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夸克,即正夸克的反粒子,它與正夸克電荷符號相反(絕對值相同),自旋相反(夸克1/2自旋)。必須味色同時相反,才互稱反夸克。共有18種正夸克(其中常見的正夸克有6種),對應的反夸克有18種(其中常見的反夸克有6種)。每種正夸克有紅、綠、藍三色, 反夸克就是指自旋相反為-1/2(也可能是超對稱性相反-1),電荷相反,色味相反的夸克(反夸克三色為“反紅”,“反綠”與“反藍”)。常見的反夸克包括反上夸克、反下夸克、反粲夸克、反奇夸克、反頂夸克與反底夸克六種。
簡介夸克(英語:quark)是一種基本粒子,也是構成物質(zhì)的基本單元??淇嘶ハ嘟Y合,形成一種復合粒子,叫強子,強子中最穩(wěn)定的是質(zhì)子和中子,它們是構成原子核的單元。由于一種叫“夸克禁閉”的現(xiàn)象,夸克不能夠直接被觀測到,或是被分離出來;只能夠在強子里面找到夸克。因為這個原因,人類對夸克的所知大都是來自對強子的觀測。
夸克有六種“味”,分別是上、下、粲、奇、底及頂。上及下夸克的質(zhì)量是所有夸克中最低的。較重的夸克會通過一個叫粒子衰變的過程,來迅速地變成上或下夸克。粒子衰變是一個從高質(zhì)量態(tài)變成低質(zhì)量態(tài)的過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上及下夸克一般來說很穩(wěn)定,所以它們在宇宙中很常見,而奇、粲、頂及底則只能經(jīng)由高能粒子的碰撞產(chǎn)生(例如宇宙射線及粒子加速器)。
夸克有著多種不同的內(nèi)在特性,包括電荷、色荷、自旋及質(zhì)量等。在標準模型中,夸克是唯一一種能經(jīng)受全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基本相互作用有時會被稱為“基本力”(電磁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強相互作用力及弱相互作用力)??淇送瑫r是現(xiàn)時已知唯一一種基本電荷非整數(shù)的粒子。夸克每一種味都有一種對應的反粒子,叫反夸克,它跟夸克的不同之處,只在于它的一些特性跟夸克大小一樣但正負不同。
夸克模型分別由默里·蓋爾曼與喬治·茨威格于1964年獨立地提出。引入夸克這一概念,是為了能更好地整理各種強子,而當時并沒有什么能證實夸克存在的物理證據(jù),直到1968年SLAC開發(fā)出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為止??淇说牧N味已經(jīng)全部被加速器實驗所觀測到;而于1995年在費米實驗室被觀測到的頂夸克,是最后發(fā)現(xiàn)的一種。
分類標準模型是描述所有已知基本粒子的理論框架。此模型包含六種味的夸克(q):上(u)、下(d)、奇(s)、粲(c)、底(b)及頂(t)。夸克的反粒子叫反夸克,在對應的夸克符號上加一橫作為標記,例如u代表反上夸克。跟一般反物質(zhì)一樣,反夸克跟對應的夸克有著相同的質(zhì)量、平均壽命及自旋,但兩者的電荷及其他荷的正負則相反。
夸克的自旋為?2,因此根據(jù)自旋統(tǒng)計定理,它們是費米子。它們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即兩個相同的費米子,不能同時擁有相同的量子態(tài)。這點跟玻色子相反(擁有整數(shù)自旋的粒子),在相同的量子態(tài)上,相同的玻色子沒有數(shù)量限制。跟輕子不同的是,夸克擁有色荷,因此它們會參與強相互作用。因為這種夸克間吸引力的關系,而形成的復合粒子,叫做“強子”(見下文強相互作用與色荷部分)。
在強子中決定量子數(shù)的夸克叫“價夸克”;除了這些夸克,任何強子都可以含有無限量的虛(或“?!保┛淇?、反夸克,及不影響其量子數(shù)的膠子。強子分兩種:帶三個價夸克的重子,及帶一個價夸克和一個反價夸克的介子。最常見的重子是質(zhì)子和中子,它們是構成原子核的基礎材料。我們已經(jīng)知道有很多不同的強子(見重子列表及介子列表),它們的不同點在于其所含的夸克,及這些內(nèi)含物所賦予的性質(zhì)。而含有更多價夸克的“奇異”強子,如四夸克粒子(qqqq)及五夸克粒子(qqqqq),目前仍在理論階段,它們的存在仍未被證實。
基本費米子被分成三代,每一代由兩個輕子和兩個夸克組成。第一代有上及下夸克,第二代有奇及粲夸克,而第三代則有頂及底夸克。過去所有搜尋第四代基本粒子的研究均以失敗告終,又有有力的間接證據(jù)支持不會有超過三代。代數(shù)較高的粒子,一般會有較大的質(zhì)量及較低的穩(wěn)定性,于是它們會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成代數(shù)較低的粒子。在自然中,只有第一代夸克(上及下)是常見的。較重的夸克只能通過高能碰撞來生成(例如宇宙射線),而且它們很快就會衰變;然而,科學家們相信大爆炸后,第一秒的最早部分會存有重夸克,那時宇宙處于溫度及密度極高的狀態(tài)(夸克時期)。重夸克的實驗研究都在人工的環(huán)境下進行,例如粒子加速器。
同時擁有電荷、質(zhì)量、色荷及味,夸克是唯一一種能經(jīng)受現(xiàn)代物理全部四種相互作用的已知粒子,這四種作用為:電磁、重力、強相互作用及弱相互作用。對于個別粒子的相互作用而言,除非是在極端的能量(普朗克能量)及距離尺度(普朗克距離)下,重力實在是小得微不足道。然而,由于現(xiàn)時仍沒有成功的量子引力理論,所以標準模型并不描述重力。
歷史夸克模型于1964年由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和喬治·茨威格(George Zweig)獨立提出。在這個提案前不久的1961年,蓋爾曼提出了一種粒子分類系統(tǒng),叫“八重道”——或技術上應叫特殊幺正群味對稱。以色列物理學家尤瓦勒·內(nèi)埃曼(Yuval Ne'eman),在同年亦獨立地開發(fā)出一套跟八重道相近的理論。
在夸克理論的初期,當時的“粒子園”除了其他各種粒子,還包括了許多強子。蓋爾曼和茨威格假定它們不是基本粒子,而是由夸克和反夸克組成的。在他們的模型中,夸克有三種味,分別是上、下及奇,他們把電荷及自旋等性質(zhì)都歸因于這些味。初時物理學界對于這份提案的意見不一。當時學界對于夸克的本質(zhì)有所爭論,一方認為夸克是物理實體,另一方則認為,它只是用來解釋當時未明物理的抽象概念而已。
在一年之內(nèi),就有人提出了蓋爾曼-茨威格模型的延伸方案。謝爾登·李·格拉肖和詹姆斯·布約肯(James Bjorken)預測有第四種夸克存在,他們把它叫做“粲”。加上第四種夸克的原因有三:一、能更好地描述弱相互作用(導致夸克衰變的機制);二、夸克的數(shù)量會變得與當時已知的輕子數(shù)量一樣;三、能產(chǎn)生一條質(zhì)量方程,可以計算出已知介子的質(zhì)量。
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在1968年指出,質(zhì)子含有比自己小得多的點狀物,因此質(zhì)子并非基本粒子。物理學家當時并不愿意把這些物體視為夸克,反而叫它們做“成子”(parton)——一個由理查德·費曼所創(chuàng)造的新詞隨著更多味的發(fā)現(xiàn),在SLAC所觀測到的粒子后來被鑒定為上及下夸克。不過,“成子”一詞到現(xiàn)在還在使用,是重子構成物(夸克、反夸克和膠子)的總稱。
奇夸克的存在由SLAC的散射實驗間接證實:奇夸克不但是蓋爾曼和茨威格三夸克模型的必要部分,而且還解釋到1947年從宇宙射線中發(fā)現(xiàn)的K和π強子。
在1971年的一份論文中,格拉肖、約翰·李爾普羅斯和盧奇亞諾·馬伊阿尼(Luciano Maiani)一起對當時尚未發(fā)現(xiàn)的粲夸克,提出更多它存在的理據(jù)。到1973年,小林誠和益川敏英指出再加一對夸克,就能解釋實驗中觀測到的CP破壞,于是夸克應有的味被提升到現(xiàn)時的六種。
粲夸克在1974年被兩個研究小組幾乎同時發(fā)現(xiàn)(見十一月革命)——一組在SLAC,由伯頓·里克特領導;而另一組則在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由丁肇中領導。觀測到的粲夸克在介子里面,與一個反粲夸克束縛(Bound state)在一起。兩組分別為這種介子起了不同的名子:J及ψ;因此這種粒子的正式名子叫J/ψ介子。這個發(fā)現(xiàn)終于使物理學界相信夸克模型是正確的。
在之后的幾年,有一些把夸克數(shù)量增至六個的提案。其中,以色列物理學家哈伊姆·哈拉里(Haim Harari)在1975年的論文中,最早把加上的夸克命名為“頂”及“底”。
底夸克在1977年被利昂·萊德曼領導的費米實驗室研究小組觀測到。這是一個代表頂夸克存在的有力征兆:沒有頂夸克的話,底夸克就沒有伴侶。然而一直都沒有觀測到頂夸克,直至1995年,終于被費米實驗室的CDF及D?小組觀測到。它的質(zhì)量比之前預料的要大得多——幾乎跟金原子一樣重。1
另見物理主題
夸克星
奇異夸克團
毛粒子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杜強 - 高級工程師 -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