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小盾龍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小盾龍(屬名:Scutellosaurus)是草食性恐龍的一屬,意為“有小盾的蜥蜴”,生存于早侏羅紀的北美洲,約2億年前到1億9600萬年前。小盾龍被分類于裝甲亞目,是該亞目最早期的物種之一。與小盾龍最親近的物種應為腿龍,腿龍僅能以四足行走,而小盾龍是可以二足行走奔跑或遠跳。

基本信息身長:1.2米

種類:裝甲類

食性:植食

生存時期:侏羅紀早期

簡介在遠古時代,有一種恐龍以全身的鎧甲、較小的體型生活在侏羅紀早期,這種恐龍就是已知最古老的覆盾甲龍類之小盾龍。小盾龍是長得像坦克的甲龍類的祖先。作為體型不大的植食類恐龍,小盾龍覓食在食物豐富的叢林中。在這種危險的環(huán)境中它必須時時刻刻提高自己的警惕性,稍有危險接近,便迅速消失在矮樹叢中。而面對危險,小盾龍最顯著的優(yōu)勢并不是全身的“鎧甲”,而是“極速的奔跑”。1

形態(tài)特征小盾龍狹長的身體、纖細的四肢及延伸加長的尾部,使它極像今天的蜥蜴。小盾龍的頭和其他植食性恐龍的頭部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上下頜中分布著葉狀的牙齒,可以用來磨碎食物,但沒有大多數(shù)植食性恐龍都有的頰囊。小盾龍的身上長滿了骨質(zhì)棱鱗,這也是它最有效的防御武器2。

小盾龍有一條延伸加長的尾巴,長度大概是身體長度的1.5倍,再加上它身體較長、四肢纖細,所以看起來非常像現(xiàn)在的蜥蜴。小盾龍沒有其他植食性恐龍有的頰囊,它們上下頜中布滿葉子狀的牙齒,這些牙齒足以磨碎吃進來的食物3。

生存技能在遠古恐龍時代,為了躲避掠食者的襲擊,很多植食性恐龍都“掌握”了獨特的對付掠食者的“本領”。生活在北美洲地區(qū)的小盾龍就練就了獨特的生存技能“鐵布衫”。小盾龍身上長有一排排骨質(zhì)盾甲,這種盾甲堅硬而鋒利,肉食性恐龍如果貿(mào)然撕咬小盾龍的身體,不但吃不到獵物的肉,而且自己可能還會受傷。

該科種類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亞目: 裝甲亞目 Thyreophora

屬: 小盾龍屬 Scutellosaurus

種: 無畏小盾龍 S. lawler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學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