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原產(chǎn)日本 的三重縣和歌山縣。從遠古的石器時代 生存于日本的紀伊半島。公元805 年,日本的弘法大師在尋求圣地的旅程 中,到了紀伊國高野的深山中迷了路, 后來經(jīng)過一個獵人帶著2只獵犬 (紀州 犬) 的引導,才發(fā)現(xiàn)了圣地。這種狗在 山地主要是用來狩獵。依產(chǎn)地還可分為 熊野犬、太地犬、日高犬等。體重16 —23公斤,體高46—55厘米。戰(zhàn)前毛 為赤、赤胡麻、黑胡麻等色,現(xiàn)今只有 白色淡茶色。上毛堅硬,長度中等,下 毛柔軟密生。耳根高,耳呈小三角形, 直立略向前傾。頭蓋比較大,頭頂平, 額段明顯,額部至頭頂有額溝。鼻梁 直,鼻頭小,以黑色者為佳,黑褐色亦 可。嘴短而尖,唇黑。眼略呈三角形, 眼角上揚,眼角線以達到耳根者為佳。 前腳直粗,后腳飛節(jié)低。尾卷或半卷。 特點: 嗅覺靈敏,機警、聰明、對主人 忠實。用途: 看家,獵獸。1
動物學史從遠古石器時代起,這種犬就生活在日本紀伊半島,那時稱為熊野犬,日高犬,那智犬,后來才統(tǒng)一叫紀州犬。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均用來追捕野豬、老虎。盡管紀州犬野味十足,人們還是把它調教成了中型獵犬。1934年被日本文化省指定為天然紀念物2。
外形特征頭部大于其它中型犬;眼睛小,三角形;耳朵小,稍前傾,立耳;尾向上卷,尾成鐮刀形卷尾或半卷尾;肌肉發(fā)達的四肢。上部毛輞粗短,下部毛柔軟密生。毛色從前有白色,紅色,胡麻色;現(xiàn)只有白色與淡茶色,以白色為最佳。頸毛與尾毛稍長2。
生活習性聰明伶俐、感覺敏捷、警惕性高、忠誠2。
分布地區(qū)起源于日本和歌山縣與三重縣的山岳地帶2。
犬展標準FCI編號:318
FCI所屬組別 :第五組:尖嘴犬和原始犬種組
身高:雄性紀州犬肩高16.9-0.0英寸(43.0-0.0厘米) 雌性紀州犬肩高0.0-22.1英寸(0.0-56.0厘米)
體重范圍:雄性紀州犬體重28.7-0.0磅(13.0-0.0公斤) 雌性紀州犬體重0.0-59.5磅(0.0-27.0公斤)
頭部(頭部、面部、眼睛、耳朵、鼻鏡、嘴部、口吻、鄂部、牙齒)
頭骨:前額寬。鼻子:黑色、只有白色毛發(fā)的可以是肉色鼻子。鼻梁直??谖牵狠^厚,楔型然后逐漸的變細。唇:緊。頜/牙齒:強壯,剪狀咬合。面部:發(fā)達。眼睛:相對較小,略微三角形,距離較遠深褐色眼睛。耳朵:小、三角形、略微傾斜,豎起。
軀干(頸部、胸部、肋骨、腰部和背部、軀體前部、皮膚)
頸部:厚、有肌肉。肩部:位置高。背部:直且短。腰部:寬而且肌肉發(fā)達。胸部:深。腹部:上收明顯。
四肢(前驅、肩部、上肢、膠骨關節(jié)、膠骨、足掌、后軀、大腿、飛節(jié)、關節(jié)和飛節(jié)指甲)
肩部:適度傾斜,肌肉發(fā)達。前臂:直。骹骨:略微傾斜。大腿:長。飛節(jié):堅硬,強壯。腳:腳趾圓拱且緊貼,腳墊厚實而有彈性。指甲硬,黑色。
尾巴:位置高,厚且卷曲或像鐮刀狀。
步態(tài)/運動
步態(tài)輕松,有彈性。
失格條件
缺陷:任何與上述各點的背離均視為缺陷,任何身體或行為上明顯表現(xiàn)失常之犬均為失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