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形目,學(xué)名:Ciconiiformes,在鳥類傳統(tǒng)分類系統(tǒng)中是鳥綱中的一個目,多為長頸,長腿的鳥類,嘴形不一,但多較大較長。棲于水邊或近水地方。覓吃小魚、蟲類及其他小型動物。本目共有6科,中國有3科。
簡介大、中型涉禽。雌雄性羽色相同或相似。嘴長,嘴形大都側(cè)扁而長,有的呈匙狀。眼先常裸出。頸長而細(xì)。翅形不一,較長或短闊。第5枚次級飛羽缺如。尾較短,多為平尾,腿長,脛的下半部裸出。趾長,i趾向前,一趾向后,前后趾在同一水平面上。前三趾基部具微蹼(少數(shù)種類蹼發(fā)達(dá))。尾脂腺被羽。羽毛大都具副羽。
大都棲息于河流、湖泊、水庫岸邊淺水及其附近的沼澤地。j主要在水中取食魚、蛙、螺、蝦等水生動物,有時也在水域附近草地上覓食蟾蜍、蜥蜴、蝗蟲等陸生動物。大多在樹上或蘆葦叢中營巢,也有在巖崖、屋頂、高壓線桿塔上營巢的,巢大而簡陋,用枯枝或蘆葦編成。每窩產(chǎn)卵2~6枚:由雌、雄性承擔(dān)孵卵任務(wù)。大型種類孵化期約25天。雛鳥大多為晚成性。
全世界計有5科38屬115種,廣布于全球內(nèi)陸及沿海地帶,其中見于我國境內(nèi)的有3科18屬34種。內(nèi)蒙古有3科10屬16種1。
動物學(xué)史1988年Sibley和Monroe根據(jù)基因測序的結(jié)果提出了鳥類DNA分類系統(tǒng),將傳統(tǒng)分類系統(tǒng)中獨立存在的潛鳥目、鸊鷉目、鷗形目以及鸻形目合并到一個巨大的鸛形目名下,從而形成了一個堪與雀形目比肩的大目。鸛形目在動物分類學(xué)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
外形特征鸛形目鳥類頸和腳均長,腳適于步行;嘴形側(cè)扁而直;眼先裸出;脛的下部裸出;后趾發(fā)達(dá),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
種類鶴形目共分3科:鷺科、鸛科和鸚科,為中型涉禽,頸和腳均長,腳適于步行;嘴形側(cè)扁而直;眼先裸出。脛的下部裸出。后趾發(fā)達(dá),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它們在高樹或巖崖上營巢,常棲于水邊或近水地方,覓吃小魚、蟲類及其他小型動物。雛鳥為晚成性。鸛形目3科中的鸛科都是大型水鳥,它們的嘴長而粗壯,常在高樹或巖石上筑大型類最多,我國有3屬4~5種,即鸛屬的黑鸛、白鸛和東方白鸛,鵑鸛屬的白頭鵑鸛(彩鸛)以及禿鸛屬的禿鸛。白鸛在歐洲是非常有名的鳥,在傳說中,它會將嬰兒送到家中。我國東部的白鶴不同于我國西部以及的白鸛,其嘴黑色而非紅色,被稱為東方白鶴。鸚科中的禿鸛是鸛類中體形最肉食性最強的成員2。
生活習(xí)性鸛形目鳥類大多生活在沼澤地、水田等處,常在淺水處或者開闊地涉行覓食,啄食魚蝦等小動物。在高樹或巖崖上營巢,營巢于樹上,以樹枝等為材料,巢很簡陋,雛鳥為晚成性。
分布范圍鸛形目遍布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qū),其中非洲和亞洲南部種類最多。
下級分類鸛形目即鸛屬的黑鸛、白鸛和東方白鸛,鹮鸛屬的白頭鹮鸛(彩鸛)以及禿鸛屬的禿鸛。
其中白鸛在歐洲是非常有名的鳥,常常在屋頂或煙囪上筑巢,在傳說中,白鸛會將嬰兒送到家中。中國東部的白鸛與中國西部以及歐洲的有所不同,嘴黑色而非紅色,被稱為東方白鸛。禿鸛是鸛類中體型最大,肉食性最強的成員,有3種,亞洲兩種非洲一種,其中是非洲禿鸛非洲常見的鳥類,常和兀鷲爭食腐肉,有時還會捕食紅鸛等鳥類。非洲禿鸛的翼展是陸地鳥類中最大的。
鸛形目有6科:
鷺科
廣嘴鷺科
鯨頭鸛科
錘頭鸛科
紅鸛科
鹮科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李學(xué)強 - 教授 - 寧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