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甘蔗鉆心蟲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甘蔗鉆心蟲是一種危害甘蔗的害蟲。常見種類有卷葉蛾科的黃螟 (Aryroploce schistaceana)、螟蛾科的條螟(Chilo venosatus)和二點螟(C.infuscatellus)。體長約7~8毫米,灰褐色,翅展5~8毫米,前翅中央有“y”形黑紋。幼蟲體長約20毫米,淡黃色,頭部赤褐色。體上著生小毛瘤。危害是以幼蟲蛀入甘蔗嫩莖,破壞生長點,造成枯心苗。一旦蟲害發(fā)生,甘蔗減產(chǎn)必成定局。

簡介甘蔗鉆心蟲就是甘蔗螟蟲,能鉆入幼苗和蔗莖進行為害造成枯心苗和蟲孔節(jié),誘發(fā)赤腐病,遇風又產(chǎn)生風折莖,影響有效莖數(shù)和莖重,糖分明顯下降。嚴重暴發(fā)時造成重大損失。常見的有二點螟、黃螟和大螟。

形態(tài)特征體長約7~8毫米,灰褐色,翅展5~8毫米,前翅中央有“y”形黑紋。幼蟲體長約20毫米,淡黃色,頭部赤褐色。體上著生小毛瘤。

種類分布許多蔗區(qū)往往是幾種蔗螟同時存在的,其中以二點螟最普遍,是廣東、廣西、福建四川、浙江、江西和湖南等省(區(qū))的主要甘蔗害蟲。黃螟在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省(區(qū))為害也嚴重。條螟、大螟分布也很廣,蔗區(qū)都有發(fā)生。條螟主要發(fā)生在華南、華中兩蔗區(qū)的局部地方,如廣東佛山地區(qū)。白螟主要分布在廣東湛江地區(qū)、海南島、雷洲半島和廣西的欽州、合浦等地。臺灣稻螟主要發(fā)生在華南、華中兩蔗區(qū)的東南部局部地方(廣東汕頭地區(qū)、福建龍溪地區(qū))。大螟在貴州和廣東佛山地區(qū)秋植稻底蔗上為害嚴重。云南則以列星大螟是嚴重為害種。點螟、黃螟和白螟主要為害甘蔗,高粱條螟、亞洲玉米螟又是高梁、玉米的主要害蟲,大螟還為害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甘蔗從苗期到收獲前,不斷受到蔗螟為害,苗期受害心葉枯死,形成枯心。分蘗期受害可造成缺株,減少有效莖數(shù)。伸長期受害,破壞莖內(nèi)組織,影響生長,節(jié)間收縮,畸形,糖分降低,遇到大風常在蟲口處折斷。赤腐病菌常從傷口侵入,引起赤腐病,影響蔗糖產(chǎn)量和品質(zhì)1。

為害特點危害是以幼蟲蛀入甘蔗嫩莖,破壞生長點,造成枯心苗。一旦蟲害發(fā)生,甘蔗減產(chǎn)必成定局。

發(fā)病規(guī)律年發(fā)生6~8代,無真正的休眠,為害盛期隨各地氣溫和種植期而異。5、6月發(fā)生為害大多造成枯心苗,以后為害造成螟害節(jié),直至11、12月仍很嚴重。成蟲夜間活動,在春植蔗拔節(jié)前產(chǎn)卵于蔗苗基部,后期產(chǎn)卵在蔗莖上,均散產(chǎn)。幼蟲化后,鉆入葉鞘間,逐漸下移。在甘蔗幼苗期和分蘗期,幼蟲常從地下部的芽生長帶或葉鞘間隙侵入為害蔗苗,蛀道彎曲,蛀孔外常露蟲糞;甘蔗伸長期多潛入葉鞘間隙,再從芽或生長帶侵入莖內(nèi)。老熟幼蟲在葉鞘內(nèi)側(cè)或蛀孔中作繭化蛹。

防治方法消滅越冬蟲源。選用無蟲或少蟲的甘蔗做種。在甘蔗收獲后翌年播種前,燃毀全部枯葉殘莖,或堆積制肥,堆肥周圍用泥土封閉。宿根蔗蔸的秋筍應全部砍除。

鏟除獻田邊雜草,減少大螟野生寄主。

斬種芽選和種子處理。斬種時剔除蟲蛀節(jié),斬后窖邊殘莖應帶出田間曬干燒毀。螟害嚴重地區(qū),播種前斬成單芽茁,用90%敵百蟲500倍液侵種24小時,螟蟲死亡率可達933%。

播種時施藥。蔗種播種覆土后,在行邊撒六六六粉,每畝4~6斤。撤后蓋土2。

防治甘蔗鉆心蟲還可選用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或 20%殺滅菊酯乳油50毫升,對水60 公斤噴霧。噴時藥液一定要噴在甘蔗 梢三杈口處,才能收到用藥效果。

要特別注意,無論是糖蔗或果蔗,在防治害蟲時,都不能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nóng)荮,以免造成不利影響。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