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山艾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山艾是一種菊科蒿屬植物。山艾的原產(chǎn)地是地中海沿岸各地,大盆地山艾是最大的蒿屬植物遍布整個美國西部干旱地區(qū)。常與山艾一起生長的植物還有金花矮灌木、濱藜和黑肉葉刺莖藜。山艾生命力旺盛,抗性強,適應(yīng)性強1。

形態(tài)特征主根稍肥厚,長,狹紡錘形,側(cè)根細(xì)少;根狀莖稍肥大,直徑0.5-1.5厘米,黑色,常有多枚基生葉的葉柄殘基。莖少數(shù)至多數(shù),成叢,基部稍彎曲,高8-25(30)厘米,上部分枝,枝長7-8厘米;莖、枝初時被絹質(zhì)絨毛,后漸稀疏。

葉厚紙質(zhì),上面初時被絹質(zhì)絨毛,后漸稀疏,背面密被白色綿毛;基生葉卵形或?qū)捖研?,蓮座狀著生,二回羽狀全裂,具長柄,花期常萎謝;莖下部與中部葉長圓形或橢圓形。長2-4厘米,寬1-2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cè)具3(4)枚裂片,每裂片再羽狀全裂或3全裂,小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斜向前或稍彎曲,長0.5-2(3)厘米,寬0.5-1(2)毫米,綠色,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葉柄長0.5-2厘米,基部稍寬,半抱莖,無假托葉;上部葉小,3全裂;苞片葉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0.3-1.5厘米。

頭狀花序半球形或?qū)捖研危睆?-4.5毫米,具短梗,梗長2-20毫米,基部有小苞葉,偏一側(cè)生長,花后下垂,在莖端或在短的分枝上8-12枚排成疏散的總狀花序,并在莖上部組成狹窄、疏散的總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內(nèi)、外層近等長,外、中層總苞片卵形,背面多少被綿毛,邊緣膜質(zhì),褐紅色,內(nèi)層總苞片倒卵狀楔形,淡紅色,邊緣寬膜質(zhì);花序托半球形;雌花8-12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18-25朵,花冠管狀,檐部外反,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或微有不明顯的短尖頭,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并有睫毛。

果:瘦果倒卵形?;ü冢?-11月。

價值山艾是灌叢田鼠、侏兔、艾松雞和叉角羚的食物(該植物中含有一種油,可抑制奶牛瘤胃中的微生物,它們吃了此草就難以消化。綿羊可吃少許,而麋鹿吃了則會猛打嗝)。山艾是哀鴿、夜鷹、艾嘲鶇、伯勞鳥和艾草漠鴉的家園2。

山艾為一些小動物如金花鼠、唐森德地松鼠,以及食山艾的田鼠提供了遮蔽處。沙漠林鼠也很常見。頭很大的小更格盧鼠生活在沙漠區(qū),而峽谷鼠則生活在巖石區(qū)。地松鼠有兩個種群,包括軟發(fā)的地松鼠和安蒂洛普地松鼠。大甕地口袋鼠和一些其他老鼠以大盆地為生活中心3。

山艾樹皮為人類服務(wù)的歷史已有數(shù)萬年。細(xì)條纖維可用來做袋子、網(wǎng)、披巾和涼鞋。牧場工與印第安人用它做柴火,使用方法相似2。

生長環(huán)境生長于海拔2700-3900米地區(qū)的曠地、礫質(zhì)坡地及干旱的荒坡等。山艾的原產(chǎn)地是地中海沿岸各地,南歐亦包括在內(nèi)。目前商業(yè)性栽培主要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希臘,阿爾巴尼亞,及土耳其等地,北美之美圈及加拿大亦有一些4。臺灣主要分布在宜蘭、苗栗、臺中、嘉義、花蓮等地。中國除華南,都有分布1。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