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蓇葖果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蓇葖果是果實的一種類型,屬干果中的裂果1。 離生復雌蕊或單雌蕊發(fā)育成沿背縫線或腹縫線一側開裂的果實。單室,種子一至多粒。離生復雌蕊所形成的聚合蓇葖果如八角、玉蘭,單雌蕊形成的蓇葖果,如銀樺。2具蓇葖果的植物如毛茛科包含許多種類,如木蘭、八角茴香、飛燕草等。

圖中為白玉蘭的蓇葖果。

簡介蓇葖果是裂果(果皮成熟時干燥開裂的一種干果)的一種。因果實的組成和開裂方式可分為蓇葖果(八角茴香)、莢果(豌豆)、蒴果(牽牛)和角果(油菜)等。1

蓇葖果由單心皮(飛燕草)或離生心皮中各心皮(玉蘭)所形成的沿―縫線(背縫線或腹縫線)開裂的一種果實。1

發(fā)育方式蓇葖果是由單心皮雌蕊或者離生心皮雌蕊發(fā)育而來的,單心皮雌蕊發(fā)育成單獨的蓇葖果,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更常見的是離生心皮雌蕊發(fā)育而成的聚合蓇葖果。蓇葖果形成過程中會沿心皮愈合處形成腹縫線,在腹縫線對側形成背縫線,果實成熟后會沿腹縫線或背縫線中的一側開裂彈出種子,與同為單心皮發(fā)育而成的莢果不同,成熟的蓇葖果只沿一側縫線開裂。

若干枚蓇葖果著生于同一個果蒂上則稱為聚合蓇葖果。

常見品種蓇葖果見于多種不同類群的植物,多見于木蘭科、毛莨科、景天科等植物。沿背縫線開裂的如玉蘭、木蘭、厚樸等,沿腹縫線開裂的如梧桐、牡丹、烏頭、八角茴香等。1

八角Illiciumverum

喬木,高10-15米;葉不整齊互生,革質,厚革質。心皮通常8,有時7或9,很少11,在花期長2.5-4.5毫米,子房長1.2-2毫米,花柱鉆形,長度比子房長。果梗長20-56毫米,聚合果,直徑3.5-4厘米,飽滿平直,蓇葖多為8,呈八角形,長14-20毫米,寬7-12毫米,厚3-6毫米,先端鈍或鈍尖。種子長7-10毫米,寬4-6毫米,厚2.5-3毫米。正糙果3-5月開花,9-10月果熟,春糙果8-10月開花,翌年3-4月果熟。3

主產于廣西西部和南部(百色、南寧、欽州、梧州、玉林等地區(qū)多有栽培),海拔200-700米,而天然分布海拔可到1600米。桂林雁山(約北緯25°11′)和江西上饒陡水鎮(zhèn)(北緯25°50′)都已引種,并正常開花結果。福建南部、廣東西部、云南東南部和南部也有種植。3

八角為經濟樹種。果為著名的調味香料,味香甜。也供藥用4。果皮、種子、葉都含芳香油,稱八角茴香油(簡稱茴油)是制造化妝品、甜香酒、啤酒和食品工業(yè)的重要原料。同屬其他種野生八角的果,多具有劇毒,中毒后嚴重者引致死亡。有毒的野八角蓇葖果發(fā)育常不規(guī)則,常不是八角形,形體與栽培八角不同,果皮外表皺縮,每一蓇葖的頂端尖銳,常有尖頭,彎曲,果非八角那樣甜香味,或為味淡,麻舌或微酸麻辣,或微苦不適。3

玉蘭Magnolia denudata Desr.

落葉喬木,高達25米,胸徑1米,枝廣展形成寬闊的樹冠,葉紙質,倒卵形、寬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花蕾卵圓形,花先葉開放,直立,芳香,聚合果圓柱形(在庭園栽培種常因部分心皮不育而彎曲),長12-15厘米,直徑3.5-5厘米;蓇葖厚木質,褐色,具白色皮孔;種子心形,側扁,高約9毫米,寬約10毫米,外種皮紅色,內種皮黑色?;ㄆ?-3月(亦常于7-9月再開一次花),果期8-9月。5

產于江西(廬山)、浙江(天目山)、湖南(衡山)、貴州。生于海拔 500-1 000米的林中。現全國各大城市園林廣泛栽培。5

種子榨油供工業(yè)用。早春白花滿樹,艷麗芳香,為馳名中外的庭園觀賞樹種。5

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

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花單生枝頂;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開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ㄆ?月;果期6月。6

全國栽培甚廣,并早已引種國外。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6

主要價值一些蓇葖果被作為香料或者中藥使用。如八角茴香4、淫羊藿7。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趙磊 - 副教授 - 中國農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