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義
一般含義
闕 讀quē時是**姓氏,**不做姓氏時,代表宮闕,城闕的意思。讀jué時有去除,挖掘,毀傷的意思。
去除 [remove] 。
以待會而考之,亡者闕之。——《周禮》
挖掘 [dig] 。
若闕地及泉?!蹲髠鳌?/p>
毀傷 [damage]。如:闕翦(削弱,毀壞)。
另見quē;què 。
闕 quē
缺點(diǎn);錯誤 [fault;slip;error] 。
次之又不能拾遺補(bǔ)闕?!獫h·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
裨補(bǔ)闕漏?!T葛亮《出師表》
先是雷震景德門,公(袁可立)上疏陳闕政。――明 黃道周《節(jié)寰袁公傳》
又如:闕?。ㄒ蚴д`而把事情搞糟);闕政(有毛病的政治措施);闕失(失誤;錯誤)。
豁口,空缺 [gap] 。
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bǔ)其闕。——《列子·湯問》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端?jīng)注》
又如:闕陷(凹陷)。
也指職位或官位的空缺。即缺額 [vacancy]。如:闕車(古代兵車的一種。用以補(bǔ)缺的戰(zhàn)車,如現(xiàn)在所謂的機(jī)動預(yù)備部隊(duì));闕簿(缺額登記冊)。
闕(quē)姓
主要淵源
漢族:
闕姓據(jù)考證始祖為弁公,生于周靈王時,為夏朝大夫關(guān)龍逢后裔,因逃難避居山東曲阜闕里,乃以地名為氏,后繁衍于下邳,遂以此為郡望,再往中國南方各處拓展居住。
少數(shù)民族:
鮮卑有“闕機(jī)氏”、“闕居氏”等官,其后裔入中國后,以闕為姓。
突厥人闕特勤,東突厥貴族,其后裔入唐后漢化,以闕為姓。
補(bǔ)充:
通假字,傕(jué)(què),通“闕”,姓也 ——《康熙字典》
詳見闕姓。
詞性變化(1)削減;毀壞 [cut down;ruin] 。
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蹲髠鳌こ晒辍?/p>
闕更減賦,盡休力役。——《漢書》
又如:闕翦(毀壞)。
(2)空缺;缺少。也作“缺” [be short of] 。
三綱之道,天地之紀(jì),毋乃有闕?——《三國演義》
每車一偏在前,別用甲士五五二十五人隨后,塞其闕漏。車傷一人,伍即補(bǔ)之,有進(jìn)無退。
——明馮夢 龍《東周列國志》
又如:闕遺(缺少;遺漏);闕少(缺少);闕遺(缺少;遺漏);闕少(缺少);
闕筆(缺筆畫);闕漏(空隙);闕略(缺漏)。
(3)欠,應(yīng)給而不給 [owe] 。
逃死闕稅,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鄰亦盡?!缎绿茣?/p>
(4)通“掘”。挖 [dig] 。
若闕地及泉?!蹲髠鳌る[公元年》
闕為深溝?!秶Z·吳語》
殘缺;不完善 [incomplete;fragmentary]。如:闕典(殘缺的典章制度);闕略(殘缺;不完備);闕陋(殘缺簡陋);闕焉(不完備)。
另見jué;què。
作為量詞
意同“首”:詞僅百余闕。就是說:只有百來首詞。
常用詞組闕立
“闕立”是一種精神,一種氣概,是一種思考,更是一種方向,代表著一種傳承與發(fā)展的新的模式?!瓣I立”將闕立于世,也有志于闕立于史。中國銅藝術(shù)領(lǐng)域第一人朱炳仁先生創(chuàng)作了“闕立”作品,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毫無疑問,“闕立”是他的藝術(shù)新思維的代表作。也是一種新表現(xiàn)。
闕如
quē rú
[be wanting] 空缺;缺然;欠缺 。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墩撜Z·子路》
禮儀制度闕如也?!逗鬂h書·孝和皇帝紀(jì)》
竟告闕如
闕疑
quē yí 留存疑惑。
多聞闕疑
闕
què
(形聲。本義: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高臺,通常左右各一,臺上起樓觀。二闕之間有道路)。
同本義 [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 。
闕,門觀也?!墩f文》。徐鍇曰:“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yuǎn)觀,謂之觀?!?/p>
挑兮達(dá)兮,在城闕兮?!对姟む嶏L(fēng)·子衿》
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史記·高祖紀(jì)》
伏闕上平黎策。——清·張廷玉《明史》
又如:城闕(城門兩邊的瞭望臺);闕竦(高聳如闕門);闕下(宮闕之下)。
宮門的代稱 [gate of a palace]。如:闕下(帝王的宮闕之下。借指朝廷);闕門(宮門。位于兩觀之間)。
石闕。神廟、墳?zāi)怪捌隽⒌氖?[stone statue] 。
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啤だ畎住稇浨囟稹?/p>
又如:太室闕;高頤闕 。
宮殿 [palace]。如:闕庭(宮廷);宮闕(金闕。宮殿。也作天闕);闕掖(宮廷)。
帝王居地的統(tǒng)稱 [court] 。
詣闕止書,書久不報(bào)?!稘h書·朱買臣傳》
另見quē;jué。
略無缺處 通“缺” 空缺。1
古建筑中的闕闕,在中國古建筑中也是一種特殊的類型,它的發(fā)展變化很大?,F(xiàn)存的地面古建筑中,要以闕為最早,漢代的地面古建筑除一兩處石祠而外,就是闕了。闕一般有臺基、闕身、屋頂三部分。
闕,又稱作兩觀、象魏,實(shí)際上就是外大門的一種形式,與牌樓牌坊的起源可能有相同之處,但后來的發(fā)展則分道揚(yáng)鑣,各盡其能了。根據(jù)《說文解字系傳》的解釋,闕這種建筑物是古代帝王在宮廷大門之外建兩個對稱的臺子,在臺子上建樓觀,上圓下方,因其兩臺子之間闕然為道,所以稱為闕。因?yàn)樵陉I樓上可以觀望,所以又稱之為觀。又因在闕上懸掛法典,所以稱之為象魏,《周禮·天官·太宰》上就有“乃懸治象之法于象魏”的記載。因此,古時候經(jīng)常把闕作為帝王宮廷的代表。如《漢書·朱買臣傳》上有“詣闕上書,書久不報(bào)”的記載。岳飛《滿江紅》詞里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指的也是帝王的宮殿。秦始皇的阿房宮氣勢更為雄偉。“表南山之巔以為闕”,把高山引來作為他宮殿的外大門了。還有直接把兩山對峙之處稱之為闕的。
分類闕的種類按它所在的位置分大約有:宮闕、壇廟闕、墓祠闕、城闕、國門闕等等。
宮闕位于帝王之居宮門前面,那種在宮門前建獨(dú)立的二臺(兩觀)的形式,自漢魏以后已有變化,逐漸與皇宮大門相結(jié)合,成為一個整體了。早期的遺物也已不存,現(xiàn)在保存唯一的一處宮闕遺物就是北京明清故宮的午門。它的位置在皇宮正殿大門太和門之外,但它與早期兩觀形式不同了,已與午門相結(jié)合,構(gòu)成為凹形的平面,把兩觀形式與門組合在一起。我們?nèi)绻褍膳缘臇|、西雁翅樓分開,還可以重現(xiàn)兩觀的形式?,F(xiàn)在的午門又稱五鳳樓,但是在正門兩旁的側(cè)門上,還特意加上了闕左門和闕右門的名字,以保存原來宮闕的遺意。這種將雙闕兩觀與宮殿宮門相結(jié)合的形式,我們從唐宋以來的繪畫和遺址中常??梢钥吹剑梢娖溲葑儼l(fā)展由來已久。
壇廟闕位于大型的壇廟大門左右,現(xiàn)存實(shí)物有著明的嵩山三闕,位于河南省登封縣嵩山之麓,即太室廟闕、少室廟闕、啟母廟闕,公元二世紀(jì)初東漢時期所建。三闕均為石制,闕身上有漢代隸書題記和各種人物、車馬、動植物、建筑物的雕刻,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風(fēng)俗習(xí)慣和書法藝術(shù)的珍貴資料。
陵墓闕陵墓闕是現(xiàn)存漢闕中保存得最多的類型。它們均位于陵墓之前,兩相對稱,中闕為道,為陵墓神道的入口大門。它們或木構(gòu),或石砌;木闕現(xiàn)已無存,石闕則實(shí)例頗多,均為后漢物。闕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闕者,則有較低較小之闕,另具檐瓦,倚于主闕之側(cè)。檐下有刻作斗拱枋額,模仿木構(gòu)形狀者,有不作斗拱,僅用上大下小之石塊承檐者。著名的陵墓闕有四川渠縣、馮煥闕、沈府君闕,綿陽平陽府君闕,梓桐李業(yè)闕以及山東嘉祥武氏祠闕(有子闕而無斗拱),平邑皇圣卿闕等等十?dāng)?shù)處。這些闕均為公元一、二世紀(jì)遺物,不僅是研究漢代建筑而且也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和書法、雕刻藝術(shù)的重要實(shí)物。
陵墓闕自漢唐以后也有所改變,已逐漸從一般墓道中消失。陜西西安附近漢唐陵墓的陵門前雙闕尚有遺址可尋,尤以唐高宗武則天合葬墓神道前的雙闕遺址最為顯著,借雙峰以為闕址,氣勢更為雄偉。
城闕古時候,常常在城門的兩旁建立雙闕,以為守望,稱作城闕。《詩經(jīng)·鄭風(fēng)·子衿》上有“挑兮達(dá)兮,在城闕兮”的句子。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指的更是整個京城了。
國門之闕國門闕只是一種想象,并無實(shí)物建筑。最近在遼寧綏中海邊,發(fā)現(xiàn)了秦始皇行宮遺址前大海中的一對峙立礁石,俗稱之為海門,可能秦始皇當(dāng)時巡視海疆時,曾把它當(dāng)作過國門闕。
漢闕的建筑形式,從現(xiàn)存實(shí)物和古代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中可以看出有單闕對立的,也有帶子闕的。另外還有兩闕之間連以門樓閣道的,可能北京故宮午門就是從這種形式發(fā)展而來的。
著名漢闕還有出土重慶市忠縣烏楊鎮(zhèn)的烏楊石闕,2001年,在三峽文物保護(hù)搶救工作中發(fā)掘出土, 是我國目前幸存的、大多數(shù)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的30余處漢闕中,唯一通過考古發(fā)掘復(fù)原,并發(fā)現(xiàn)了相關(guān)的闕址、神道、墓葬的闕。烏楊闕今陳列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中庭,也是所有漢闕中第一個作為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漢闕。
穴位取穴方法:
取穴道的時候通常讓患者采用仰臥的姿勢,以便實(shí)施者能夠準(zhǔn)確的找尋穴道和順利的實(shí)施相應(yīng)的按摩手法。巨闕穴位于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處,再向下二指寬即為此穴。
主治疾?。?/p>
巨闕穴為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為:指壓此穴,對于治療胃腸疾病很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