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綱鱗翅目(Lepidoptera)。 甘蔗害蟲。俗稱甘蔗鉆心蟲。 常見種類有卷葉蛾科的黃螟 (Aryroploce schistaceana)、螟蛾科的條螟(Chilo venosatus)和二點螟(C.infuscatellus)。 1
形態(tài)特征黃螟 體長約7~8毫米,灰褐色,翅展5~8毫米,前翅中央有“y”形黑紋。幼蟲體長約20毫米,淡黃色,頭部赤褐色。體上著生小毛瘤。分布于中國各蔗區(qū),以及毛里求斯、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在中國,自福建至廣東、海南,年發(fā)生6~8代,無真正的休眠,為害盛期隨各地氣溫和種植期而異。5、6月發(fā)生為害大多造成枯心苗,以后為害造成螟害節(jié),直至11、12月仍很嚴重。成蟲夜間活動,在春植蔗拔節(jié)前產(chǎn)卵于蔗苗基部,后期產(chǎn)卵在蔗莖上,均散產(chǎn)。幼蟲化后,鉆入葉鞘間,逐漸下移。在甘蔗幼苗期和分蘗期,幼蟲常從地下部的芽生長帶或葉鞘間隙侵入為害蔗苗,蛀道彎曲,蛀孔外常露蟲糞;甘蔗伸長期多潛入葉鞘間隙,再從芽或生長帶侵入莖內。老熟幼蟲在葉鞘內側或蛀孔中作繭化蛹。
條螟 又名高粱條螟。也是中國北方雜糧的重要害蟲。
二點螟 又名粟灰螟。在南方蔗區(qū)從浙江至廣東年發(fā)生約4~6代,以老熟幼蟲過冬。甘蔗苗期受害嚴重,后期為害蔗莖。丘陵旱地和春旱年份發(fā)生尤多。成蟲產(chǎn)卵在蔗葉或葉鞘上。初幼蟲潛入葉鞘組織間取食,以后再蛀入蔗莖組織造成枯心苗或螟害節(jié)。
為害特點甘蔗螟蟲對甘蔗的為害:苗期為害生長點,使幼苗心葉枯死,造成枯心苗,生長中后期為害蔗莖,破壞蔗莖組織,造成螟害節(jié),妨礙甘蔗生長,使蔗莖易折斷,蛀口易染病,產(chǎn)品和質量下降。
紫螟在開遠一年發(fā)生五~六代。主要以幼蟲在被害株梢頭處過冬。以第一,二代幼蟲為害最嚴重,每年四、五月是為害盛期,造成枯心苗。此蟲除為害甘蔗外,還為害水稻。玉米、蘆葦和野生甘蔗。
二點螟以幼蟲或蛹在蔗莖的地上部或地下部過冬。三、四月開始為害,六月中旬為害最重,造成枯心苗,七月以后為害蔗莖增多,造成螟害節(jié)。
黃螟以幼蟲和蛹在蔗樁殘渣處過冬。每年三月開始出現(xiàn), 四月上中旬、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七月上旬出現(xiàn)三次螟卵高峰期。幼蟲為害蔗苗成枯心苗,為害蔗莖成螟害節(jié)。2
生活習性廣東、廣西年生6~7代,海南、臺灣7-8代,無明顯休眠期。世代重疊,終年為害。廣東珠江三角洲3月中下旬成蟲產(chǎn)卵5月迅速增加,6月進入產(chǎn)卵盛期,7月中下旬漸減,8~10月很少,11~12月卵量又趨回升,田間出現(xiàn)枯心苗。廣西全年可見6~7次高峰,其中3~6月發(fā)生量大,為害宿根蔗和春植蔗的蔗苗。福建則于8、9月出現(xiàn)2個為害高峰,為害相當嚴重。成蟲白天棲息在蔗葉上或葉鞘處,黃昏后活動,午夜1~3時交尾。雌蛾把卵產(chǎn)在蔗株基部60cm處以下,苗期則把卵產(chǎn)在葉片或葉鞘上,拔節(jié)剝葉后多產(chǎn)在蔗莖表面。幼蟲喜在中午孵化,初孵幼蟲下爬潛入葉鞘里,逐漸下移從蔗芽或根帶處嫩的部位侵入或為害,把芽眼吃空。老熟幼蟲在蛀孔處做繭化蛹。天敵有黑卵蜂、姬蜂等。
天敵甘蔗螟蟲的天敵很多, 卵寄生蜂主要有赤眼蜂 和黑卵蜂;幼蟲寄生蜂主要有中華繭蜂、蔗螟繭蜂、 螟黃足絨繭蜂、蔗螟長距赤繭蜂和大螟擬叢毛寄蠅; 蛹寄生蜂有一種即螟黑點瘤姬蜂。除寄生性天敵外, 還有許多捕食性天敵,如蜘蛛、螞蟻、鳥類等 ,但 由于化學殺蟲劑長期大量使用,使捕食性天敵的種 類和數(shù)量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相比之下,寄生性天敵 種類較多,?;詮?,營自由寄生,具有較強的擴散、 遷移能力。3
防治措施農(nóng)業(yè)防治清潔蔗田,減少越冬蟲源
甘蔗收獲時,采用小鋤低斬收蔗。收獲后及時清除殘葉、莖、頭和秋筍,進行集中燒毀。播種時進行土壤消毒,盡量減少和消滅越冬蟲源。
苗期檢查,防治第1代幼蟲
甘蔗苗期經(jīng)常進行田間檢查,如發(fā)現(xiàn)枯心苗、枯心鞘應及時拔除,并集中燒毀;亦可同時采取“刺”(鐵絲刺蟲)、灌(小茶壺盛藥灌入枯心基部)的辦法,刺死或毒死蔗莖內的幼蟲和蛹。水田蔗地,在甘蔗幼苗枯心較多時,灌水浸田淹過莖基部6~9cm,淹2~3d,可將黃螟、二點螟和大螟的幼蟲淹死。
種植優(yōu)良抗蟲品種及無蟲健康蔗種
作物抗蟲性是作物本身具有能夠減輕害蟲危害程度的一種可遺傳的生物學特性。根據(jù)這種特性,種植甘蔗時選種特別重要,應剔除病、蟲、弱株,選用植株高大、生長健壯且無蟲孔的健康抗蟲蔗種,如新臺糖16、25號等,并對其進行浸種消毒。
輪作、套種及間作
調查資料表明,甘蔗宿根年份越長,螟害率越高,新植蔗的枯心率為1.2%~3.3%,1年宿根蔗為3.4%~6.9%,而宿根3年的則高達9.9%。因此,種植甘蔗要盡量避免連茬種植,縮短宿根年限,合理輪作,與水稻、豆類、花生和綠肥等作物輪作,都可以減輕二點螟的為害。甘蔗與其他作物套種可有效防治甘蔗螟蟲。據(jù)報道,油菜和甘蔗套種能減輕第1代甘蔗二點螟的危害,有效減少枯心率,枯心率減少最高達34.3%。甘蔗與番茄、蕹菜和大豆套種都能減少枯心率,其中甘蔗與番茄套種的枯心率僅為1.6%。此外,甘蔗與煙草、小麥和大豆間作也能有效減輕蔗螟危害,其中蔗煙間作的螟害最輕,螟害節(jié)率為2.94%,單作不套種或間作的螟害最重,螟害節(jié)率達9.31%。在甘蔗生長期適當剝除下部枯葉,使蔗行間通風透光,可減輕蔗螟危害。4
物理防治燈光誘殺
燈光誘殺是利用害蟲對光的趨性,引誘并集中殺死害蟲的技術。研究表明,甘蔗螟蟲均具有一定的趨光性。目前,燈光誘蟲在甘蔗螟蟲的預測預報上應用比較多,而在生產(chǎn)上應用比較少。比較常見的是利用20W黑光燈作為誘蟲光源,設在蟲口密度較大、連片種植蔗田內,于每年3~4月開始點燈,至末代蛾終見后7d結束,引誘效果非常好。此外,頻振式殺蟲燈對蔗螟也有較好的引誘效果。蘇俊波等于2007年2~11月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甘蔗螟蟲,結果表明,燈光誘殺能較強地減輕螟蟲對甘蔗的危害,誘殺地塊的螟蟲危害率為10.5%,而施用呋喃丹的對照地塊危害率為49.0%。
不育技術
昆蟲不育技術是一種通過輻射或雜交等手段使害蟲喪失繁育能力而自行絕滅的防治害蟲的新方法。它以防治效果好、專一性強、不污染環(huán)境和農(nóng)副產(chǎn)品等突出優(yōu)點而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我國應用昆蟲不育技術已有40多年的歷史。目前,以輻射不育和化學不育兩種方法應用的比較多;此外,還可利用雜交或劣勢的遺傳品種等使昆蟲產(chǎn)生不育。
1.輻射不育。 是利用60Co、137Cs放出的γ射線或加速器產(chǎn)生的電子束,對害蟲的蟲蛹或成蟲進行一定劑量的照射,使其雄蟲喪失生殖機能的技術。據(jù)報道,利用60Co對甘蔗黃螟雄性后期蛹進行輻射處理,黃螟的不育效果明顯,卵孵化率為0.9%,對羽化后雄蛾的交配率無不良影響。范玉清等對60Co輻射甘蔗黃螟的不育機理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用60Coγ射線處理黃螟后期蛹后,雄性成蟲的精子染色體畸形,形成異常精子;此外,親代在雄蛹后期照射1.5萬R60Co后,羽化的雄蟲與正常雌蟲配對所產(chǎn)生的F1代,不論雌、雄和配對組合如何,其不育率都較親代高,接近100%。林進添等利用60Co輻射對甘蔗條螟不育進行研究,結果表明:60Co對甘蔗條螟的最佳輻射不育期是后期蛹(第5級),0.30kGy以上劑量輻射能顯著影響成蟲交尾率及卵孵化率。
2.化學不育。 主要是指利用化學不育劑干擾和破壞昆蟲的生殖細胞,從而導致昆蟲不育的技術。1976年,廣東省甘蔗糖業(yè)食品研究所利用“噻替派”(Thio-tepa硫代三乙烯磷胺)不育劑對甘蔗黃螟進行不育試驗,結果表明:劑量為25mg/mm2,接觸20s,可以導致黃螟雄蛾絕育,而對雄蛾的交配率和壽命沒有影響。后來,廣東又推出保幼激素738、“六磷胺”、保幼激素512和保幼激素515等一批不育劑,對甘蔗黃螟的不育效果非常好。昆蟲不育技術成功應用的關鍵問題之一是昆蟲的人工大量飼養(yǎng)。近20年來,我國對甘蔗螟蟲不育技術的相關研究比較少,原因可能是目前我國甘蔗螟蟲室內人工飼養(yǎng)技術尚不成熟,提供不了大量試蟲。為了使以后甘蔗螟蟲不育技術研究取得進一步的發(fā)展,并大面積應用于田間,有效防治甘蔗螟蟲,應加大對甘蔗螟蟲人工飼養(yǎng)技術的研究。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通過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的方式,從而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是目前用于防治甘蔗害蟲力行和推廣的一種綠色無公害的防治技術。
赤眼蜂
赤眼蜂是一類卵寄生蜂,分為多個赤眼蜂種類。美國于1926~1929年在南方蔗區(qū)進行放蜂防螟試驗,取得一定的成功。但1933~1935年的另一個系統(tǒng)試驗,卻否定了赤眼蜂對蔗螟的防治效果。此后,圭亞那、美國、秘魯、波多黎和印度等地都試驗過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蟲,但收效甚微,乃至放棄。1954~1958年廣東省通過釋放廣赤眼蜂(TrichogrammaevanescensWestw.)防治甘蔗螟蟲,取得較好的效果;1956年,在廣州市郊河南農(nóng)場進行大面積試驗,放蜂區(qū)蔗螟卵寄生率達60.0%~79.0%。1958年,全國第1個赤眼蜂站在廣東順德縣建立,隨后在全國的許多蔗區(qū)也相繼建立了赤眼蜂站,開展大面積的生物防治研究。1981~1985年,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貫徹以農(nóng)業(yè)防治為基礎的統(tǒng)計,釋放赤眼蜂,結果防治蔗螟枯心的效果達80.0%,減少螟害節(jié)率71.0%。廣東珠海紅旗農(nóng)場于1975~1994年間堅持放蜂防治蔗螟,將甘蔗枯心苗率和死尾率均控制在2.0%以下。廣西、福建、云南、湖南和四川等蔗區(qū)也相繼進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蟲的試驗,結果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另外,螟黃赤眼蜂(TrichogrammachilonisIshi)、歐洲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nubilaleErfle&Davis)對甘蔗螟蟲均有較高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由此可見,利用赤眼蜂可有效地減輕害蟲在幼蟲期對甘蔗的危害,是目前普遍推廣和應用于蔗田防治甘蔗螟蟲的生物防治技術之一。
古巴蠅
古巴蠅(LixophagadiatraeaeTownsend)是一種幼蟲寄生型天敵,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和活動能力。據(jù)報道,在古巴,古巴蠅對蔗螟的自然寄生率為47.0%,最高達60.0%,每年釋放30~60頭/hm2,甘蔗被害節(jié)率從15.0%下降到1.6%,能顯著抑制螟害。1955年,廣東省引進古巴蠅并在田間釋放,結果能在甘蔗螟蟲幼蟲體內回收到古巴蠅的蛹,證明其具有一定的防效。廣西甘蔗研究所于2004~2005年先后3次從古巴引進古巴蠅,通過室內試驗觀察,古巴蠅能寄生二點螟、條螟、黃螟和玉米螟的幼蟲。但是,目前我國關于古巴蠅對甘蔗螟蟲的田間防治效果的報道比較少,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綠僵菌
綠僵菌(Metarhiziumspp.)作為一類重要的生防真菌,可寄生200多種昆蟲,是當前世界上研究和應用最多的蟲生真菌之一。在防治甘蔗螟蟲方面,劉磊等利用綠僵菌對甘蔗條螟進行了致病力測定,結果表明:JF813菌株(分離自海南尖峰嶺土壤)和MA4菌株(分離自椰心葉甲)對條螟的致病力最強,15d的死亡率均達90.0%以上,并且JF813菌株對條螟有較強的二次感染能力。詹儒林等從椰心葉甲中分離出10株對甘蔗二點螟具有較好致病性的綠僵菌,其中以MC3對甘蔗二點螟的致病力最強,當濃度為1.0×107個/ml時,其死亡率為93.0%。可見,綠僵菌對甘蔗螟蟲的感染寄生率非常高,但其防治技術目前只處于室內試驗階段,田間防治效果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性誘技術
性誘技術防治甘蔗螟蟲主要是應用迷向法和誘殺法。試驗證明,甘蔗螟蟲的活雌蛾都有性外激素的存在,并能在一定時間內釋放擴散,對雄蛾有較強的引誘力,且具有專一性。20世紀70~80年代,我國各地科研院所相繼對甘蔗條螟、黃螟、大螟、臺灣稻螟和白螟等的性外激素進行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果。1974年,廣東率先開始對甘蔗螟蟲性外激素的利用進行研究,并于1987年通過了條螟性誘防治技術鑒定。1983~1990年,在廣西、四川、湖南和江西用二點螟性誘劑進行防治技術的試驗,面積達5333hm2,防治效果達82.5%,枯心率全部控制在5.0%以下,取得與化學防治相當或優(yōu)于化學防治的效果。廣西于1991年通過二點螟性誘防治技術鑒定。2001年,廣西柳州鳳山糖業(yè)集團利用性誘劑迷向法防治甘蔗條螟,迷向防治區(qū)總的枯梢減退率為54.4%,其中,第2代條螟枯梢減退率為24.4%,第3代枯梢減退率為46.6%,第4代枯梢減退率為84.4%。除了以上的生物防治技術之外,利用Bt生物農(nóng)藥、紅螞蟻等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甘蔗螟蟲也具有較好的效果。4
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應用于防治甘蔗螟蟲最早、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防治手段?;瘜W藥劑防治甘蔗螟蟲的主要方式有藥劑浸種、根施、煙熏、噴霧和點心等。20世紀60年代,我國用于防治甘蔗螟蟲的藥劑主要是有機氯類(六六六、滴滴涕)和有機磷類(1605、敵百蟲)或其混合劑(甲六粉、乙六粉)等少數(shù)幾種殺蟲劑。但是由于有機氯殺蟲劑的殘留嚴重和1605的劇毒,這些藥劑沒有得到推廣。至70年代,我國開始大面積種植糖蔗,螟蟲也暴發(fā)成災,而防治螟蟲的藥劑也趨于多樣化,主要推廣的殺蟲劑品種有殺蟲脒、螟鈴畏、殺螟丹和殺螟松等。80~90年代,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呋喃丹,有機磷類殺蟲劑如磷胺、甲胺磷、敵百蟲、敵敵畏和沙蠶毒類殺蟲劑如殺蟲雙、殺蟲單等成為防治甘蔗螟蟲的主要藥劑,其中特丁硫磷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目前,用于防治甘蔗螟蟲的主要藥劑有丁硫克百威、呋喃丹、甲拌磷、殺螟單、毒死蜱、甲基異柳磷、敵百蟲和銳勁特等。然而,由于大量、長期地使用化學農(nóng)藥,甘蔗螟蟲已對上述農(nóng)藥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隨著一些有機氯類和有機磷類的高毒農(nóng)藥相繼被禁用,農(nóng)業(yè)部也已明令禁止特丁硫磷在甘蔗上使用。近年來,為了延緩害蟲產(chǎn)生抗性,一些高效低毒的復配劑如5%丁硫克百威·殺蟲單顆粒劑、5%毒·辛顆粒劑和5%毒·殺顆粒(蔗來莖)等相繼用于甘蔗螟蟲的防治。新型低毒的氯蟲苯甲酰胺類殺蟲劑———康寬,給甘蔗螟蟲的前、中、后期均有明顯的防治效果,中期的平均防效達95.0%以上。4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劉敦華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