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天井”一詞出于典籍,原指四周高、中間低的地形。如《孫子兵法》中“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必巫去之,勿近也?!弊鳛橐环N建筑空間形態(tài),“天井”普遍存在于明清至今的中國傳統(tǒng)民居中。“天井”最早產(chǎn)生于何時,已無實跡可考。不過,因木骨泥墻的地面房屋由穴居而生發(fā),屋居中的“井空間”由穴居中的“坑井”進化而來,邏輯上應是“天井”。故天井在中國古已有之,大概不會遲于西周陜西岐山鳳雛村四合院。1
界定1.按古代地理學的說法
按古代地理學的說法地形中的天井指的是豎井?!秾O子》行軍篇“凡地有絕澗、天井、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弊⑨屘炀撬拿娑盖停鶜w,天然大井。
2.從哲學的認識來看
根據(jù)康德的“認知圖型”說和皮亞杰的建構論,可以認為天井和院落是圖型同構。
3.按建筑學的觀點
天井不同于院落。
4.按物質(zhì)構成分類區(qū)分天門、天窗和天井
天門—坡屋頂重檐間的密縫,窄長的開敞部位,用于頂棚或軒蓬的通風采光。
天窗—屋面溝瓦用明瓦代替(早期用云母片、磨薄的貝殼等,后來用弧形玻璃)明瓦下面圍成棱錐形間壁,使屋頂光線照到室內(nèi)。
天井—上緣由屋頂四向的屋檐或墻壁組合構成,下底鋪地面積大于井口,鑿內(nèi)池、留溝防、設路徑、安石埠、置盆載種種異制,均具有集水、納陽、通風、采光、消防等多種建筑功能。居民天井的空間尺度以間為基準,空間形態(tài)與明堂廳堂為一體,是一個無具象界面的類井狀泛空間。1
比較天井與院落都是傳統(tǒng)建筑中組織建筑單體或群體空間的一種有效手法。它們都特別適合用于創(chuàng)造具有內(nèi)向性的空間和公共交往的空間。
1.尺度不同
天井不同于院落最主要是以尺度和比例來區(qū)分。天井的空間形態(tài)應當是“井深”大于“井徑”,即井深與井徑的比例大于1:l,呈豎筒形。這里的井徑通常指的是矩形平面的短邊,而且心理上還常常由井口或井池代為目測。而院落的四周比較開闊空曠,其高度和短邊寬度的比例通常小于1:1,給人的是一種室外的尺度。
2.空間形態(tài)不同
天井的空間形態(tài)往往與廳堂成為一體,是一個無具象界面的類井狀泛空間,也是介于室內(nèi)和室外的灰空間。而院落則是屬于室外的空間,它包含有人工對自然的模仿,體現(xiàn)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通常天井可以看作是單體建筑的一部分,而院落則是在建筑群中與建筑形成圖底關系的室外空間。
3.功能不同
從功能上看,天井與院落相去甚遠。雖然院落能起到很好的防火作用,但是天井的設置更多的是出于解決建筑通風、防曬、防雨、防火等多方面的功能問題,因此在解決建筑種種實際功能方面天井要優(yōu)于院落。而院落與儒家所提倡的人格修養(yǎng)有關。古人將“天道”物化為大自然,把對山水的崇尚提到極高的地位,君子不能常常處江湖之野,于是院落自古是人們接近大自然的場所,也是修身的場所。在這一方面封閉性較強的天井的作用就明顯不如院落了。
4.細部構造不同
由于天井的設置常常能解決例如排水、放水、通風、除濕等具體的功能問題,相應的天井有一系列采光、排水、散氣的構造。而院落中則主要以鋪地、盆栽等室外構造為主。此外,天井四周的建筑往往都是相連的,其主體結構、屋面都存在一定轉(zhuǎn)角、連接等細部構造做法;而院落四周的建筑出于防火隔離的考慮通常有一定的間距,建筑單體以矩形平面的獨立體為主。2
典型形式南方民居的天井組合方式比較普遍,采用天井的形式和當?shù)貧夂驐l件、社會制度、生活習慣等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
東南部上海地區(qū)的“石庫門”是“三上三下”的天井式民居。平面形式脫胎于傳統(tǒng)三合院住宅,將門棣改為石庫門,前院改為天井,形成三間兩廂及其它變體。一般大門設在中軸線上,入內(nèi)為一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天井,主屋正中為客堂,左右為次間和廂房,客堂后面設橫向樓梯,再后為橫向長方形天井,最后為單層灶間等輔助用房。
西南部云南地方的“一顆印”體形方正“三間四耳倒八座”的天井平面是典型組合。所謂“三間四耳”,即正房三間,耳房(廂房)東西各兩間,稍大則有三間六耳、明三暗五(正房三間加暗室兩間),臨街一列稱為“倒八座”相當于北京四合院的“倒座”。正房常為樓房,下有前廊稱為“游春”,上下皆廊稱為“宮樓”。住宅外圍為高墻,圍墻內(nèi)由正房、廂房及倒八座圍繞中軸線形成天井,天井內(nèi)種植花木,房屋對外則不開窗,形成封閉隔絕的環(huán)境。
在蘇居中出現(xiàn)的在天井中有一道隔墻,前淺后深,前部中間有廊直達隔墻,廊左右出現(xiàn)兩個小天井,蘇州民居稱之為“蟹眼天井”。天井高深,則風產(chǎn)生的洗吸力增強,通風量大,拔風采光效果頗好。
福州“三坊七巷”民居中使用界墻與石框門。界墻指立于宅中與山墻垂直的高大實墻,可起防火作用。其位置多出現(xiàn)在門頭屋之后(或即為門頭屋的后墻),也見于各進廳堂之后,形成一些小巧的天井空間,狀如蘇州民居之“蟹眼天井”。其后界墻具有防西曬,防北風,引導氣流通風,反射增亮等多種作用。
江西民居的開合式天井是我國民居中獨特的天井形式,運用活動式格棚調(diào)節(jié)遮陽、爭取良好的室內(nèi)物理環(huán)境又取得豐富的光影效果。其動態(tài)設計的理念對現(xiàn)代庭園設計也很有啟發(fā)作用。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江西多井制天井民居,處于副熱帶季風區(qū),濕熱性氣候,夏季連續(xù)高溫。天井式民居雖然通風效果好,日曬水蒸發(fā)量少,但是無遮蔽的天井,陽光直射的輻射熱產(chǎn)生高溫,無論是次間的正房還是廂房夏季入夜都難于安寢。而有的民居用活動開閉的格棚調(diào)節(jié)日照,陽盛時封閉天井遮蔭,順應四時開啟天井藏氣通風。江西民居中發(fā)現(xiàn)的開合式天井構造,建筑功能是非常出色的,有效地改善了居室環(huán)境。2
實際意義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天井建筑都是因地制宜,根據(jù)居住地的風土人情、氣候特點、生活習慣而演變完善而成的獨特建筑形式。是充分適應人的生活需求的宜居建筑。天井的存在完善了建筑中的通風、采光、安防的功能,并且在建筑中顯天露地,起到天地合一的作用,使天、地、建筑在空間中融為一體,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天井建筑思想的研究對現(xiàn)代建筑設計有著深刻影響,能夠促進觀察隱藏在人與環(huán)境的細微、復雜的關系,從結構多樣與個人的多樣中,謀求人與環(huán)境之間最大限度的和諧一致,將創(chuàng)造出更富有人情味的環(huán)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