卡及 IC卡相同。正面有一條或二條2.5 ~3mm寬的白色光學金屬條,用以儲存余額信息。這種卡只能在紅外線卡式電話機上使用,消費后在光學條上打一個黑色印跡,顯示卡的余額。這種卡開始用于汽車加油站,到80年代初才開始用于通訊領域。其特色是存儲信息量大于磁卡,信息載體穩(wěn)定,不受磁場等干擾,不易偽造。光學卡的信息和圖案都在卡的正面,反面為黑色,無任何內(nèi)容,直到1995年有的國家才在反面印上圖案。我國的臺灣省,以及泰國、以色列、葡萄牙、瑞士等國使用光學電話卡,最興旺時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使用,但現(xiàn)在許多國家包括光學卡的發(fā)明國瑞士都已轉向IC卡,光學卡的使用日益減少。

呼叫卡呼叫卡又稱“遠方卡” (Remote Card),在香港地區(qū)稱為 “密密傾卡”,在我國因為這一服務的業(yè)務的接入碼為 “200”或“300”因此被稱為“200卡”或“300 卡”。它使得持卡人可以任何一部普通雙音多頻話機(目前多數(shù)家庭用話機均屬此類)進行國內(nèi)或國際長途通話。1

預付費計費模式在預付費模式中,計費系統(tǒng)與關守和網(wǎng)關進行在線通信,計費系統(tǒng)負責對呼叫者授權,并依據(jù)所撥號碼、用戶類型、余額和資費來決定最大通話時長。這種付費模式的優(yōu)點是:

(1)可以處理預付費電話卡,當預付款額用盡時可以立即中斷通話;

(2)用戶數(shù)據(jù)庫完全由計費系統(tǒng)進行維護;

(3)定義新用戶或更新用戶,并迅速生效。

在這一模式中,當呼叫建立時,關守和網(wǎng)關把呼叫者身份和所撥號碼傳遞給計費系統(tǒng)。實時計費服務器對用戶身份進行授權并返送回最大呼叫時長。當呼叫結束時,網(wǎng)關通知實時計費服務器,并把這次呼叫信息添加到數(shù)據(jù)庫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