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花豆,是奶花蕓豆的簡稱,豆科。常見的奶花豆有:圓奶花豆,白奶花豆,紅奶花豆,腰形奶花豆等等。奶花豆營養(yǎng)豐富。據(jù)測,每百克奶花蕓豆含蛋白質23.1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56.9克、胡蘿卜素0.24毫克、鈣160毫克、磷410毫克、鐵7.3毫克及豐富的B族維生素,鮮豆還含豐富的維生素C。
簡介奶花蕓豆是以食用籽粒為主的、營養(yǎng)價值高的普通菜豆。生育期95天左右,耐旱、耐瘠薄、半蔓型,既可以直地種植,也適宜間作套種。經(jīng)濟效益可觀,國內(nèi)市場行情看好,是農(nóng)民實現(xiàn)高產(chǎn)、優(yōu)質、高效的理想作物1。
形態(tài)特征奶花蕓豆為半蔓生型,株高0.8~1.3米,主莖直或彎,分枝長度超過主莖,主莖與分枝角度大,頂部呈纏繞或攀緣狀。在土壤干旱瘠薄的情況下直立不倒;在肥水充足、氣溫高、濕度大的情況下,纏繞性增加,甚至倒伏。栽培中,應合理密植,通過增行距、縮株距(密度15萬~19.5萬株/公頃、行距不小于60厘米),建立合理群體結構2。
分布奶花豆在我國種植地域廣泛,山東,東北,廣西,云南,內(nèi)蒙等都有種植。
生長習性奶花蕓豆是喜溫涼型作物,適宜涼爽而濕潤的氣候條件。種子發(fā)芽最適溫度6~12℃,幼苗較耐寒,營養(yǎng)生長期適宜氣溫15~20℃,生殖生長期最適氣溫18~24℃,溫度超過25℃雖能開花但不易結莢,生育后期怕霜,5℃以下受害。奶花蕓豆是新疆北部冷涼地區(qū)一種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其豆稈是優(yōu)良的飼草飼料。
栽培管理播前準備奶花豆是不耐鹽堿的作物,所有類型土壤在整地時都要達到“齊、平、墑、碎、凈、松”六字標準,尤其突出“墑、碎”。在選地時應選土層深厚、前茬為非豆類的壤地。播前噴施氟樂靈、乙草胺等土壤處理劑防除雜草,以保證奶花蕓豆苗粗、苗壯。
播種選擇大小均勻、飽滿的籽粒作種子,用種子重量0.3%的多菌靈拌種,播種時采用50厘米的行距,每667平方米播種量12千克,播深4厘米左右。為保證苗全,施有機肥1.5~2噸作底肥,每667平方米再施磷酸二銨8~10千克作種肥,施于10厘米以下土層中,切忌種子與肥播于同一土層。
田間管理1、中耕除草
奶花豆苗顯行后,應及早中耕,以疏松表土,提高地溫,潮土區(qū)還可達到去濕的目的,從而促進根系發(fā)育。頭遍中耕深度應在8~10厘米,間隔15天左右,進行第2遍中耕,深度10~15厘米,結合2次中耕進行間苗,每米留苗7~8株。
2、追肥
在盛花期結合開溝,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千克及磷酸二銨1~2千克;鼓粒灌漿期噴施農(nóng)高手等高效葉面肥2次。
3、灌水
苗期應適當控制水分,一般初花期灌頭水,在潮土區(qū),只要水分不缺,應盡量不澆水;在盛花期,應注意保證水的供給;后期進入成熟階段時,應適當控制用水。
4.病蟲害防治
奶花豆在生長期間易感染細菌性葉斑病、病毒病、真菌性炭疽病、菌核病、疫病、根腐病等病害。
收獲與貯藏在全株豆莢有2/3以上由綠變黃、田間有85%左右的植株達到此標準時,選擇晴天的早、晚即可進行人工收割,并拉運至曬場。豆莢曬干后進行脫粒,然后揚凈、晾曬,在籽粒含水量不超過14%時,入倉貯藏。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巖 - 副研究員 - 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