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小雞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簡介

小雞就是雞的幼崽,從雞蛋中孵化。小雞吃飼料及青菜、小蟲、碎米成長。

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突胸總目,雞形目,雉科,原雞屬,家雞種 。

有關雞的英文拼寫:

雞肉Chicken

小雞chick

母雞 hen

雞蛋egg

公雞rooster

小雞養(yǎng)殖和注意調(diào)節(jié)適宜溫、濕度,提高雛雞成活率初出殼雛雞個體小、嬌嫩、絨毛短,保溫能力低,調(diào)節(jié)體溫機能也還不完善,直到3~4周齡,才逐漸完備。因此,搞好防寒保溫,調(diào)節(jié)適宜的溫、濕度,是養(yǎng)好小雞,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雛雞適宜的溫度為:30~32℃。以后,每5天降溫1~2℃,一個月齡后,如外界氣溫在20℃以上時,可以自然給溫,否則應繼續(xù)保溫。溫度適宜與否,可觀察雛雞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如雛雞擠成一堆,不愛活動與吃食,不時發(fā)出“吱、吱”叫聲,音長而無力,是溫度過低的表現(xiàn);如果雛雞兩翼下垂,張口喘氣,拍翅搶水喝,不時發(fā)出“啾、啾”聲音,叫聲尖而短,則是溫度過高,只有雛雞分布均勻,活動、吃食正常,羽毛平整光亮,排除糞后糞便多呈現(xiàn)條狀,睡眠時頭頸伸直,安靜等說明溫度合適。2

調(diào)節(jié)雛雞溫度的方法有很多,小群雞可放于紙箱或木箱,箱內(nèi)鋪墊干草或棉絮,墊料下還可放置熱水袋,或用電燈照明取暖。大群雞可采取溫室保育。

另外,育雛舍(室或箱)內(nèi)若太干燥,雞體內(nèi)水分散發(fā)量大,不利于雛雞的生長;若濕度太大,空氣不流通,雛雞容易感染病。適時的相對濕度為55~65%。調(diào)節(jié)的方法,只要飲水器內(nèi)不斷水即能達到要求;霉雨季節(jié)濕度偏大時,可加厚干燥的墊料并及時清理潮濕墊料即可。3

及時供水開食、搞好日糧搭配雛雞開食之前,先給飲用0.01~0.02%的高錳酸鉀水溶液(呈淺紅色即可),以清除胎糞和消毒腸胃。然后喂給8%的蔗糖水,可提高雛雞成活率。最后再喂料。然后,要經(jīng)常供給飲水,以免因缺水,而一下子暴飲拉稀死亡。飲水宜先用溫開水,以后可逐漸改用新鮮清潔涼水,同時防止雛雞弄濕羽毛。

幼雛階段喂料不宜受餐數(shù)限制,應任其自由采食,以后逐漸減少飼喂次數(shù),到20日齡后日喂4次即可。喂料不宜過濕,以能松散為度。喂量隨著雛雞日齡而增加,但每次不必喂得太飽(以八成飽為宜),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雛雞的飲料配合。根據(jù)其營養(yǎng)需要特點:要求較高的能量和較高的蛋白質(zhì)。一般日糧中,谷實類(玉米、碎米等)為50~60%;糠麩類(米糠、麥麩等)為5~10%;油餅類(花生餅、豆餅、芝麻餅等)為20~25%;動物性飼料(魚粉、肉粉等)為7~20%;骨粉、貝殼粉4~5%;食鹽0.3~0.5%。青飼料另外加喂,尤其沒有維生素添加劑時,不能斷喂青料,喂量約為精飼料的30~50%。

不同日齡雛雞耗料(克/每只、每日),因品種、個體發(fā)育、飼喂方法不同而有差異,大致為:1~10日齡為8克,20日齡為15克,25日齡為16克,30日齡為30克,50日齡為40克。

(三)調(diào)控適宜光照,促進雛雞發(fā)育

日光照射可以增溫、增加食欲,利于消化,促進鈣磷代謝、維持正常生長發(fā)育,并能殺菌。但光照強而又時間長(包括人工充實光照),易使雛雞過量運動,得不到適當休息而影響雛雞正常發(fā)育。因此,應采取遮光的辦法使雛雞得到適當?shù)男菹ⅲ岳谙?、增重和換羽,同時還可以防啄肛、啄羽等惡癖。適宜的光照和運動時間為:一周齡內(nèi)的雛雞可全日24小時光照,并在每次喂飼前后各活動10~20分鐘。一周以后,若天氣晴朗,溫度許可的情況下,白天采用自然光照即可。最好每天能曬一次太陽,頭一、二天曬半小時左右,以后逐漸延長。20日齡前每天可使雛雞活動6~7小時,(包括采食時間),20日齡以后,晴天可整天活動,但中午炎熱時節(jié)應收回遮光休息2~3小時為宜。4

形態(tài)特征雞的外貌分為頭、頸、體軀、羽毛四大部分。

頭部喙:俗稱雞嘴,用于啄食。雞的喙宜粗、短,略彎曲,顏色一般與脛一致。另外,雞舌粘膜基本沒味覺功能,雞覓食主要靠視覺和觸覺;雞的唾液腺很發(fā)達,分泌多,可迅速采食干粉料或粒料。

臉:宜清秀,特別是蛋用雞,應無堆積的皮下脂肪和肉,臉毛應細小,大部赤裸,強健者色鮮紅潤澤而無皺紋。

眼:應圓大而有神,反應靈敏,眼瞼宜單薄,虹彩顏色因品種而異。

肉垂:也稱肉髯,即從下顎長出下垂的皮膚衍生物,左右組成一對,應大小相稱,豐滿、鮮紅、肥潤,可起到散熱作用。

冠:位于頭頂,為皮膚衍生物,能顯示性征,雄性比雌性大而厚,如為單冠,公雞須直立,母雞則可能倒向一側,顏色多為紅色,肥潤、柔軟、光滑者為強健。雞寇也可起到散熱作用。

頸部由13~14節(jié)頸椎構成,蛋用雞較長、細,肉用雞較粗、短,但都要求靈活伸縮、轉(zhuǎn)動,便于啄食、警戒或梳理、潤澤羽毛等。

體軀胸:胸應深而廣,胸骨長而直。肉用型雞的胸肌發(fā)達,胸部肌肉占全身肌肉達40%以上。胸部夾角大則表明胸肌發(fā)達,小則瘦。

腹:應有廣大的容積,以容納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一般以胸骨末端至恥骨間的距離來衡量腹容的大小。產(chǎn)蛋雞要求一掌以上。

臀:母雞應豐滿而廣闊,雞的兩側恥骨末端并不相接,形成開放性的骨盆,便于產(chǎn)蛋,且常作為判定母雞產(chǎn)蛋性能的標志,在產(chǎn)蛋期要求寬達三指以上。

脛:脛上有鱗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角質(zhì)化。多數(shù)無毛,一些品種脛部著生有羽毛,稱為脛羽。脛呈三角菱形為產(chǎn)蛋高之特征。

羽毛雞依羽毛結構可分為片羽(正羽)、絨羽、纖羽(針羽)等三種。片羽覆蓋身體大部分,絨羽生于腹部,無羽鉤結構,起保溫作用。纖羽少而纖細,位于正羽的下方。

如依其著生部位來分,可分為下列幾種:

頸羽 著生于頸部,母雞的頸羽短、末端鈍圓、缺乏光澤,公雞后側和兩側的頸羽長而尖,有色品種的頸羽色彩美麗,富于光澤,稱為“梳羽”。

鞍羽 為雞背腰上的羽毛,呈覆瓦片狀排列。背腰從外形上看似馬鞍,這也是產(chǎn)蛋雞的特征。

尾羽 分主尾羽和覆尾羽,主尾羽扁寬而硬直,公母均有,約12根。

公雞緊靠主尾羽的覆尾羽特別發(fā)達,形如鐮刀,稱為鐮羽。

最長的那根稱大鐮羽,其余較短的稱小鐮羽。

翼羽

兩翼外側掌骨上長而硬的羽毛稱為主翼羽,一般為10根;

翼部近尺骨和撓骨處所生的大羽毛稱為副翼羽,一般為14根;

主翼羽和副翼羽之間有一根較短而圓的羽毛稱為軸羽;

主翼羽上覆蓋著的較短小的羽毛稱為覆主翼羽;

覆蓋在副翼羽上的則稱為覆副翼羽。

主翼羽的脫換與產(chǎn)蛋有關,在秋季,可根據(jù)主翼羽的脫換遲早等來挑選產(chǎn)蛋雞,一般換得早的停產(chǎn)早,蛋量少;換得遲一般的產(chǎn)蛋多,換羽速度快。

生活習性1、 抗寒力差。初出殼的雛雞,體溫比成年雞低3℃,要10天后才能達到正常體溫,加上雛雞絨毛短而稀,不能御寒,所以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不強,必須依靠人工保溫,雛雞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1-30天的雛雞都要保溫,并放在清潔衛(wèi)生的環(huán)境中飼養(yǎng)。30天以上的小雞,羽毛基本上長滿長齊,可以不用保溫。

2、 體溫高,發(fā)育快。一般雞的體溫在40.8-41.5℃之間,所以必須在冬暖夏涼、通風良好的環(huán)境中飼養(yǎng),另外雞的消化道短,新陳代謝旺盛,生長發(fā)育快,因此要喂給營養(yǎng)充足,易消化的飼料才能滿足需要。

3、 抵抗力弱。特別是雛雞,很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襲。因此,除做好環(huán)境的清潔衛(wèi)生外,還要做好預防工作。如雞舍嚴禁外人進出,環(huán)境和籠具要消毒,各種雞都要定期注射各種預防針。

4、 易驚群。雞膽小,特別是雛雞很容易驚群,輕者擁擠,生長發(fā)育受阻,重者相互踐踏引起傷殘和死亡。因此,要在安靜的地方養(yǎng)雞。粗暴的管理,突來的噪音,狗貓闖入,撲捉等都能導致雞群騷亂、影響生長。

5、 怕潮濕。雞宜在干爽通風的環(huán)境中生長,如果環(huán)境潮濕,一些病原菌和霉菌易于生長繁殖。如果雞舍內(nèi)潮濕,雞糞會發(fā)酵產(chǎn)生有毒氣體,使雞容易得病。

種群分布原雞是雞形目雉科原雞屬的1種。又名茶花雞。為家雞的始祖,現(xiàn)產(chǎn)于中國的云南、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及海南省。東南亞、印度、馬來半島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等也有分布。原雞體型近似家雞。頭具肉冠,喉側有一對肉垂,是本屬獨具的特征。雌雄異色。雄性羽色很像家養(yǎng)的公雞,最顯著的差別是頭和頸的羽毛狹長而尖,前面的為深紅色,向后轉(zhuǎn)為金黃色。這些狹尖的長羽,從頸向后延伸,覆于背的前部,比家雞更為華麗。尾羽和尾上覆羽均黑,并具金屬綠色反光,羽基白色,飛時特別明顯。雌性與家養(yǎng)的母雞相似,體形較雄性小,尾亦較短。頭和頸項黑褐綴紅;頸羽亦特長,軸部黑褐而具金黃色羽緣。棲于熱帶和亞熱帶山區(qū)的密林中,常至林緣的田野間覓食植物種子、嫩芽、谷物等,兼吃蟲類及其他小形動物。巢營于地面稍凹隱處,鋪以落葉和雜草等。在云南南部2月開始產(chǎn)卵,3~5月為高潮期,有的持續(xù)到10月。

雉雞是雞形目雉科雉屬的1種。又名野雞,山雞,雉,環(huán)頸雉,項圈野雞。在中國,除青藏高原的大部分以外,分布遍于全國。體長90~100厘米米。雄鳥羽色華麗。在華東所見的雉雞,頭頂黃銅色,兩側有白色眉紋。頦、喉、后頸均黑,有金屬反光。頸下有一顯著的白圈,所以通稱為環(huán)頸雉。背部前為金黃色,向后轉(zhuǎn)栗紅,再后為橄欖綠,均具斑雜。尾羽甚長,主為黃褐色,而橫貫以一系列的黑斑。胸呈金屬帶紫的銅紅色,羽端具錨狀黑斑;下體余部亦多斑雜。平時棲息于有草叢和樹木的丘陵,嚴冬遷至田野間,覓食昆蟲、植物種子、漿果和谷物。腳強善走,翅短,不能高飛和久飛。叫聲單調(diào)而低沉。繁殖時期,在丘陵的草叢間隨地營巢,把枯草、落葉等鋪在地面凹處。每窩產(chǎn)卵6~14枚,通常1年孵2窩。雉雞在中國有19個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