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高山禿鷲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高山禿鷲(Gyps hinalayensis)大型猛禽,全長約120厘米。上體沙白色或茶褐色,具矛狀條紋及淡色羽緣。頭被黃白色狀羽和絨羽;頭側、頦、喉為毛狀羽,短而稀疏;頸細而裸露,基部具明顯而寬闊的灰白色長翎羽,有淡褐色軸紋。翅和尾黑褐色。下體淡黃褐色,具淡色縱紋。嘴灰綠色或鉛灰色。腳暗綠灰色。1

形態(tài)特征禿鷲體形大,是高原上體格最大的猛禽,它張開兩只翅膀后翼展大約有2米多長,0.6米寬(大者可達3米以上)。成年禿鷲額至后枕被有暗褐色絨羽,后頭較長而致密,羽色亦較淡,頭側、頰、耳區(qū)具稀疏的黑褐色毛狀短羽,眼先被有黑褐色纖羽,后頸上部赤裸無羽,鉛藍色,頸基部具長的淡褐色至暗褐色羽簇形成的皺翎,有的皺翎綴有白色。裸露的頭能非常方便地伸進尸體的腹腔;禿鷲脖子的基部長了一圈比較長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樣,可以防止食尸時弄臟身上的羽毛。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尾略呈楔形,暗褐色,羽軸黑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具金屬光澤,翅上覆羽和其余飛羽暗褐色。下體暗褐色,前胸密被以黑褐色毛狀絨羽,兩側各具一束蓬松的矛狀長羽,腹綴有淡色縱紋,肛周及尾下覆羽淡灰褐色或褐白色,覆腿羽暗褐色至黑褐色。嘴強大,由于食尸的需要,它那帶鉤的嘴變得十分厲害,可以輕而易舉地啄破和撕開堅韌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內(nèi)臟;鼻也圓形。幼鳥和成鳥基本相似,但體色較暗,頭更較裸露。2

虹膜褐色,嘴端黑褐色,臘膜鋁藍色,跗跖和趾灰色,爪黑色。2

大小量度:體重♂5750-8500g,♀6000-9200g;體長♂1100-1150mm,♀1080-1160mm;嘴峰♂62-79mm,♀64-68mm;翅♂662-804mm,♀780-824mm;尾♂370-455mm,♀425-440mm;跗跖♂125-143mm,♀130-142mm。2

生活習性棲息于干燥而嚴寒的高山。常翱翔于6000米高空、長時間在空中尋找動物尸體或動物病殘體,發(fā)現(xiàn)后落地撕食。1-4月份繁殖,多筑巢在懸崖邊緣上,舊巢多修復后繼續(xù)使用。每窩產(chǎn)卵1枚,白色,一般無斑點。3

遷徙留鳥,部分遷徙或進行巢后期游蕩。在中國東北、華北北部、西北地區(qū)和四川西北部為留鳥。臺灣、香港、長江中下游和東部與東南沿海地區(qū)為偶見冬候鳥,或許是部分留鳥不定期的冬季游蕩。4

飛行在猛禽中,禿鷲的飛翔能力是比較弱的,它會一種節(jié)省能量的飛行方式-滑翔。這些大翅膀的鳥兒,在荒山野嶺的上空悠閑地漫游著,用它們特有的感覺,捕捉著肉眼看不見的上升暖氣流。它們依靠上升暖氣流,舒舒服服地繼續(xù)升高,以便向更遠的地方飛去。飛翔時,兩翅伸成一直線,翅很少鼓動,而是可以利用氣流長時間翱翔于空中,當發(fā)現(xiàn)地面上的尸體時,飛至附近取食。4

習性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成3-5只小群,最大群可達10多只,特別在食物豐富的地方。白天活動,常在高空悠閑地翱翔和滑翔,有時也低空飛行。翱翔和滑翔時兩翅平伸,初級飛羽散開成指狀,翼端微向下垂。休息時多站于突出的巖石上、電線桿上或樹頂枯枝上。4

禿鷲吃的大多是哺乳動物的尸體。哺乳動物在平原或草地上休息時,通常都聚集在一起。禿鷲掌握這一規(guī)律以后,就特別注意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的動物。一旦發(fā)現(xiàn)目標,它便仔細觀察對方的動靜。如果對方紋絲不動、它就繼續(xù)在空中盤旋察看。這種觀察的時間很長,至少要兩天左右。在這段時間里,假如動物仍然一動也不動,它就飛得低一點,從近距離察看對方的腹部是否有起伏,眼睛是否在轉動。倘若還是一點動靜也沒有,禿鷲便開始降落到尸體附近,悄無聲息地向對方走去。這時候,它猶豫不決,既迫不及待想動手,又怕上當受騙遭暗算。它張開嘴巴,伸長脖子,展開雙翅隨時準備起飛。禿鷲又走近了一些,它發(fā)出“咕喔”聲,見對方毫無反應,就用嘴啄一下尸體,馬上又跳了開去。這時,它再一次察看尸體。如果對方仍然沒有動靜,禿鷲便放下心來,一下子撲到尸體上狼吞虎咽起來。4

有時候,禿鷲飛得很高,未必能發(fā)現(xiàn)地面上的動物尸體。其他食尸動物如烏鴉、豺和鬣狗等的活動,就可以為這種猛禽提供目標。如果發(fā)現(xiàn)它們正在撕食尸體,禿鷲會降低飛行高度,作進一步的偵察。假如確實發(fā)現(xiàn)了食物,它會迅速降落。這時,周圍幾十千米外的禿鷲也會接踵而來,以每小時100千米以上的速度,沖向這美味佳肴。4

食性禿鷲翅膀張開足有3米。它外型上最大的特點是裸露的頭部和脖子上一圈長長的羽毛。禿鷲裸露的頭部能非常方便地伸進尸體的腹腔,脖子上長長的羽毛可以防止食尸時 弄臟自己的身體。 禿鷲嗜好腐食,但自然界中尸體的密度要遠遠低于活體,目標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為了解決這 一難題,它們選擇“單獨活動、資源共享”,這樣就可以盡最大可能地擴大搜索面積,進而提 高捕食成功率。此外,禿鷲還有一些幫手,如烏鴉、豺、鬣狗等食尸動物,也可以為它們提供 線索。一旦發(fā)現(xiàn)食物,禿鷲們會迅速降落,然后把信號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傳遞出去。屆時,周 圍幾十公里外的禿鷲們就會接踵而來,共享美味。 禿鷲食腐的習性使它成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一環(huán),它們出色的表現(xiàn)及時清除了腐爛動物的 尸體,被授予“高原清潔工”的稱號。當然,必要的時候,它們也捕食一些中小型獸類。5

禿鷲在爭食時,身體的顏色會發(fā)生一些有趣的變化。平時它的面部是暗褐色的、脖子是鉛藍色的。當它正在啄食動物尸體的時候,面部和脖子就會出現(xiàn)鮮艷的紅色。這是在警告其他禿鷲:趕快跑開,千萬不要靠攏。一只身強力壯的禿鷲氣勢洶洶地跑來爭食了,它招架不住,無可奈何地敗下陣來,離開了原來的位置,這時,它的面部和脖子馬上從紅色變成了在白色。勝利者趾高氣揚地奪得了食物,它的面部和脖子也變得紅艷如火了;失敗者開始平靜下來了,它逐漸恢復了原來的體色。根據(jù)這些體色的變化,人們便可以知道禿鷲體力的強弱了。6

分布范圍國 內(nèi) 分 布 的 種 鷲 類 中 最 多 見 的一種 , 為 中 國特有物種 , 分布 于天 山 、 昆倉 山 、 帕 米爾高 原、 喀喇 昆侖山 、 喜馬拉 雅 山 及青藏高 原等 ,而在相 鄰的 周邊 國 家比較罕見。7

種群研究進展禿鷲是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作為重要的食腐動物,是生態(tài)系統(tǒng)重要的“清道夫”。由于食物短缺、藥物中毒、人為捕殺等原因7,舊大陸鷲類的數(shù)量出現(xiàn)巨大的衰減,造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態(tài)、經(jīng)濟、社會損失,使得人們意識到鷲類在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以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并采取各種措施加以保護并努力恢復種群數(shù)量。深刻理解瀕危動物的行為模式是保護動物的重要前提。行為時間分配作為行為模式研究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可以反映出動物個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生存壓力等參數(shù),是人們針對瀕危物種制定保護措施的重要參照。而動物行為研究的基礎則是構建行為譜,有利于動物行為的定量研究,進而為深入研究動物行為和條件。8

目前國外針對禿鷲繁殖方面的研究集中于食物組成、巢址選擇、人類活動以及環(huán)境因素對于繁殖成功率的影響等,但國內(nèi)這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僅有高峰等觀察研究了籠養(yǎng)條件下禿鷲繁殖期的行為日節(jié)律及時間分配。8

巢區(qū)特征及繁殖周期2012年8-10月、2013年3-10月和2014年1-10月,野外考察累計獲得巢內(nèi)照片約11萬。根據(jù)尋找到的處繁殖區(qū)(約14個巢群),發(fā)現(xiàn)高山兀鷲喜歡集群營巢,沿用舊巢,有相對固定的繁殖定居點,成鳥的夜棲地離巢穴非常近。根據(jù)山體結構,每個巢區(qū)繁殖對在窩之間,每個地點有巢60-110個不等。在和碩縣的A區(qū)有巢山體綿延起伏長達7.3km,窩間距最近僅7m,位于海拔2400-3200m之間,多數(shù)喜歡在向陽的南坡營巢(78.6%)。和碩縣的A巢區(qū)與和靜縣的(B)巢區(qū)距離約47km。而A巢區(qū)距離烏魯木齊河谷的D巢區(qū)約69km。高山兀鷲每年的繁殖期從12-3月的營巢,1-4月產(chǎn)卵,1-5月孵化卵(至幼鳥出殼),一直到7-10月幼鳥飛出,是國內(nèi)育雛期最長的鳥類,長達半年多,最長可達7個月(從3-4月破殼,至8-10月飛離),加上筑巢期、產(chǎn)卵期與孵化期,整個繁殖期跨度達9-11個月。7

巢穴結構高山禿鷲的巢多位于百丈難中部的凹陷處、起的巨石下、紋理縫隙中、巖石階地、紋理斷層上、熔巖洞穴里或亂石陡坡灌叢下(可避雨或防曬)。巢的結構及鋪墊物不同于其他大型猛禽,較少樹枝條,而是鋪以細禾草(如針茅),并有少量羽毛。巢內(nèi)徑35-65cm,外徑100-320cm,巢凹深7-15cm。巢內(nèi)偶然遺留有玻璃片、獸藥瓶、塑料制品(打火機)、骨片、瓷器碎片等,以大量、細小、松軟的干禾草鋪墊成碩大的巢穴。個別巢邊有少量圓柏、云杉或錦雞兒的枝條。通常每窩只產(chǎn)1卵(n=21),卵殼白色,重212-278g,卵徑為68-73mm×93-103mm。測量了不同月份、不同巢穴的幼鳥生長發(fā)育數(shù)據(jù),它們的生長顯然是不同步的,出殼時間相差1-2個個月。7

育雛行為出殼期幼雛體重164g,體長約170cm。這期間親鳥的戀巢行為強烈,當受到干擾離開的時候,歸巢非常迅速,通常即返回臥下(暖雛)。雛2-3周齡時,歸巢時間約為15min。之后,幼鳥開始獨立,雙親或單親在附近守護,并不臥巢或暖雛。隨著幼鳥生長和夏日升溫,活動節(jié)律發(fā)生變化,親鳥的護幼強度逐漸減弱。在親鳥歸巢期間,幼鳥會發(fā)出“咕咕低沉的喉音或腹音,呼喚成鳥喂食。當幼鳥月齡時,已能夠站立和走動,有時候站著理羽、打噸(睡覺)、伸腿、展翅、哈欠、曬太陽、排泄等,遇到外來天敵干擾,可以躲藏蔽處。鳥的乞食行為。與其他猛禽不同,禿鷲喂食是將嗉囊內(nèi)的碎肉吐給幼鳥,嘴對嘴傳輸,整個過程持續(xù)5-10min。首先,幼鳥做出俯身、伸翅、呻吟、銜嘴、乞討等動作,然后頂撞或叨啄親鳥的嗉囊,將喙伸入親鳥的口內(nèi),刺激成鳥吐食(類似于反哺)。一天中,幼鳥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睡覺,每天獲得食物1-2次。后期運動頻率逐漸加大,喂食次數(shù)卻在減少,1-2d喂食1次。7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少斌 - 副教授 - 長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