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菲爾希納冰架亦稱菲爾希納冰棚。位于南極洲大西洋岸線凹進處。為威德爾海頂端的巨大浮冰體,厚度超過200公尺(650呎),面積260,000平方公里(100,400平方哩)。冰棚在伯克納(Berkner)島東側(cè)向內(nèi)陸延伸達400公里(250哩)以上,直抵彭薩科拉(Pensacola)山陡崖。因德國探險家菲爾希納而得名。1908年為英國、1942年為阿根廷宣稱為領(lǐng)土。阿根廷、英國和美國沿其北緣建立了研究站。
1954—1955年,阿根廷在菲爾希納冰架上建立貝爾格拉諾基地,1955年10月首次在這里探險飛行。法國在阿黛利海岸建立基地。日本利用破冰船在奧拉夫王子海岸建立基地。比利時在毛德皇后地建立國際地球物理年用的科學(xué)考察站。挪威在距馬塔公主海岸64公里的內(nèi)地建立考察站1。
發(fā)現(xiàn)1911年5月4日,威廉·菲爾希納與其他隊員們搭乘“德國”號前往南極。此次探險進入威德爾海,并發(fā)現(xiàn)盧依波德海岸與龍尼-菲爾希納冰架。
菲爾希納冰架的消融美國宇航局Aqua和Terra衛(wèi)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MODIS)在2010年1月12到13日拍攝到了菲爾希納冰架消融的景象。在短短的24小時之內(nèi),一片比美國羅得島州(the state of Rhode Island,3144平方公里)的面積還要大的海冰,迅速脫離了龍尼·菲爾希納冰架(theRome-FilchnerIce Shelf),并解體為成許多粉碎的冰塊。
一條既長又窄的冰舌(tongue of ice)是連接A-23A號冰山(iceberg)與南極洲龍尼·菲爾希納冰架的“橋梁”。即冰橋(ice bridge)是一種快速凍結(jié)的冰,或是不能移動的海冰,因為它總是固定在岸邊的,與冰架相比,它只是海洋中的一層薄殼
菲爾希納度夏站菲爾希納度夏站,1982年2月在距菲爾希納冰架邊緣線20公里處設(shè)立,為冰川學(xué)家研究冰架動態(tài)所用。該站外殼通過打樁立柱安裝而成,將作為執(zhí)行菲爾希納冰架冰量平衡調(diào)查計劃和威德爾海周圍地質(zhì)——地球物理考察計劃的基地來用。計劃安裝自動化裝置,以便記錄全年地球物理與氣象數(shù)據(j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