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革翅目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革翅目 Dermaptera,前翅鞘質(zhì),短小,后翅膜質(zhì),折疊于前翅之下,口器咀嚼式,腹部末端具尾鋏,不完全變態(tài)。統(tǒng)稱“蠼螋”,屬昆蟲綱的1目。全世界已知約200種,中國已知70余種。多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溫帶較少。本目的特征為:前翅短截革翅目,后翅如扇脈似骨;尾須堅硬呈鋏狀,蠼螋護卵似雞孵。

概述革翅目(Dermaptera),昆蟲綱的一目。俗稱蠼螋。全世界已知約200種,中國已知70余種。多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溫帶較少。本目為中、小型昆蟲,體長而扁平。頭部扁闊,復(fù)眼圓形,少數(shù)種類復(fù)眼退化;有些種類無復(fù)眼,如鼠螋科。觸角10~30節(jié),多者可達50節(jié),線形。上顎發(fā)達,較寬,其前端有小齒。前胸游離,較大,近方形;后胸有后背板。腹板較寬,除少數(shù)種類外,多具翅。發(fā)育屬漸變態(tài)類。1年發(fā)生1代。卵多產(chǎn),雌蟲產(chǎn)卵可達90粒。卵橢圓形,白色。

棲土石、樹皮雜草中,雜食性或肉食性。成蟲子有護卵和若蟲的習慣。

簡介成蟲腹部細長。有1對鞘質(zhì)前翅,很短、無翅脈、非常堅硬;另有1對膜質(zhì)后翅(有些缺失),半圓形,可以折疊于鞘翅下。復(fù)眼、咀嚼式口器、觸角較長呈多節(jié)。尾須已轉(zhuǎn)化成鋏狀。跗節(jié)分3段。幼蟲和成蟲相似,但沒有生殖器。變態(tài)類型為不完全變態(tài)。體表呈棕色,略帶黃色或金屬色,體形類似隱翅蟲(一種腹部細長、鞘翅很短的鞘翅目昆蟲)1。

形態(tài)特征中、小型昆蟲,體長而扁平。頭部扁闊,復(fù)眼圓形,少數(shù)種類復(fù)眼退化,僅呈痕跡狀,如蝠螋科;有些種類無復(fù)眼,如鼠螋科。觸角10~30節(jié),多者可達50節(jié),線形。上顎發(fā)達,較寬,其前端有小齒。前胸游離,較大,近方形;后胸有后背板。腹板較寬,除少數(shù)種類外,多具翅。前翅短,革質(zhì),末端多平截,無翅脈,左右翅在背中央相遇,呈直線形,不相重疊;后翅膜質(zhì),寬大扇形?;康某崦}粗,圍成2~3個翅室。臀域大,翅脈呈輻射狀。靜止時,后翅折疊隱藏于革質(zhì)前翅下。足較短,跗節(jié)3節(jié),具爪。腹部11節(jié),常有8~10節(jié)露于翅外。第1背板與后胸背板愈合,基部幾節(jié)背板兩側(cè)或有臭腺,能散發(fā)臭氣;第11腹節(jié)背板形成肛上板和肛側(cè)板。蠼螋亞目和鼠螋科的雄蟲第8、9腹節(jié)背板不易看見,第1腹板通常不見,雄蟲第2~9節(jié)腹板和雌蟲第2~7節(jié)腹板明顯可見。兩性成蟲的第10腹板均為 1對位于尾須基部的片狀物。尾須1對。在蠼螋亞目中,尾須不分節(jié),鋏狀。鋏形常因種類的不同而有變化,甚至同種的不同個體,其鋏形也可有差異。雄蟲尾鋏較雌蟲發(fā)達、鼠螋屬的尾須針狀,不分節(jié)。鋏狀尾須可用于防御、捕食和求偶。雄性生殖器的形狀常因種類不同而異。大尾螋科、蠼螋科均有2個陽莖,多數(shù)種類的雄蟲只有一個陽莖。

生長習性發(fā)育屬漸變態(tài)類。1年發(fā)生1代。卵多產(chǎn),雌蟲產(chǎn)卵可達90粒。卵橢圓形,白色。若蟲4~5齡,外形與成蟲相似、唯尾鋏細弱,呈尖釘狀。翅芽于2齡時出現(xiàn),以卵越冬。雌蟲有護卵育幼的習性。雌蟲在石下或土下作穴產(chǎn)卵,然后伏于卵上或守護其旁,低齡若蟲與母體共同生活。

本目昆蟲多為夜行性,白天伏于土壤中、石塊下、樹皮上、雜草間。雖有翅,但很少飛翔。少數(shù)種類有趨光性。多為雜食性,某些種類寄生于其他動物,如鼠螋科的種類為嚙齒類的外寄生生物。有些種類能捕食葉蟬、吹綿蚧以及潛葉性鐵甲、灰翅夜蛾、斜紋夜蛾等的幼蟲。

分類系統(tǒng)革翅目的分類系統(tǒng),各學者觀點尚不一致。一般根據(jù)復(fù)眼、尾須和翅的情況,并結(jié)合生殖器的特征和生活習性,分為三個亞目:蝠螋亞目(Arixenina)、鼠螋亞目(Hemimerina)和蠼螋亞目 (Forficulina)。蝠螋亞目和鼠螋亞目各含1科,蠼螋亞目如今有人分為6個科。

識別要點體長4-35毫米。體狹長,略扁平。頭扁寬,觸角絲狀,無單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發(fā)達,方形或長方形。體表革質(zhì),有光澤。有翅或無翅。有翅則前翅特化為極小的革翅;后翅大,膜質(zhì),扇形或略呈圓形,休息時縱橫折疊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尾須呈鋏狀。無產(chǎn)卵器。

地理分布革翅目昆蟲為全世界廣泛分布的昆蟲類群,但盛產(chǎn)于熱帶和亞熱帶,由溫帶到寒帶,種類數(shù)量漸少。

革翅目昆蟲在中國也屬廣泛分布。各省區(qū)都有分布記錄,同樣有南多北少的趨勢。種類豐富的省區(qū)有云南、四川、西藏、福建、廣西、貴州、湖北等,比較貧乏的省區(qū)有遼寧、黑龍江、青海、吉林、新疆等。

革翅目各科昆蟲的分布范圍差異顯著,球螋科種類最多,分布最廣。各省區(qū)都有分布。蠼螋科雖種類不多,但分布甚廣,除青海、臺灣沒有記錄外,遍布其余各省區(qū)。肥螋科也比較廣泛,涉及20個省區(qū)。大尾螋科和絲尾螋科分布于半數(shù)省區(qū),主要在黃河流域以南,其余3科分布較為狹窄,基本局限在長江流域以南。各科都有分布的省區(qū)有云南、海南、西藏。

在264種革翅目昆蟲中,有223種具有省下分布記錄,它們分布在64個地理單元中的53個單元,共有575種,單元記錄,平均每種2.58個單元。種類豐富的單元有武陵山區(qū)、墨脫地區(qū)、福建丘陵、臺灣地區(qū)、無量山區(qū)、海南等。種類較多的26個單元間的總相似性系數(shù)為0.073,在0.130的相似性水平上,聚為下列單元群:

a.東部平原單元群:涉及7個單元,共29種,其中東亞種類13種,東洋種類9種,廣布種類2種,古北種類4種,區(qū)系成分不明種類1種。

b.華中單元群:涉及8個單元,共80種,其中東亞種類48種,東洋種類25種,廣布種類3種,古北種類4種。

c.西南單元群:涉及3個單元,共65種,其中東亞種類31種,東洋種類32種,廣布種類和古北種類各1種2。

種類分布世界已知近2000種,盛產(chǎn)于熱帶和亞熱帶,由溫帶向寒帶種類數(shù)遞減,但在喜馬拉雅地區(qū)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也存在它們的蹤跡。中國如今已記載211種。

革翅目 Dermaptera分類如下:

蠼螋亞目 Forficulina

原革翅總科 Protodermaptera
大尾螋總科 Pygidicranoidea
棘螋科 Echinosomatidae
毛螋科 Pyragridae
大尾蠼螋科/筒螋科 Pygidicranidae
卡西蠼螋科/凱西螋科 Karschiellidae
安娜蠼螋科 Anataeliidae
絲尾蠼螋科 Diplatyidae
Paradermaptera
臀螋總科 Apachyoidea
扁蠼螋科 Apachyidae
球蠼螋總科 Labiduroidea
帕拉蠼螋科 Platylabiidae
阿羅蠼螋科 Allostethidae
伊斯蠼螋科 Esphalmenidae
普薩蠼螋科 Psalididae
球蠼螋科/蠼螋科 Labiduridae
帕利蠼螋科 Parisolabidae
分臀螋科 Brachylabidae
真革翅部 Eudermaptera
Labioidea
佩里螋科 Pericomidae
錘角螋科 Nesogastridae
梵蒂螋科 Vandicidae
強壯螋科 Strongylopsalididae
扁姬螋科 Sparattidae
海綿螋科 Spongiphoridae
姬螋科 Labiidae
蠼螋總科 Forficuloidea
墊跗蠼螋科/墊跗螋科 Chelisochidae
徹利螋科 Cheliduridae
張鋏螋科 Anechuridae
蠼螋科/球螋科 Forficulidae
伊都螋科 Eudohrniidae
尼奧螋科 Neolobophoridae
安西螋科 Ancistrogastridae
長鋏螋科 Opisthocosmiidae
菱螋科 Diaperasticidae

蝠螋亞目 Arixenina

蝠螋科 Arixeniidae

鼠螋亞目 Diploglossata

鼠螋科 Hemimeridae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楊紅珍 - 研究館員 - 北京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