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鷦鷯(學名:Troglodytes solstitialis)屬小型鳥類。嘴長直而較細弱,先端稍曲,無嘴須。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尾短小而柔軟,尾羽12枚。跗蹠強健,具盾狀鱗,趾及爪發(fā)達。羽被柔軟厚密,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條斑。喜歡居住在潮濕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動,主要以昆蟲和蜘蛛為生。
外形特征山鷦鷯是一種小型鳴禽,身長10-11厘米。容易和鱗胸葦鷦鷯混淆。但區(qū)別也容易,具有時斷時續(xù)的眉毛,短尾巴較紅。棕褐鷦鷯和山鷦鷯占據(jù)相同的活動范圍,但外表明顯不同,第一大小不一樣,第二面部模式差別大。
成鳥的頭頂和前額是紅褐色,至頸部和肩部越來越淡,背部和尾巴紅色。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巧克力棕色,有12道橫斑紋,特別是雙翼上有黑斑紋。在紅褐色的尾覆羽上有約10條黑色斑紋覆蓋整個尾部。眼先紅褐色。眼眉淺黃色,在褐色的眼睛上掃過在后部變寬。喉嚨和胸部是亮淺黃色,腹部變得蒼白。兩翼淺黃色,有深褐色縱紋。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腳灰色或灰褐色。
分布范圍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nèi)瑞拉、圭亞那、蘇里南、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颂m群島)。
生活習性棲息于森林、山地雨林、云霧森林和林地的邊緣?;顒臃秶鸀?00和3500米的海拔高度之間。一般獨自或成雙或以家庭集小群進行活動,也與其他物種混群。雖然并不是特別膽小的鳥,但也不易觀察到。它們在灌木叢中迅速移動,常從低枝逐漸躍向高枝,尾巴翹的很高。歌聲嘹亮,尤其是雄鳥,這是一種善于鳴囀的鳴禽。
大多數(shù)情況下,山鷦鷯在山區(qū)林下植被中搜尋食物,偶爾爬上青苔覆蓋的樹干。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食。
生長繁殖一夫一妻制,雄鳥要承擔主要的建巢責任,巢建在離地面2米至10米的樹洞里。巢以須根為主,另鋪草葉、苔蘚、細莖等物交織而成,呈深碗狀或圓屋頂狀,有一個側(cè)門,但沒有屋頂。繁殖期因地區(qū)不同差別很大。
在哥倫比亞建巢是3月,產(chǎn)卵在8月和11月;在其他地區(qū)全年可以建巢,在阿根廷北部產(chǎn)卵在11月;在厄瓜多爾產(chǎn)卵在10月;在秘魯12月至2月;在玻利維亞11月至2月。雌鳥每窩下2白色枚卵,約12天孵化。幼鳥孵化后由父母再喂養(yǎng)15至17天才離巢1。
亞種分布(5種)
1.Troglodytes solstitialis solitarius 分布于哥倫比亞山區(qū)和委內(nèi)瑞拉西部。
2.Troglodytes solstitialis solstitialis 分布于哥倫比亞南端到秘魯西北部。
3.Troglodytes solstitialis macrourus 分布于秘魯東部。
4.Troglodytes solstitialis frater 分布于秘魯東南端和玻利維亞。
5.Troglodytes solstitialis auricularis 分布于阿根廷西北部。
保護等級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黃頭生 - 副教授 - 華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