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稻屬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稈直立,叢生;葉鞘無毛;葉舌長膜質(zhì)或具葉耳;葉片線形扁平,寬大。頂生圓錐花序疏松開展,常下垂。小穗含一兩性小花,其下附有2枚退化外稃,兩側(cè)甚壓扁;穎退化,僅在小穗柄頂端呈二半月形之痕跡;孕性外秤硬紙質(zhì),具小疣點(diǎn)或細(xì)毛,有5脈,頂端有長芒或尖頭;內(nèi)稃與外稃同質(zhì),有3脈,側(cè)脈接近邊緣而為外稃之2邊脈所緊握;鱗被2;雄蕊6枚;柱頭2,帚刷狀,自小穗兩側(cè)伸出。穎果長圓形,平滑,胚小,長為果體的1/4。染色體小型,x=12。2

分布范圍約24種。分布于兩半球熱帶、亞熱帶、亞洲、非洲、大洋洲及美洲。我國產(chǎn)4種,引種栽培2種。栽培品種變異極為豐富。稻屬中主要有2個栽培種,一個是世界栽培范圍最廣的稻,另一個是主要在非洲栽培的光稃稻。美洲產(chǎn)的闊葉稻也常作為實(shí)驗(yàn)材料引入。

屬模式:稻Oryza sativa L.3

本屬描述稻屬,禾本科,約25種,分布于熱帶地區(qū),我國有O.sativa L.,O. minuta Presl和O.meeriana (Zoll,et Mor. )Baill. 3種,前者到處有栽培,為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后二者野生于海南,很少見。

稻為東南亞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品系可分為旱稻水稻兩大類,前者多植于山地或旱地,東亞一帶的山地居民常栽植之,其形態(tài)和水稻無甚差異,不過在栽植期間無須常浸水中,但仍須有足夠的雨量方能豐收,種子做飯較有香味,且略帶粘質(zhì),我國西南各地少數(shù)民族多有栽培;后者廣植于水田中,今亞洲各國均有大量栽培,品種甚多,主要分成粳(或作粇)、和糯3系,前二者質(zhì)不粘,后者質(zhì)粘。在這些系中又有若干個品系,如早熟、中熟和遲熟等。農(nóng)藝上栽培品種的名稱雖多,但原種仍為一種植物。有些學(xué)者曾將別為2個變種,但采用的不廣。稻除子實(shí)供食用外,稈可充燃料、編草鞋、草席和作制紙的原料,又可為牛馬的干料;稃(即谷殼)可充燃料;為牲畜上好的飼料。

下級分類光稃稻 Oryza glaberrima Stend.、疣粒稻 Oryza granulata Nees et Arn. ex Hook. f.、闊葉稻Oryza latifolia Desv.、藥用稻 Oryza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稻 Oryza sativa L.

檢索表1小穗長5-6毫米,成熟后脫落;葉舌長1-4毫米。(2)

1小穗長8-10毫米;葉舌長17-40毫米。(4)

2一年生;葉舌背面被毛;葉片大,寬達(dá)4厘米。闊葉稻

2多年生;葉舌無毛;葉片寬1-2 (-3)厘米。(3)

3植株大型,高1.5-3米;葉片長30-50厘米;圓錐花序長30-50厘米;外稃具長5-10毫米之芒。藥用稻

3植株高30-70厘米;葉片長5-20厘米;圓錐花序長5-15厘米;外稃無芒。疣粒稻

4多年生;小穗成熟后易脫落。野生稻

4一年生;小穗宿存,成熟后穗軸延續(xù)而不易脫落。(5)

5外稃和內(nèi)稃表面被細(xì)毛和方格狀小乳狀突起,先端尖而無喙,長6-8毫米,寬約4毫米;花藥長約2.5毫米;圓錐花序具數(shù)次分枝;葉舌尖,長達(dá)4厘米。稻

5外稃和內(nèi)稃表面平滑無毛,黃色或褐黑色,先端喙?fàn)?,長7-8毫米,寬2.5-3毫米;花藥長約1.5毫米;圓錐花序水落少有分枝;葉舌短鈍圓,長3-5毫米。光稃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