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硨磲是雙殼綱硨磲科的一種貝殼。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鱗”。整個貝殼上有數(shù)排大鱗片,很多生物都以其作為避難所,像小螃蟹、貝類及其他無脊椎動物。本種為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海區(qū)分布很廣的種,為純暖海性種。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貝殼大部分埋入珊瑚礁內(nèi),僅露出腹緣。生活時外套緣紅褐色,極為鮮艷美麗。
基本信息貝殼是對稱的,當(dāng)需要時會閉合的很緊。一般生活在鹿角珊瑚叢中,用足絲固定著。長長的觸須長在開口處向內(nèi)的地方。在水族箱中能夠長到24厘米或更大。
生態(tài)習(xí)性在海里生活的鱗硨磲,當(dāng)潮水漲滿把它淹沒時,便張開貝殼,伸出肥厚的外套膜邊緣進行活動。它們的外套膜極為絢麗多彩,不僅有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艷的顏色,而且還常有各色的花紋。
鱗硨磲棲息于20m以下深的潮問帶珊瑚礁間或巖礁海底,熱帶純暖海性,大部分埋入珊瑚礁內(nèi),僅露出腹緣。以堅硬的足絲固著在珊瑚礁上,依靠海水把浮游生物帶進體內(nèi),與一種蟲黃藻有共生關(guān)系。夏季繁殖,幼時生長較快,壽命可達百年左右1。但鱗硨磲不光靠這種方式攝食,它們還有在自己的組織里種植食物的本領(lǐng)。鱗硨磲和蟲黃藻有共生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對彼此都有利。蟲黃藻可以借硨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條件,如空間、光線和代謝產(chǎn)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進行繁殖;鱗硨磲則可以利用蟲黃藻作食物。鱗硨磲之所以長得如此巨大,就是因為它可以從兩方面獲得食物的緣故。鱗硨磲是雙殼類中最大的種類,最大的殼長可達1.8米,重量可達500公斤。一扇貝殼便可以供給嬰兒做洗澡盆使用。鱗硨磲的貝殼可以做各種用具,肉可食用。
形態(tài)特征鱗硨磲,貝殼卵圓形,厚重堅實,殼長約200mm,殼高約130mm,殼寬約136mm。兩殼大小相等,兩側(cè)亦近等。殼頂位于背緣中央,殼頂前方有一長卵形的足絲孔,孔邊緣具有肋狀突起若干條,近殼頂?shù)拇蠖怀觯帕芯o密,向前端漸稀不清。殼背緣稍平。外韌帶黃褐色,長約為具殼后半部的3/4。殼表黃白色,生長線細密,具有4-6條強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寬而翹起的大鱗片,肋間溝內(nèi)又有寬的放射肋紋數(shù)條。肋與溝使腹緣彎曲呈波狀。于殼頂附近常因磨損而使鱗片脫落。殼內(nèi)面白色,具有光澤,鉸合部長,左殼有主齒及后側(cè)齒各1枚右殼有主齒1枚及并列的后側(cè)齒2枚。后閉殼肌痕卵圓形,位于殼中部。外套痕明顯,生活時外套膜緣紅褐色2。
種群分布主要分布于南海、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臺灣,常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我國分布于南海的海南島、西沙和南沙群島。海南島產(chǎn)于萬寧、三亞沿海3。
收藏價值麟硨磲在海洋中綻放著美麗的外套膜。每個麟硨磲的外殼顏色都不一樣,那是因為共生藻的組成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美麗的外形。
麟硨磲屬定棲性生物,生長十分緩慢,一年長不到2、3公分,生長緩慢,外觀美麗被當(dāng)做珍藏品。硨磲更是“佛教七寶”之一(此七種寶物為“硨磲、金、銀、瑪瑙、珊瑚、琉璃、琥珀”),和珊瑚、珍珠、琥珀并列為西方四大有機寶石。硨磲的純白度被視為世界之最。在東方佛典《金剛經(jīng)》中被列為佛教七寶之一。
飼養(yǎng)鱗硨磲很容易飼養(yǎng),不是特別需要強光照。當(dāng)然,鹵素?zé)籼峁┑膹姽庹諘椭渖L及保持艷麗的色彩。需要保證水中鈣含量在400-480mg/L,微量元素,像鍶和碘也是需要的。
它的體內(nèi)有共生的藻類,通過光合作用,能獲得大部分營養(yǎng)。但最好追加一些食物,除非缸中有魚和珊瑚,投喂它們的食物剩余能足夠保證食物來源。也需要一定的氮保證生長,如果缸中氮過低,需要添加一些,但不能高于2mg/L。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