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鳈(學名:Sarcocheilichthys parvus (Nichols, 1930))是屬于鯉科、鳈屬的一種魚類。體較小,稍長,略側(cè)扁。尾柄粗短。腹部圓,頭小,吻短鈍,吻長小于眼后頭長。此魚體質(zhì)健壯,容易飼養(yǎng)性情溫和,可與小型魚混養(yǎng)。繁殖容易,一齡魚即雌魚體長5厘米即達性成熟。
形態(tài)特征背鰭Ⅲ~7;臀鰭Ⅲ~6;胸鰭Ⅰ~13~14;腹鰭Ⅰ~7。鰓耙6~10。下咽齒5~5。側(cè)線鱗35[4.5/(3.5~V)]36;背鰭前鱗11~12;圍尾柄鱗14。
體長為體高的3.3~4.0(平均3.5)倍;為頭長的4.4~4.8(4.6)倍;為尾柄長的4.8~5.8(5.3)倍;為尾柄高的6.7~7.8(7.1)倍。頭長為吻長的2.7~3.1(3.0)倍;為眼徑的3.4~3.8(3.5)倍;為眼間距的2.4~2.6(2.5)倍;為尾柄長的1.1~1.2(1.1)倍;為尾柄高的1.4~1.6(1.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4(1.3)倍。
體較小,稍長,略側(cè)扁。尾柄粗短。腹部圓。頭小。吻短鈍,吻長小于眼后頭長??跇O小,下位,馬蹄形,口裂較狹,下頜前緣具發(fā)達的角質(zhì)邊緣。唇簡單,下唇僅限于口角處眼小,眼間寬而隆起??诮蔷唔?對,極微細。鰓耙不甚發(fā)達。下咽齒長而側(cè)扁,其主要2枚末端尖鉤。胸、腹部具鱗。側(cè)線平直。
背鰭無硬刺,鰭條較長,最長鰭條的長度與頭長相等,外緣平截或微凸,其起點至吻端較其基部后端至側(cè)線最后1個鱗片的距離為大。胸鰭較短,后緣圓鈍,其長度等于或稍大于頭長,末端可伸至其基部至腹鰭起點間的3/4處。腹鰭起點稍后于背鰭起點,后緣亦呈圓鈍。臀鰭外緣平截。尾鰭分叉淺,上下葉末端稍圓。肛門位置在腹鰭基與臀鰭起點間的中點或略近腹鰭。
脊椎骨4+34~35。鰾較小,2室,前室呈圓形或橢圓形,其長約等于眼間距,后室細長,呈棒狀,末端尖,為前室的2.0倍左右。腸短,腸長為體長的0.6~0.7倍。腹膜灰黑色。
體灰色微帶黑。體側(cè)中軸自吻部至尾鰭基有1黑條紋,其寬度相當于2個鱗片,與眼徑約等長,此紋后半部色較深。頰部、額部均呈桔紅色。背鰭灰色,其他各鰭淡桔黃色,鰭條上常帶有細小黑色點。生殖期間雄魚體色較鮮艷,吻部具有較大的珠星;雌魚產(chǎn)卵管延長,最長的約與頭長相等。
口小,下位,呈馬蹄形。下頜有角質(zhì)邊緣。下唇限于口角。具短須。側(cè)線鱗35~36。體側(cè)有一黑色縱紋。生殖季節(jié)雄魚吻部具珠星,雌魚產(chǎn)卵管稍延長。
生活習性此魚體質(zhì)健壯,容易飼養(yǎng)性情溫和,可與小型魚混養(yǎng)。喜水質(zhì)清澈的環(huán)境,水族箱中除鋪砂礫外,可植適量水草。喜食水生昆蟲及底棲動物,人工顆粒餌粒亦食。飼養(yǎng)水溫為18~26℃,常見體長5~8厘米。
繁殖特點繁殖容易,一齡魚即雌魚體長5厘米即達性成熟。產(chǎn)卵期為4-10月,分批產(chǎn)卵于水草中,卵為橙黃色。水溫適宜,2~3天即可孵化出小魚1。
為鰷類中最小的一種。此類魚多為小型魚類,分布廣,食性雜。常具斑紋,不愧為觀賞魚品種中的一支新秀。
分布范圍分布于四川省、福建省、廣東省、湖南省、浙江省、貴州省、 陜西省、 江西省、 上海市、 安徽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湖北省、 重慶市、云南省、 江蘇省等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學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