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獸(學名:Brontotheriidae,或稱Titanotheriidae)是奇蹄目下一科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雖然雷獸有可能是馬的近親,但外表卻很像犀牛。它們生存于5千6百萬至3千4百萬年前的始新世早期至晚期。
簡介哺乳綱、真獸亞綱、奇蹄目的一科。體形與現代的犀牛相近,鼻骨上多具骨質角。齒冠低,臼齒為丘一脊形齒,上臼齒外壁成“W”形,內側有二個錐形尖,保持孤立,下臼齒由并列的兩個寬“V”形脊組成。始新世至漸新世。廣泛分布于亞洲及北美。我國始新統及漸新統中化石很多,如內蒙、河南、云南等上始新統的長鼻雷獸(Rhinotitan),內蒙漸新統的大角雷獸(Embolotheriurn)等。1
歷史它的廣為人知的另一個英文名稱是brontothere(意為雷或雷神的獸,故譯為雷獸)。最早的雷獸名為蘭布達獸,出現于北美早始新世。它的大小與狼相近,身材比較輕巧;有適于奔跑的細長的四肢和腳,前腳四趾,后腳三趾;頭骨很原始,眼孔和顳颥孔不合而為一;頰齒低冠,前臼齒稍許臼齒化。雷獸的進化趨向之一是體型逐漸增大。比蘭布達獸稍晚的始雷獸,身材已相當大,中始新世和晚始新世的雷獸類身軀已接近現代的犀,漸新世的雷獸一般都比現代的犀或貘大得多。雷獸的另一個進化趨向是在一些類型中發(fā)展了角,中國內蒙古地區(qū)的王雷獸,鼻部擴展成一對巨大而相連的角,是強有力的自衛(wèi)武器。
雷獸延續(xù)的時間不長,早始新世開始出現,中漸新世以后便完全消失,前后大約只有2000萬年。
一般認為,北美是雷獸進化發(fā)展的中心。至遲從中始新世開始,雷獸曾多次經由白令海峽擴散到亞洲,向西更遠達東歐。中國從中始新世開始有可靠的化石記錄,始晚新世和漸新世的化石非常豐富。
和古新世相比,始新世和漸新世的動物化石已有明顯不同,出現了一些現代的亞目和超科。兔形目很繁盛,分化出至少3個屬。奇蹄目和偶蹄目初現,中大型種類繁多,特別是有角的雷獸科,此類動物當時種類多,分布廣,在內蒙古就發(fā)現有13個屬。它們生活于森林周邊的沼澤,發(fā)現于阿拉善盟的大角雷獸、原雷獸就是代表。這些動物曾被認為北美洲是其發(fā)育中心,但是20世紀50年代在亞洲也發(fā)現了同時期該類動物化石。2
分類雷獸現時有兩個分類系統。第一個包含了43個屬及8個亞科,總括了1920年前的研究。[2]第二個是較近期的研究,它指很多過往的亞科都是無效的,并包括了最新的發(fā)現。蘭布達獸及異馬獸已不被包含在雷獸科中,但蘭布達獸仍可能是雷獸已知的近親,而異馬獸則被認為是馬科的早期成員。
·Brontotheriidae 雷獸科
·Pakotitanops 巴基雷獸屬
·P.latidentatus 巴基雷獸
·Mulkrajanops 印度雷獸屬
·Eotitanops 始雷獸屬
·E.borealis 北方始雷獸
·E.dayi 大邑始雷獸
·E.minimus 小始雷獸
·E.pakistanensis 巴基斯坦始雷獸
·Palaeosyops 古雷獸屬
·P.paludosus 沼澤古雷獸
·P.major 大古雷獸
·P.humilis 歐古雷獸
·P.junius 朱尼烏斯古雷獸
·Brontotheriinae 雷獸亞科
·Bunobrontops 丘齒雷獸屬
·Mesatirhinus 中鼻雷獸屬
·Sphenocoelus 楔形泰坦獸屬
·S.blairi 平原楔形泰坦獸
·S.bridgeri 高鼻楔形泰坦獸
·S.harundivoras 長鼻楔形泰坦獸
·S.hyognathus 凸頜楔形泰坦獸
·S.uintensis 強中楔形泰坦獸
·Desmatotitan 索齒雷獸屬
·Fossendorhinus 北美雷獸屬
·Metarhinus 后鼻雷獸屬
·M.fluvialtilis 亞馬遜后鼻雷獸
·M.abbotti 阿氏后鼻雷獸
·M.pater 佩氏后鼻雷獸
·Microtitan 小雷獸屬
·Sthenodectes 格氏雷獸屬
·Telmatherium 沼雷獸屬
·Metatelmatherium 后沼雷獸屬
·Epimanteoceras 晚叉額雷獸
·Hyotitan 豬形雷獸屬
·Nanotitanops 寶格達烏拉雷獸屬
·Pygmaetitan 侏儒雷獸屬
·Acrotitan 尖雷獸屬
·Arctotitan 熊雷獸
·Qufutitan 曲阜雷獸
·Protitan 原雷獸屬
·Protitanotherium 原巨雷獸屬
·Rhinotitan 鼻雷獸屬
·R.mongoliensis 鼻雷獸
·Diplacodon 馬氏雷獸屬(包含97年分類的Eotitanotherium 始泰坦雷獸)
·Pachytitan 腫雷獸屬
·Brachydiastematherium 短齒雷獸屬
·B.transylvanicum 短齒雷獸
·Sivatitanops 西瓦雷獸屬
·Gnathotitan 巨頜雷獸屬
·Aktautitan 哈薩克雷獸屬
·Metatitan 晚雷獸屬
·Nasamplus 內蒙古雷獸屬
·Protembolotherium 原大角雷獸屬
·Embolotherium 大角雷獸屬(包含97年分類的Titanotherium 泰坦齒雷獸)
·E.grangeri 粒芋大角雷獸
·E.ergilense 楔形大角雷獸
·E.andrewsi 蒙古大角雷獸
·Parabrontops 副雷獸屬
·Protitanops 北美原雷獸屬
·P.curryi 北美原雷獸
·Notiotitanops 南方雷獸屬
·Dianotitan 滇雷獸屬
·Duchesneodus 爵婦新獸屬
·D.primitivum 爵婦新獸
·D.uintensis 強中爵婦新獸
·Megacerops 巨角雷獸屬(包含97年分類的Menodus 月雷獸屬 Brontotherium 王雷獸屬 Brontops 漸雷獸屬 Ateleodon 阿比林雷獸屬Oreinotherium 巨古雷獸屬)
·M.coloradensis 巨角雷獸
·M.curtus 短身巨角雷獸
·M.hatcheri 海氏巨角雷獸
·M.kuwagatarhinus 齊氏巨角雷獸
·M.osborni 奧氏巨角雷獸
·M.platyceras 寬距巨角雷獸
演化雷獸,已滅絕的哺乳動物,屬奇蹄目雷獸科,約生存于始新世早期至晚期,可能是馬的近親。3
雷獸前肢有四趾,后肢則有三趾。它們的牙齒適合撕開植物。它們的臼齒有呈W狀的外冠。
雷獸在北美洲有豐富的化石紀錄,故可以推斷出清楚的演化歷史。最早的雷獸,如始雷獸,較為細小,高度不多于1米,且沒有角。后期的雷獸,縱然仍有一些細少的物種(如Nanotitanops),都演化成巨大的身體,高達2.5米,且有像角的奇異突出物。例如巨角犀就在鼻上演化了一對很大及兩性異形的角,這對兩性異形的角顯示雷獸是高度群居的,雄性可能會以角相撞以吸引異性。但是,不像犀牛,雷獸的角是由額骨及鼻骨組成的,且并排排列而非前后排列。一些如Dolichorhinus的屬演化了很長的頭顱骨。
雷獸可能因不能適應較干旱的環(huán)境及漸新世普遍的較粗糙植物而滅絕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張巖 - 副研究員 - 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