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食蟲類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食蟲類是真核生物域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的一目。食蟲目動物在中生代的白堊紀地層中就已出現(xiàn)。通常認為食肉目、翼手目、嚙齒目都是由早期的食蟲目分化出來的。是約450種哺乳動物的通稱,包括猬、金鼴、「真」鼴鼠、「真」鼩鼱、刺毛鼩猬、毛猬、古巴鼩和馬達加斯加猬,主要以昆蟲、其他節(jié)肢動物和蚯蚓為食。

基本信息食蟲類動物一般都非常小,長有長且窄的口鼻部,比如鼴鼠和刺猬等。食蟲類動物的種類十分豐富,它們的共同特征是腦容量都比較小,中耳只有一塊骨頭,牙齒發(fā)育比較低級;另外,很多食蟲類動物還具有適于挖洞的四肢、防御性的硬刺或者有毒的唾液。但如今仍然有一些食蟲類動物的分類被質(zhì)疑。食蟲類這一名稱是因為它們都以昆蟲為食,實際上,食蟲類動物的食物來源大都十分豐富,它們可以直接食用植物和其他動物。食蟲類動物般都天生膽小,多在夜間活動,擁有發(fā)達的嗅覺和觸覺,但視力非常弱,大多數(shù)動物的眼睛都比較小,甚至很微小1。

食蟲類簡介稱謂食蟲目(Insectivora)這個分類學(xué)上的目已被廢棄,但insectivore(食蟲動物)一詞現(xiàn)仍用來指剩馀的物種,被畫歸為3個目:鼩鼱目(Soricimorpha)、猬目(Erinaceomorpha)和針鼠目(Chrysochloridea)。

哺乳動物學(xué)家將這3個目合稱為無盲腸動物大目(grandorder Lipotyphla),其成員既可稱為無盲腸動物(lipotyphlan),也可稱為食蟲動物。

自然史食蟲動物幾乎占所有哺乳動物種類的10%,體型多如小鼠或小型大鼠。然而,小臭鼩(Suncus etruscus)體重不到2.5公克(0.09盎斯),或許是最小的哺乳動物。其他食蟲動物,如刺毛鼩猬(Echinosorex gymnura)和無尾馬達加斯加猬(Tenrec ecaudatus),體格如侏兔大小。

大多數(shù)食蟲動物既可地棲也可穴居,有些為水陸兩棲,少數(shù)棲于樹上或森林下層植被。

幾乎吃各種無脊椎動物或小型脊椎動物。其腦部的嗅葉十分發(fā)達,因此嗅覺極為敏銳。然而,與大多數(shù)其他胎盤哺乳動物相比,其大腦半球較小,表現(xiàn)為智力和操作能力較低。多數(shù)有長而靈活的吻(鼻),上有敏感的觸毛,用來探查落葉、土壤、泥漿或水,以觸覺和嗅覺來定位捕食獵物。可用前足將獵物按住,但通常是用牙咬住,僅用嘴和長鼻子即可捕食直到吞下獵物。其視力很差,眼小、退化,古巴鼩、鼩鼱、鼴鼠和金鼴的眼睛覆蓋有皮膚。

猬、刺毛鼩猬、毛猬和馬達加斯加猬的眼睛雖大,但較其他目的現(xiàn)存哺乳動物仍較小。聽力敏銳??砂l(fā)出嘶嘶聲和嚎叫聲,或者其他波段的聲音,包括超音波;有些可用特殊的刺產(chǎn)生聲音,有少數(shù)能用回聲定位。

分類起始自從林奈(Carolus Linnaeus)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分類學(xué)後,食蟲動物的分類就一直備受爭議。1758年他把猬、鼩鼱和鼴鼠連同負鼠、犰狳和豬歸為Bestiae目,因其均有長吻。

1795年將猬、鼩鼱和鼴鼠分離出來,由于均用腳掌行走(蹠行)而與熊和其他食肉動物歸為蹠行目(Plantigrades)。

1811年猬、鼩鼱和鼴鼠又被歸為Faculata目Subterranea科,但1816年又被確認為「食蟲動物」,1821年其通用名被譯為拉丁詞Insectivora(食蟲目)。1855年樹鼩和象鼩的最初幾個屬被記錄下來,并歸入食蟲目

1866年該目被分為Menotyphla亞目,包含樹鼩和象鼩,及無盲腸動物大目(Lipotyphla),包括猬、鼩鼱、鼴鼠及其親緣動物。之后又進行了校訂,由于該組解剖學(xué)特征寬泛,專家們只認為食蟲動物是胎盤哺乳動物,不能使其歸入任何已定義好的目中。食蟲目因此基本上變?yōu)榉诸悓W(xué)的「包羅萬象」組,包括所有不能歸類的哺乳動物。

定名
1956年蟲目的名稱。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學(xué)家均用無盲腸動物目取代了食蟲目,非正式情況下或稱無盲腸類(lipotyphlans),或稱食蟲動物(insectivores)。然而,有些人仍喜歡用食蟲目,該名也見於通俗出版物以及某些專業(yè)編輯著作中。

定義難點然而,無盲腸動物目的定義仍有難點,與其最近的親緣動物尚未確定。無盲腸類顯然只有兩個共同特征,即均無盲腸,消化道(大腸與小腸)相對較短,末端沒有膨大或形狀改變。此外,骨盆的恥骨之間軟骨連接減弱。大多數(shù)上頜骨較長,成為眼窩的一部分。1997年麥克納(M.C. McKenna)和貝爾(Susan K. Bell)對哺乳動物作了最權(quán)威的分類,將無盲腸動物目置於分類學(xué)中高于目的水準(大目),并分為3個目:針鼠目(金鼴)、猬目(猬、毛猬、刺毛鼩猬和鼴鼠)和鼩鼱目(古巴鼩、鼩鼱和馬達加斯加猬)。

無盲腸動物大目(食蟲動物)簡介以下所列主要根據(jù)麥肯納和貝爾(1997)的分類,并作了一些改動。

3目64屬,約450種。已滅絕的171屬及13科的化石已鑒別。最早的無盲腸動物化石來自鼩鼱目,於晚白堊紀出現(xiàn)於北美洲和亞洲。

針鼠科(Chrysochloridae, 金鼴),7屬18種,產(chǎn)自非洲。馬達加斯加猬(Tenricidae科)實際上也是該組一員。

猬目1科23種。4個化石科包括15屬和9個未確定科(可追溯至古新世早期)的屬。該組與其他無盲腸動物及與其他哺乳動物目的進化關(guān)系尚未確定。鼴鼠(鼴鼠科〔Talpidae〕)有時被畫歸該組。猬科(Erinaceidae,猬、毛猬和刺毛鼩猬),7屬23種。22個化石屬,於古新世出現(xiàn)在北美,始新世出現(xiàn)在歐洲和亞洲,中新世出現(xiàn)於非洲。猬亞科(Erinaceinae,猬)有4屬15種,產(chǎn)於歐洲、亞洲和非洲。Galericinae亞科(刺毛鼩猬和毛猬)有3屬8種,產(chǎn)於東南亞。

鼩鼱目4科400多種。9個化石科包括30屬,有些追溯至白堊紀晚期。

鼩鼱科(Soricidae, 真鼩鼱),23屬341種或更多,60個化石屬確定為始新世中期見於北美洲,始新世晚期見於歐洲,漸新世早期見於亞洲,中新世中期見於非洲,更新世見於南美洲的東北部。白齒鼩亞科(Crocidurinae)有9屬208種。鼩鼱亞科(Soricinae)有11屬116種或更多。Myosoricinae亞科有3屬17種。

鼴鼠科(真鼴鼠),17屬42種。30個化石屬已確定為始新世中期見於歐洲,漸新世見於亞洲和地中海地區(qū),漸新世晚期見於北美。鼴鼠亞科(Talpinae)有14屬36種。鼩鼴亞科(Uropsilinae, 亞洲鼩鼴)有1屬4種。水鼴亞科(Desmaninae, 麝鼴)有2屬2種。(3)馬達加斯加猬科(Tenrecidae,馬達加斯加猬),10屬29種。3個化石屬確定為中新世早期見於非洲,更新世見於馬達加斯加島。稻田猬亞科(Oryzorictinae)有3屬21種。馬達加斯加猬亞科有4屬4種。獺鼩亞科(Potamogalinae, 獺鼩)有2屬3種。穴居稻田猬亞科(Geogalinae, 大耳馬達加斯加猬)有1種。(4)鼩科(Solenodontidae,古巴鼩),1屬2種。鼴鼠(鼴鼠科)有時與猬被畫歸猬目。

地理分布范圍食蟲類分布于歐亞大陸。在中國包括四川省,湖南省,浙江省,陜西省,河南省,江西省,遼寧省,山東省,上海市,吉林省,北京市,內(nèi)蒙古自洽區(qū),安徽省,河北省,天津市,重慶市,湖北省,黑龍江省,甘肅省,山西省,江蘇省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學(xué)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