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紫草(學名:Lithospermum arvense)為紫草科紫草屬的植物。田紫草別名羊蹄牙、毛女子菜、麥家公、大紫草、地仙桃。1根稍含紫色物質(zhì)。莖通常單一,高15-35厘米,自基部或僅上部分枝有短糙伏毛。葉無柄,倒披針形至線形,長2-4厘米,寬3-7毫米,先端急尖,兩面均有短糙伏毛。
形態(tài)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40厘米。根稍含紫色物質(zhì)。莖通常單一,基部或根的上部略帶淡紫色。葉狹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頂端圓鈍,基部狹楔形。聚傘花序生于枝上部,花有短柄,花萼裂片線形,花冠白色,外面有毛,喉部無鱗片。小堅果灰白色,頂端狹,表面有瘤狀突起。2
生長環(huán)境生于田間,石質(zhì)山坡,沙質(zhì)荒地。1該雜草適應(yīng)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干旱,耐土壤貧瘠,在pH5.6~9.0土壤中均能生長,耐鹽堿性較強。春、秋季均能出苗。秋季出的苗可以越冬,至翌年2月底即能返青,4月上旬至5月上旬開花,5月下旬至6月下旬結(jié)實并成熟,果熟后植株很快枯死;春季出的苗般于7月中旬種子才能成熟。2
分布范圍遼寧、吉林的西遼河沙地,內(nèi)蒙古的小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內(nèi)蒙古,陜西的毛烏素沙漠,寧夏的騰格里沙漠有分布。
化學成分含莨菪堿(tropine),假莨菪堿(pseudotropine),莨菪酮(tropinone),紅古豆堿,古豆堿。3
主要價值田紫草植株細弱,莖、葉柔軟,營養(yǎng)豐富,無毒、無怪味,但全株被伏糙毛,影響飼用效果.除馬不食外,各種畜禽均可利用。駱駝喜食,綿羊、山羊樂食,牛少量采食,終年均可利用。幼嫩莖、葉切碎后,豬、兔、雞、鴨和鵝等均喜食。人亦可食用。種子經(jīng)榨油后的油粕富含營養(yǎng),可作精飼料,各種畜禽均直食。田紫草在開花前,粗蛋白質(zhì)、粗脂肪、無氮浸出物的含量是相當高的,可與優(yōu)質(zhì)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相媲美,果期,粗蛋白質(zhì)、粗脂肪含量明顯下降,粗纖維與無氮浸出物卻明顯上升,可見,以開花前利用最為合理。田紫草結(jié)實期的可消化粗蛋白質(zhì)及能量價值稍偏低,僅能達到中等牧草的水平.綜上評述,田紫草為良等牧草。幼嫩期可刈割,用作豬和家禽的飼草。成熟的種子可作精飼料利用.
采收采集加工藥用果實,8-9月采收。摘取已成熟的果實,曬干備用。1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