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特征
果蝠耳殼簡單,卵圓形,耳緣聯(lián)成圓圈,無耳屏和對耳屏;眼發(fā)達,視覺良好;頭骨吻部較長,腭部后緣超出臼齒,臼齒齒冠平坦,中央具縱溝,適于軟質(zhì)食物;舌很發(fā)達,食花粉、花蜜的種類尤其突出,可伸出口外很遠。
果蝠與環(huán)境菲律賓有九種食果蝠,主要棲息于原始森林里,高度依賴森林中的植物資源。因此,人類開發(fā)森林以作為農(nóng)墾地,或過度利用森林的天然產(chǎn)物都會嚴重影響棲息。
Utzurrum(1995)曾在菲律賓原始森林對食果蝠資源利用型式進行研究,來證明食果蝠與當(dāng)?shù)厣值南嚓P(guān)性與重要性。研究方法以調(diào)查被食果蝠利用的植物種類、利用的部位與型式,再藉由種子散布的型式(seedshadowpatterns)與種子萌發(fā)試驗(seedgerminationtests)來評估食果蝠取食果實后,對種子的播遷造成的可能結(jié)果與重要性。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 22 種被取食的植物種類中,有 11 種屬于??崎艑伲?11 種屬于7 個科。其中,54.5% 的果實為綠色,22.7% 為橙至鮮紅色,18.2% 為深紅至暗紫色,只有一種為暗黃棕色。并非所有的食果蝠取食所有的果實種類,不過不同種間重疊性相當(dāng)高。由觀察兩種榕屬種類在四條調(diào)查之穿越線所得到種子密度與距離發(fā)現(xiàn),不同種的蝙蝠有不同的種子播遷型式:大型食果蝠主要在樹上直接將果實取而食之(sitandfeed),殘果與種子絕大部分掉落于樹下或接近處;而中小型的食果蝠則會在果樹間表現(xiàn)出一種“往往返返”(shuttling)〞的行為,通常會暫棲于樹上,取得果實后會移至他處食用。因此,其殘果與種子大多散落于離母株樹種較遠的地方。另外,種子萌芽試驗發(fā)現(xiàn):排遺中種子的萌芽率最高,達 71.7%,自嘴中噴出殘果的種子次之,為 47.7%,而直接取自果實內(nèi)之種子則最低,僅 32.5%。
所以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種子必須由果蝠取食,經(jīng)其消化道排出后,才會有較高的萌發(fā)率。由上可見,菲律賓食果蝠的食性相當(dāng)廣泛,幾乎所有的種類都是廣食者(generalist),不只取食一、二種果實。然而,不同種的食果蝠對于果實的選擇重點有別,果樹高度以及單位面積(如一棵樹)里可獲得之果實密度對長距離飛行而至進行“坐而食”的大型食果蝠而言較為重要。而往返頻繁的中小型食果蝠則以果實的顏色(能量多寡)為選取對象。因此,大型食果蝠所食用的果實多為綠色或暗色,而中小型食果蝠則以鮮艷顏色、含較高蛋白質(zhì)、脂肪、糖分的果實為主。不過,不論它們是采取何種覓食策略,理論上每一次造訪所得到的能量一定多于能量的耗費。此外,不同體型的食果蝠所采取的覓食策略,對于種子的傳播貢獻亦有所不同。較小型的食果蝠對于局部區(qū)域的種子散播有重要的影響,而較大型的食果蝠雖然大部分的殘果、排遺都掉落在樹下,但是由于其長距離的飛行能力,即使只是少數(shù)的個體會在飛離母樹后始排遺,已足夠?qū)Υ笮椭参锓N子長距離的播遷有決定性之影響。因此,不論體型大小、覓食選擇與策略如何,菲律賓的食果蝠群對當(dāng)?shù)貜V大而多樣性的熱帶森林形成與維系貢獻良多。
生產(chǎn)繁殖短鼻果蝠是廣東及東南亞地區(qū)常見的果蝠種類之一,喜歡在蒲葵葉片下方筑巢。2007 年,張禮標(biāo)及其研究團隊在越秀公園捕捉了若干只果蝠,將其放在模擬自然環(huán)境的屋子中,通過紅外攝像機觀察果蝠的筑巢行為。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其在筑巢的這個過程中還發(fā)生交配行為,并觀察到口交現(xiàn)象,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在除人類、大猩猩等靈長類哺乳動物外,發(fā)現(xiàn)類似行為。張禮標(biāo)隨即改變了研究重點,決定觀察果蝠的交配行為。他們選擇了 60 只(雌雄各 30 只)成年的果蝠,按隨機配對的原則,將其安置在模擬自然環(huán)境的籠子內(nèi)進行紅外攝像觀察,結(jié)果令人驚訝:70% 的雌性短鼻果蝠都會給伴侶口交,并通過這種行為延長了交合時間。
發(fā)現(xiàn)飛狐飛狐實際上是一種果蝠,之所以叫飛狐,是因為它們的腦袋像狐貍,并且有棕紅色的皮毛。
長舌果蝠是一種有著橘紅色皮毛、臉上有三條白條紋的新種飛狐,在菲律賓民都洛島上被發(fā)現(xiàn)。這種飛狐最早被命名為民都洛果蝠,研究人員認為這是菲律賓獨有的動物品種。其又名穴果蝠,前臂長6.1~7.8cm,顱全長3.2~3.7cm,是較大的一種果蝠。舌甚長,具特殊的伸長能力。無耳屏,耳殼邊緣連成一完整的環(huán)形。頭黑褐色,前肩淡白灰色,體背暗褐棕色,下體褐黃色。翼膜暗褐黑色,前肢第二指無爪,前臂兩側(cè)翼膜具細密絨毛。股間膜狹窄,脛裸出,距顯著,具短尾,頭骨較粗壯,吻較短,眶后突顯著發(fā)達。每側(cè)頰齒5枚,內(nèi)側(cè)兩門齒之間的齒隙明顯小于內(nèi)側(cè)和外側(cè)門齒間的齒隙。其白天多在濃密的樹上棲息,以新鮮果實如榕樹果、香蕉等為食,分布云南西、南部和東南部、廣西南部。2
果蝠種北非果蝠(埃及果蝠) Rousettus aegyptiacus (Egyptian rousette)
抱尾果蝠 Rousettus amplexicaudatus (Geoffroy's rousette)
安哥拉果蝠 Rousettus angolensis (Angolan rousette)
蘇拉威西果蝠(西里伯斯果蝠) Rousettus celebensis (Sulawesi rousette)
狹齒果蝠(多毛果蝠) Rousettus lanosus (Long-haired rousette)
棕果蝠(列氏果蝠) Rousettus leschenaulti (Leschenault's rousette)
馬達加斯加果蝠(馬島果蝠) Rousettus madagascariensis (Madagascan rousette)
科摩羅果蝠 Rousettus obliviosus (Comoro rousette)
棘果蝠(光背果蝠) Rousettus spinalatus (Bare-backed rous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