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胡椒(學(xué)名:Lindera glauca (Sieb. et Zucc.) Bl)是樟科、山胡椒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8米;樹皮平滑,冬芽長角錐形,葉互生,寬橢圓形、橢圓形、倒卵形到狹倒卵形,紙質(zhì),羽狀脈,傘形花序腋生,總梗短或不明顯,雄花花被片黃色,橢圓形,雌花花被片黃色,橢圓或倒卵形,子房橢圓形,柱頭盤狀;花梗熟時黑褐色;花期3-4月,果期7-8月。
分布于中國昆崳山以南、河南嵩縣以南,陜西鄖縣以南以及甘肅、山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區(qū)。生于海拔900米左右以下山坡、林緣、路旁。印度支那、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biāo)本館1)
形態(tài)特征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8米;樹皮平滑,灰色或灰白色。冬芽(混合芽)長角錐形,長約1.5厘米,直徑4毫米,芽鱗裸露部分紅色,幼枝條白黃色,初有褐色毛,后脫落成無毛。葉互生,寬橢圓形、橢圓形、倒卵形到狹倒卵形,長4-9厘米,寬2-4(6)厘米,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被白色柔毛,紙質(zhì),羽狀脈,側(cè)脈每側(cè)(4)5-6條;葉枯后不落,翌年新葉發(fā)出時落下。
傘形花序腋生,總梗短或不明顯,長一般不超過3毫米,生于混合芽中的總苞片綠色膜質(zhì),每總苞有3-8朵花。雄花花被片黃色,橢圓形,長約2.2毫米,內(nèi)、外輪幾相等,外面在背脊部被柔毛;雄蕊9,近等長,花絲無毛,第三輪的基部著生2具角突寬腎形腺體,柄基部與花絲基部合生,有時第二輪雄蕊花絲也著生一較小腺體;退化雌蕊細小,橢圓形,長約1毫米,上有一小突尖;花梗長約1.2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雌花花被片黃色,橢圓或倒卵形,內(nèi)、外輪幾相等,長約2毫米,外面在背脊部被稀疏柔毛或僅基部有少數(shù)柔毛;退化雄蕊長約1毫米,條形,第三輪的基部著生2個長約0.5毫米具柄不規(guī)則腎形腺體,腺體柄與退化雄蕊中部以下合生;子房橢圓形,長約1.5毫米,花柱長約0.3毫米,柱頭盤狀;花梗長3-6毫米,熟時黑褐色;果梗長1-1.5厘米?;ㄆ?-4月,果期7-8月。
生長習(xí)性
生于海拔900米左右以下山坡、林緣、路旁。為陽性樹種,喜光照,也稍耐陰濕,抗寒力強,以濕潤肥沃的微酸性砂質(zhì)土壤生長最為良好。喜光,耐干旱瘠薄,對土壤適應(yīng)性廣。深根性。生于山野荒坡上。喜光,耐干旱瘠薄,對土壤適應(yīng)性廣,深根性。
地理分布山胡椒屬約100種,東西方均有分布,中國有40種,最北到遼寧(北緯41℃)如三椏烏藥,其它如香葉樹等,大多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
同屬中常見栽培觀賞的種:
香葉樹,高達13m,葉革質(zhì),橢圓形或卵形,長3——13cm;花期3——4月,果實9——10月成熟時深紅色。產(chǎn)中國陜西、甘肅、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越南也有分布。
狹葉山胡椒,高達8m。葉橢圓狀披針形,長6——14cm;花期3——4月,9——10月果熟。產(chǎn)中國山東、河南、陜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朝鮮半島也有分布。
三椏烏藥,高可達10m。樹皮棕黑色,小枝黃綠色;葉卵圓形或扁圓形,三裂或全緣,3(5)出脈;花期3——4月,8——9月果實成熟時暗紅色或紫黑色;是該屬中較耐寒的種。產(chǎn)中國遼寧、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西藏等地,朝鮮半島、日本也有分布。
狹葉山胡椒LinderaangustifoliaW.C.Cheng
紅果山胡椒LinderaerythrocarpaMakino
更里山胡椒LinderakariensisW.W.Sm.
無毛山胡椒(變型)LinderakariensisW.W.Sm.form.glabrescensH.W.Li
更里山胡椒(原變型)LinderakariensisW.W.Sm.form.kariensis
大果山胡椒Linderapraecox(Siebold&Zucc.)Blume
山橿LinderareflexaHemsl.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米左右以下山坡、林緣、路旁。
為陽性樹種,喜光照,也稍耐陰濕,抗寒力強,以濕潤肥沃的微酸性砂質(zhì)土壤生長最為良好。 喜光,耐干旱瘠薄,對土壤適應(yīng)性廣。深根性。生于山野荒坡上2。
主要價值園林:由于種子繁殖較易,管理簡單,可以為城市綠化服務(wù)。各種的種子、葉片、果實等富含芳香油、脂肪,或可作藥用,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如利用其直立性及葉面深綠,秋季變紅,冬季枯葉不落的習(xí)性,在園林中可作綠籬、林緣或墻垣的裝飾。
藥用: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活絡(luò)、解毒消腫、止血止痛。用于治療:勞傷、筋骨酸麻、食納欠佳、肢體腫脹、痛腫初起、紅腫焮痛、風(fēng)濕麻痹、風(fēng)熱感冒、中風(fēng)不語。
經(jīng)濟:木材可作家具;葉、果皮可提芳香油;種仁油含月桂酸,油可作肥皂和潤滑油。
醫(yī)用價值
根、枝、葉、果藥用;葉可溫中散寒、破氣化滯、祛風(fēng)消腫;根治勞傷脫力、水濕浮腫、四肢酸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果治胃痛。
1、治風(fēng)濕麻痹:山胡椒根一至二兩,豬腳(七寸)一只,黃酒四兩,酌加水煎。飯前服,日兩次?!陡=耖g草藥》
2、治風(fēng)濕麻木,筋骨疼痛:牛筋條根、沙頭老鸛草、茅草、筋骨草、鉆地風(fēng)、白茅草根、松草。泡酒服。
3、治心腹冷痛:山胡椒根一至二兩,黃酒二兩,酌加水,煎成半碗,飯前服。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活絡(luò)、解毒消腫、止血止痛。用于治療:勞傷、筋骨酸麻、食納欠佳、肢體腫脹、痛腫初起、紅腫焮痛、風(fēng)濕麻痹、風(fēng)熱感冒、中風(fēng)不語。
附方1:中風(fēng)不語。方藥:山胡椒干果、黃荊子各3克。用法:烘干,研粗末,滾開水泡服,每日2次,連服3——5天。
附方2:喘咳。方藥:山胡椒干果60克,豬肺1副,黃酒30毫升。用法:加水燉爛,加糖少許,去渣,分2——3次服。
附方3:勞傷,筋骨酸麻,食納欠佳,肢體腫脹。方藥:山胡椒根60克。用法:水煎去渣,加紅糖、黃酒適量,分2次,早、晚空腹溫服。
附方4:癰腫初起,紅腫焮痛。方藥:鮮山胡椒葉、楓樹嫩葉、鮮木芙蓉葉各等份。用法:洗凈,搗爛敷患處。
附方5:風(fēng)濕麻痹。方藥:山胡椒根50克,豬腳1只,黃酒120毫升。用法:加水適量,燉爛,分2次飯前服。
附方6:風(fēng)熱感冒。方藥:山胡椒嫩葉30克,六月雪25克,大青葉30克。用法:水煎,分2次服。
化學(xué)成份:果實含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羅勒烯(ocimene)約占77.99%,此外還含α-及β蒎烯(pinene),樟烯(camphene),壬醛(nonaylaldehyde),癸醛(capricaldhyde),1,8-桉葉素(1,8-cineole),檸檬醛(citral),對-聚傘花素(p-cymene),黃樟醚(safrole),龍腦(borneol),乙酸龍腦酯(bornylacetate),γ-廣蕾香烯(γ-patchoullene)等成分。
使用價值
木材可作家具;葉、果皮可提芳香油;種仁油含月桂酸,油可作肥皂和潤滑油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