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圣地紅景天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圣地紅景天是紅景天科景天屬1的多年生草本。主根長7-35厘米。鱗葉長三角形或披針形?;ㄋ幝褷钚男危霞t色,成熟時黃色;雌蕊長4-6毫米,白色,心皮5,狹披針形,花柱細,長約1.5毫米。種子長圓狀披針形,褐色?;ü?-10月。產(chǎn)于德欽、中甸等地,生于海拔2700-4100米的山坡石縫。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分枝。根頸短,先端被披針狀三角形的鱗片。花莖少數(shù),直立,高8-16厘米,不分枝,稻桿色,老時被微乳頭狀突起,葉沿花莖全部著生,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8-11毫米,寬4-6毫米,先端急尖,鈍,基部楔形,入于短的葉柄,邊緣有4-5個淺裂。

傘房狀花序花少數(shù);兩性;萼片5,狹披針狀三角形,長3.5-5毫米,寬1.2毫米;花瓣5,白色,狹長圓形,長1-1.1厘米,寬1.2-2毫米,全緣或略嚙蝕狀;雄蕊10,長1厘米,花絲淡黃色,花藥紫色;鱗片5,近正方形,長寬各0.5毫米,先端稍寬,先端圓或稍凹,基部稍狹;心皮5,狹披針形,長5.5毫米,花柱長1-2毫米,細。

蓇葖直立,長6毫米;種子長圓狀披針形,長1毫米,褐色?;ㄆ?月,果期9月。

生長環(huán)境1. 生于海拔1600-2500m的山坡草地或林下、碎石灘及高山凍原。

2.生于海拔2700-4600m的高山草地和巖石縫處。

3.生于海拔2000-4700m的高山巖石縫隙中,高山礫石帶或近水邊。

分布范圍1.分布于黑龍江、吉林等地。

2.分布于西藏及云南西北部。

3.分布于寧夏、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栽培技術(shù)扦插繁殖 為了擴大繁殖系數(shù),增加雌株的數(shù)量,紅景天除用分根莖方法繁殖外,還可以利用地上花莖采取扦插方法進行繁殖,具體的條件要求及方法如下:

(1)插床:少量扦插時可以在溫室內(nèi)或塑料大棚內(nèi)作床,數(shù)量多時可以在室外平地處挖低床,床寬80~100厘米,深15~20厘米,插床基質(zhì)用過篩、消毒的細河砂或蛭石,基質(zhì)厚10~15厘米,床面用8號鐵絲或竹條搭成圓拱型的棚,棚上邊蓋透明塑料布。

(2)插條及處理:在紅景天開花之前的生長旺期,將3-4年生長健壯的無花蕾的花莖剪下,花莖基部用鋒利的刀片切成45。斜面,插條長5-7厘米,為促進插條生根,扦插前將插條在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20)×10-6的萘乙酸中或質(zhì)量分數(shù)為50X10-6的吲哚丁酸中浸泡5-8分鐘,取出后稍晾去表面水分即可扦插。

(3)扦插及管理:扦插時間多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扦插前先整平床面,用直徑比插條略粗的小木棍或樹枝,按3cmX4cm的扦插株行距在床面上垂直向下扎孔,孔深2-3厘米,再把處理好的插條放人孔內(nèi),然后用細孔噴壺澆透水,插條即和基質(zhì)緊密地相接觸在一起,再將拱棚上邊的塑料布蓋好,塑料布下部與床面接觸處要壓實,以利棚內(nèi)保溫、保濕。

扦插后床內(nèi)溫度保持在17~20℃,濕度保持在85%以上,中午陽光過強時塑料布上邊適當蓋草遮蔭,每天向床面澆水2~3次,保持床土濕潤。扦插20~30天開始長根,新根3~4厘米時將插條輕輕挖出,先移入花床內(nèi)或培養(yǎng)床內(nèi),待根系全部形成后再移栽于大田中。此法不太適應于大面積栽培,插條生根較慢,移栽后地上部分生長也不快,根系較小,有的植株因新的根莖沒完全形成而影響越冬。

化學成分圣地紅景天根分離出13種成分,經(jīng)鑒定,其中九種為:咖啡酸(caffeic acid),傘形花內(nèi)酯(umbelliferone),酪醇(tyrosol),沒食子酸(gallic acid),沒食子酸乙酯(gallic acidethyl ester),山奈酚(kaemof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卜甙(daucosterol)及紅景天甙(rhodioloside)。

采集加工全草春、秋兩季均可采收,以秋季為好,除去地上枯萎莖葉,挖掘全株,大的根莖作種用,除去泥土,曬干或在70℃以下烘干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學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