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蟪蛄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蟪蛄(Platypleura kaempferi)(漢語拼音:huì gū) 又名“知了”, 昆蟲種名。所屬類別:同翅目 蟬科,分類:蟬科/半翅目,翅兩對,前后翅均為膜翅,口器為刺吸式。

外觀特征體長約2.5cm。是一種比較小型的蟬,紫青色,有黑紋,后翅除邊緣為黑色,分布廣泛,5~6月鳴,從早到晚,鳴聲作“哧——哧”,叫聲不如黑蚱蟬般等大型蟬的大聲,比較脆弱。比不上大型蟬的響亮。另有更大型的蟬。

寄主與危害楊、柳、法桐、槐、楓楊、椿樹、蘋果樹、梨樹、桃樹、杏樹、櫻桃樹、李子樹、核桃樹、柿樹、桑樹等多種樹木。若蟲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系汁液,導致樹勢衰弱。雌成蟲產卵時刺破樹皮,阻止無機鹽和水分對樹枝上養(yǎng)料的運輸,從而導致樹枝枯死1。

生態(tài)習性成蟲出現於5至8月,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地區(qū)樹木枝干上。夜晚有趨光性,趨光個體還會鳴叫。簡要介紹:山東地區(qū)俗稱小熟了,體長35-38mm﹐吻長﹐黃綠色﹐有黑色條紋﹐翅膀有黑斑﹐雄的腹部有發(fā)音器﹐夏末自早至暮鳴聲不息。

**種類介紹:**蟪蛄的種類很多,按顏色來分的話可以分為綠色,黃色,混合色【包括黃綠色相互混合和黃褐色等等】其中綠色的蟪蛄和黃褐色的在南方較常見。是一種比較小型的蟬,體型只有2.5厘米左右。

品種

黃色蟪蛄:身體呈黃色,腹部兩邊為白色斑點,雄性腹部頂端有發(fā)音器官——音蓋,音蓋內有透明的薄膜狀物質。雌性腹部末端有產卵器。像女性的生殖器官。產卵器發(fā)達,尾部僵硬,內有針刺??纱唐茦淦ぐ崖炎⑷胫参锏哪举|部內,復眼黃色,中胸背板有“W”的白色形狀,就像皇冠一樣。周圍為黑色,腹部黑色,外翅淺黃色,帶有黃黑相間的條紋。翅脈為黃色,內翅為深黃色,翅膀兩端有黑色斑點。很像黃色的蝴蝶翅膀。但不帶粉末。雄性胸部與腹部的交界處左右兩邊各有兩塊橢圓形狀的發(fā)音器,用鉛筆摩擦此處可發(fā)出像氣球鼓起來用手摩擦的粗糙音。而雄性腹部則有“W”形狀的發(fā)音器官。每當蟪蛄叫聲太久時,特別是被人抓住按住叫個不停后,腹部總會不停地在收縮,這個時候就是它的腹部在休息了,也叫累了。

**綠色蟪蛄:**綠色蟪蛄身體呈綠色,但是性成熟后身體則有點帶黃色,尤其是身體周圍部分。復眼黃褐色。足底部黃色,其余部分綠色。前額有單眼三個。翅脈邊緣綠色,翅脈里邊呈淡藍色。發(fā)音如同黃色蟪蛄。翅膀透明。雌雄相似,雄性腹部有發(fā)音器官,雌性腹部末端有產卵器官,和黃色蟪蛄相似。但是腹部比黃色蟪蛄相對來說較長些,因為幼蟲時期的綠色蟪蛄比黃色蟪蛄腹部體長也較長,因此蛻變過程腹部也比較長。這兩種蟪蛄在南方來說較常見。

**混合色蟪蛄:**另有一種蟪蛄身體顏色是由好幾種顏色混合的。但是它是在秋末才出現的。又叫秋蟬,這種蟪蛄身體顏色呈黃綠色。雄性腹部的發(fā)音器也如同“W”的形狀,但是比其它種類的蟬來說,“W”的形狀比較長,并且發(fā)音也不同一般的蟬,如同鳥的叫聲,并且伴有漏氣般的聲音。

**幼蟲與成蟲的結構特點:**蟪蛄的幼蟲觸角很長,因為幼蟲生長在暗無天日的泥土里邊,靠吸吮樹根汁液為食,為了防止老碰到墻壁,所以幼蟲的觸角變得很長很粗,可以感覺黑暗的環(huán)境,成蟲則靠復眼做感覺器官,所以觸角較幼蟲短且比較細。另一個就是成蟲的第一對足不如幼蟲發(fā)達,當幼蟲蛻變成成蟲時,第一對足退化了,因為它不需要像幼蟲那樣子開掘和挖掘泥土了。

**雄性羽化后多久才會叫:**因為剛羽化的雄性蟪蛄身體很柔軟,且發(fā)音器官經不起震動,所以羽化后的蟪蛄一般不會馬上鳴叫,約過了三天后發(fā)音器官才會僵硬且完善,才會鳴叫,聲音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大,但是達到一定程度則不再增大。蛻皮后的幼蟲過上一段時間才吸取樹枝上的汁液。這些如同黑蚱蟬一樣。蟪蛄跟黑蚱蟬一樣,也是選擇在晚上羽化,因為白天溫度太高,羽化時翅膀干的太快,容易破裂,所以在進化的過程當中,蟬都選擇在晚上羽化,尤其是8——10時最常見,還有凌晨4——6時。另外白天容易受到天敵的傷害。特別是下完雨土地濕潤柔軟的晚上,都可以看見蟬爬在樹干羽化了。

生活習性:蟪蛄成蟲一般喜歡棲息在樹干上,一邊用中空的管狀物插入樹枝來吸吮汁液,一邊鳴叫,另外。蟪蛄在三種情況下才會發(fā)出聲音:

集合鳴叫,所有的雄蟬集體鳴叫

受到驚嚇的短促聲音,或者被捕捉了。

求偶聲。

一只蟪蛄生命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時間是從泥土里度過的。當雌蟬把卵注入樹枝的邊緣【一般0.2~0.5毫米】的樹枝后,蟬卵一般會在樹枝內越冬,稱作當【讀第四聲】年卵,次年也就是第二年的4月份或者轉暖時才孵化,隨后鉆入柔軟的泥土里【有些因為找不到合適柔軟的體泥土耗盡體力夭折了】孵化率較低。之后就尋找合適的樹根,才吸吮汁液。有時候隨著被風吹斷的樹枝,最后孵化鉆入泥土里。一般要在地下經過四次蛻皮,隨著每次蛻皮,翅芽明顯長大,最后一次蛻皮則破土而出,多在一個下完雨地面柔軟潮濕的晚上憑著生存的本能爬到合適的攀沿物【多半是樹干】進行最后的一次蛻皮——羽化。積蓄了那么多的能量,作為一個能量儲蓄體釋放它在地面下這么長時間儲存的能量。羽化時,蟬身一定要垂直于樹干,如果受到干擾,翅膀無法展開也可能導致這只蟬終身殘廢等,但是蟪蛄和蟬的羽化率較高。在外面極少看到羽化失敗的。蟪蛄一般很少飛行,除了尋找食物外,或者配偶,或者受到驚嚇后從一棵樹飛到另外一棵樹之外,很少超長距離長時間的飛行。鼓動翅膀時,可見到胸部的肌肉在震動。最后一齡幼蟲【第五齡時】翅芽發(fā)達,背部有一條縱線,這是為以后羽化為成蟲時最好準備的開裂線。

羽化特點:當蟪蛄爬到樹干離地面一段距離后,接著過上一段時間,少則幾十分鐘,多則一個多小時,甚至更長。隨后用第一對挖掘足固定住,當背部的開裂線裂開的時候,羽化也開始了。羽化時是由一種激素——荷爾蒙決定的。首先,液體被吸入胸腔使蟲蛹膨脹直至破裂,慢慢地它的胸部和頭部就會慢慢地出現,隨后先拔出它的挖掘足,接著抽出第二對足、第三對足。這個時候身體垂直于樹干,一般過上10分鐘左右,或者更長。【大型的蟬甚至更長時間?!烤桶淹诰蜃阕プ∷懭サ钠さ念^部,隨后貼緊蟪蛄蛻,然后六條腿抓牢它的空殼,最后胸部的壓力很大,把液體注入它干癟的翅膀。隨后這些液體有流入它的腹部。翅膀一旦展開就永遠的不會再合上去了。當翅膀里的液體流入體內時,翅膀頁舒展開了,變硬了,隨后腹部也伸展開了,之前翅膀很柔軟,就像一只蘸滿水的薄紙一樣,極易破裂。經不起一點風吹整個過程要持續(xù)一個小時左右。剛羽化的蟲體十分柔軟。

另外我們平常所吃的蟬蛹,并不是真正的蛹,因為蟬是不完全變態(tài)的昆蟲,是不經過蛹期的,只是卵——幼蟲——成蟲。我們所說的蟬蛹是蟬的幼蟲階段【這個時候還沒變成成蟲】。剛孵化的蟪蛄很小,并且顏色很淺,這個時候稱為蟻蟬,因為很像一只小螞蟻。呈白色,隨后隨著每次蛻皮,顏色加深。

蟪蛄不管是成蟲階段還是幼蟲階段,都是農業(yè)害蟲。因為幼蟲吸取多年生植物的樹根汁液,成蟲則吸取枝條上的汁液,特別是雌蟪蛄數量多的時候,產卵時刺破樹皮,阻止無機鹽和水分對樹枝上養(yǎng)料的運輸,從而導致樹枝枯死,影響產量,危害多種果樹等等,多在多汁柔軟的果樹上產卵??捎檬肿セ蛘咄砩侠泌吂庑缘奶攸c點火殺死,或者噴農藥等防治病蟲害2。

分布特點廣東省。西至四川,東至舟山群島;前蘇聯、日本、朝鮮、馬來西亞等。

蟪蛄:動物名。蟬類。吻長,體短。色黃綠,有黑白條紋,翅膀有黑斑。雄體腹部有鳴器,聲音響亮。

蟪蛄不知春秋:蟪蛄(蟪蛄做“寒蟬”義)夏生秋死,所以不知春秋。比喻生命短促或見識短淺。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黃頭生 - 副教授 - 華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