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小葉樟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小葉樟(Deyeuxia langsdorffii (Link) Kunth)為多年生木本植物。葉片為線形。圓錐花序,疏松開展。主要分布于中國四川、湖北等地區(qū)。小葉樟香味濃郁,木材名貴,生長極慢。是樟木中的極品。

形態(tài)特征小葉樟多年生,具橫走根狀莖。稈直立,平滑無毛,高90—150厘米,徑1—4毫米,通常具分枝。葉鞘多短于節(jié)間,平滑無毛;葉舌長圓形,長6—10毫米,先端鈍或易破碎;葉片線形,扁平,長15—30厘米,寬3—8毫米,兩面稍糙澀。圓錐花序疏松開展,近于金字塔形,長10--20厘米,寬5-10厘米,分枝細弱,粗糙,開展或上升,長2—8厘米,中部以下常裸露;小穗長4—5毫米,黃綠色帶紫色或成熟之后呈黃褐色;穎片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質(zhì)薄,邊緣呈膜質(zhì),兩穎近等長或第二穎稍短,具1脈,第二穎具3脈,中脈具短纖毛;外稃膜質(zhì),長3—4毫米,頂端2裂,基盤兩側(cè)的柔毛近等長或稍長于稃體,芒自稃體背中部附近伸出,細直,長3—4毫米;內(nèi)稃長為外稃的1/2或2/3,延伸小穗軸長約0.5毫米;花藥長2—2.5毫米,淡褐色?;ㄆ?—9月。

習性喜光照,稍耐陰。喜溫暖濕潤氣候,酎寒性較強。宜深厚,肥沃,濕潤的酸性或中性黃壤,紅壤土。較耐水濕,不干早和瘠薄,忌鹽堿。根系深,主根發(fā)達,萌芽力強,較耐修剪,壽命長。對二氧化硫、臭氧及煙塵的抗性較強。1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36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溝谷潮濕草地。

分布范圍國內(nèi)分布:產(chǎn)東北、華北、陜西(太白山)、新疆(阿勒泰、布爾津)、四川、湖北(巴東)。

國外分布:歐亞大陸溫寒地帶都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堪察加。

園林用途樟樹樹冠圓滿,枝葉濃密青翠,樹姿壯麗,是優(yōu)良的庭蔭樹、行道樹、風景樹、防風林樹種。孤植草坪、湖濱、建筑旁;炎夏濃蔭鋪地,深受人們喜愛。叢植時配植各種花灌木,或片植成林作背景,是我國珍貴的造林樹種。2

生物學特征小葉樟屬濕中生禾本科植物、喜濕潤,也能在干燥生境中生長;喜溫暖,但能耐寒冷,適應(yīng)范圍較廣。在濕潤的草甸、沼澤化低地,都能良好發(fā)育。石質(zhì)山坡、丘陵也能適當生長。在東北北部、中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低濕地、丘陵山地以小葉樟為建群種組成雜類草的沼澤化草甸。經(jīng)濟價值重要。

小葉樟耐寒性強,冬季-40℃能安全越冬,不耐干熱,36℃時生長遲緩,37℃以上或有干熱風,小葉樟則萎蔫。花期遇到持續(xù)高溫,妨礙受粉,降低緒實率。

在東北黑龍江流域、三江平原,4月上中旬小葉樟開始萌發(fā),發(fā)芽最低溫度為4-6℃,最適溫度6-8℃,苗期能耐-5-8℃低溫。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土壤表層溫度在10―12℃時旺盛生長,6月中旬緒實,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形成越冬草地上部枯葵。

小葉樟為喜光植物,日照充足,生長旺盛,結(jié)實率高。反之,生長纖細、易倒伏。在林下易黃化。

小葉樟喜生于低濕,地下水位高的濕地,浸在水中的根節(jié),能產(chǎn)生水生根和根壟,節(jié)間膨大,有貯氧的功能,生長期間耐澇。根系發(fā)達,能耐一定的干旱,但長時間干旱葉片卷縮萎,但只耍遇雨,又會恢復(fù)生長。

小葉樟主要分布于黑土、草甸黑土、沼澤化草甸土。具發(fā)育良好的根系和根莖,可以形成根莖層。在低溫和通氣不良的條件下,有機物質(zhì)積累,促進土壤的沼澤化。小葉樣最適宜生長在pH6-7.5的中性至弱酸性土壤中。pH為8時,則發(fā)育不良,植株低矮,葉色變黃,草叢稀疏,長期處于營養(yǎng)生長狀態(tài),植株不能生長。小葉樟也不耐鹽漬化土壤。

小葉樟有垂直根莖。著生須根和腋芽,靠近地面的越冬芽的下層芽為潛芽。潛芽可以代替越冬芽萌生新株。根莖可以分生新的根莖,呈白色,產(chǎn)生新的幼芽,發(fā)育成新的植株。根莖的再生力強,切斷后,也可萌生新枝,迅速恢復(fù)草叢。

小葉樟的生育周期,隨分布地區(qū)的水熱條件而變化。在黑龍江中南部約需190-210天,北部和西部為150-170天,高緯度地區(qū)生育期短,光照時間長,能開花結(jié)實。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玉峰 - 副教授 - 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