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隱匿色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概念

隱匿色是指動物借以隱匿自身的位置、特征和運動使其他生物難以發(fā)現(xiàn),進而逃避對自己不利的情況的一種生物色。隱匿色與背景協(xié)調(diào)是一種隱匿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不僅生物的體色,而且其體形、活動和行為均須與背景協(xié)調(diào)。所謂分割色指體色模式與動物身體的形狀和輪廓不相一致,使影像錯亂,進而隱匿了動物的特點和位置。逆向著色是另一類型隱匿色:身體上表面的著色較未受光的下部更暗,從而使身體具有比較一致的明暗度,并消除了縱深的立體感。1

類型及特點①隱匿色最常見的類型是:許多孤立無援的動物產(chǎn)生的色澤和斑紋與所處的背景協(xié)調(diào)一致,以此來躲避捕食者。例如,魚卵和微小的浮游動物為無色透明,即使漂游在海洋和淡水湖面表層也幾乎不被發(fā)現(xiàn)。幼鹿的斑點狀毛皮在斑斑點點的森林地被物的背景上使之得以偽裝。有些動物用身體來偽裝自己。例如,像蜘蛛蟹科一類的偽裝蟹把海藻、海草和海洋中的其他碎物粘在自己的外殼上,使之看上去與海洋底層的被物一樣。

蝗科昆蟲和其他生活在綠色植被上的昆蟲通常呈綠色,而生活在土壤內(nèi)的如蟻類等昆蟲往往呈土色。白樺尺蛾以色斑偽裝生活在樹上。馬尾藻海的海龍生活在浮游藻類中間。這種魚不僅色澤與藻類協(xié)調(diào)一致,甚至它們的鰭和鱗的外形也與藻類一樣。東方葉蝶生活在以樹葉鋪墊的森林地被物上,它身上的斑點有的像葉脈和葉莖,偽裝得十分復雜而逼真。

天牛又以色彩美麗著稱,但很多種類或多或少呈棕褐色,或以花斑排列,和樹干的顏色相橡,而具有隱匿色或保護色的作用。仰泳蝽的背部像船底而且色淺,它的腹部和足的顏色卻是深色,當它們仰泳時,水下的魚向上看它們與天空差不多,而水面上的飛鳥向下看它們與水底也差不多。這就是昆蟲的一種隱匿色,起著保護自己不被發(fā)現(xiàn)的作用。

有的時候,偽裝的卻是捕食者。例如,有些捕食性魚混在和睦相處的魚群中,然后攫食魚群中的魚。石斑魚中有的種類躺在海洋底層不吃不動地偽裝起來,待機攫食游近的獵物。

一些動物視環(huán)境或情況的不同而變換體色。一些蜥蜴能使體色與周圍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一致。雪兔(變色野兔)隨季節(jié)不同而變換體色:在整個冬季它的毛色雪白,而當白雪消融,它的毛色也隨之變成棕色。這樣,雪兔終年都會處于偽裝之中。

②隱匿色的另一種類型稱為歧化色。動物的輪廓一眼看來被斑點、條紋或其色斑圖案所混淆。這樣的圖案可使動物的真實輪廓隱藏起來,使捕食者難于把它們與有色的或類似歧化的背景區(qū)分開來。如獵豹、虎和豹等一類猛獸也可以采用歧化色而不讓其被獵物發(fā)現(xiàn)。它們毛皮上的斑點和條紋可使之靠近獵物而不被發(fā)現(xiàn),這樣它們攫食到手的機會便會多些。不少魚類和鳥類像有些蛇類同樣會展示出歧化色。棲于樹上的巨蚺一般長達數(shù)米,體表覆有復雜的斑點和條紋圖案,有的條紋甚至逃過眼睛,顯得十分逼真。有的歧化色圖案甚至還可把它們爬行等動作隱蔽起來。例如,有同心條帶的蛇在長長的草叢中爬行就不易被發(fā)現(xiàn)。

③隱匿色的第三種類型是對比色,其目的是隱匿動物的三維圖形。不少動物尤其是脊椎動物有對比色,或是說它們腹側(cè)的色澤較淺,而背側(cè)的色澤較深。對比色可抵消頂光的作用,后者照在動物背側(cè)會加強動物的三維圖形,而使腹側(cè)軀體隱匿在陰影之中。對比色則可使身體亮暗比較均勻,深度輪廓較淺,這樣動物較不惹人注目。

許多海洋動物均呈對比色。從下往上看,它們的輪廓并不顯現(xiàn)出來。動物體的輪廓若是惹人注目,便容易遭捕食者的襲擊。若從上往下看,有對比色的海洋動物與海底的暗色混在一起;而從下往上看,它們色淺的腹側(cè)則與水面的外觀協(xié)調(diào)一致。2

野外拍攝與隱匿色在自然條件下,鳥類會逃避獵殺,避殲人類,保證生命安全,這是野生鳥類的天性。它們進行任何活動都會與人保持一個安全距離,一旦發(fā)現(xiàn)人類入侵安全距離范圍,便會自動走遠一點,甚至立刻飛走。為了爭取較近的距離拍攝鳥類,在野外拍攝時要盡量減少驚動鳥類的機會。最基本當然是減低聲浪,一些噪聲如電話鈴聲、談話聲音等都會使鳥類變得很警覺。此外,衣物電盡量避免鮮艷的顏色,要接近大自然的顏色(如咖啡色、綠色),這些顏色具有一定的“隱匿色”作用,所以,有些鳥攝愛好者拍攝時會穿上迷彩軍服,甚至給鏡頭包上迷彩偽裝。3

軍事作戰(zhàn)與隱匿色動物用色彩來保護自己的方法,給人類很大啟發(fā)。在戰(zhàn)爭中,人們?yōu)榱吮Wo自己,消滅敵人,用與周圍背景相融合的顏色來隱蔽戰(zhàn)場上的軍事裝備和人員,起到了迷彩偽裝的作用。

作戰(zhàn)中,將樹枝或綠草鋪在坦克、大炮、汽車、工事上,以隱蔽各種軍事目標。人們又把在草原、森林地帶活動的坦克、大炮等涂上綠色;把在沙漠地帶活動的坦克、大炮等涂上褐色;飛機上涂上白云一樣的顏色;把在大海中活動的軍艦涂上海水一樣的藍白色,使之與背景顏色一致。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隨著仿生學的發(fā)展,人們對模仿動物顏色進行偽裝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廣泛,研究迷彩偽裝的新技術不斷出現(xiàn)。最早的迷彩偽裝為3色圖案,繼而美國等國家發(fā)明了4色迷彩服,后來世界各國先后研制成功了6色迷彩服。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已將坦克、飛機、艦艇、運輸車輛等裝備,由原來只涂1種顏色發(fā)展為涂三四種顏色,甚至涂成五六種不定形的斑點,變成光怪陸離的“花坦克”“花飛機”“花汽車”“花艦艇”。這樣的迷彩偽裝,使得飛機、大炮、坦克等活動時,總會有一部分斑點與自然環(huán)境相一致,使敵方難以發(fā)現(xiàn)這些武器裝備的真面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