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葉茶[( Camellia sinensis ( Linn. )var. assamica ( Masters) Kitamura],為云南特有的茶種,原產(chǎn)于云南西雙版納、普洱等地,是制作普洱茶的原材料。大葉茶及其近緣種均有較大而美麗的花瓣,雄蕊多數(shù),株型美觀,有些地方將大葉茶作為園林樹木栽培,普洱市的一些街道用大葉茶作為行道樹。云南是茶樹種植大省,種植的茶葉品種多以大葉茶為主,普洱市作為大葉茶的主要產(chǎn)地之一,全市各區(qū)縣均具有大面積大葉茶種植。1
大葉茶無性系良種栽培管理苗木的選擇與運輸1 、品種選擇
品種選擇主要根據(jù)品種適應性,選擇適宜當?shù)貧夂驐l件的適栽品種 。結合今后干茶制品的種類選擇適應性和抗逆性均好的品種 。
2 、苗木選擇和運輸
茶樹扦插苗的苗木質量,對定植成活率和成長情況關系密切。選擇二年生地苗和袋苗定植效果好,不僅成活率和成長情況顯著優(yōu)于當年生地苗, 而且,二年生地苗根系組織較堅實,有 1 -2 條粗壯的支根,更適合遠距離運輸。袋苗遠距離運輸成本高,宜就近就地移栽 。袋苗遠運時,不可淋水過多,以免袋內(nèi)土壤結塊成團,影響根系生長。地苗遠運時根部要蘸泥漿和多帶土,盡可能用籮筐裝運。苗木在運輸途中要防風吹日曬,并注意適當噴水保濕 。2
園地選擇開墾及苗木定植1 、園地的選擇
園地應選擇在交通方便,水利條件好,周圍無大的工廠或污染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西曬少,土壤酸堿度在 pH4 .5 -6 之間,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塊,坡度在 25°以下。
2 、開墾質量
種植溝深寬以 60 ×80 厘米為宜 。基肥在回溝填土時施入溝中,每畝施有機肥 2000 千克,油餅 100 千克,注意將肥料與土拌合均勻,肥料層上再蓋 20 厘米厚的紅(黃)壤底土。開墾好的茶園,要求耕層深厚,基肥充足,臺面內(nèi)低外高,利于排水。利用茶樹根系的趨肥性,誘導根系向深層土中發(fā)展,增強茶樹的抗旱能力 。
3 、定植時期和種植方式
①定植時期
大面積定植扦插苗,以雨季 6 -7 月最為適宜 。雨季初期定植的扦插苗,成活率高,生長期長,并可節(jié)約人力物力。但具體定植時間的掌握,還要根據(jù)扦插苗是否達到移植標準來決定 。在有灌溉條件的地方,袋育扦插苗可在雨季以前定植 。
②種植方式
要根據(jù)品種的株形和臺面寬度來確定,開張株形品種和臺面在 1 .8 米以下采用單株單行方式定植,株距 30 厘米左右,每畝植 1200 -1400 株。直立株形品種和臺面超過 1 .8 米采用單株雙行方式定植,株距 30 厘米左右 ,小行距 30 厘米,每畝植 2000 -2400 株。實踐證明,無性系茶樹良種的個體生長強,按上述方式建立的茶園,能達到優(yōu)質高產(chǎn)和穩(wěn)產(chǎn)的要求 。
4 、定植方法
扦插苗由取自母本樹的枝條繁育而成 。能保持母樹的遺傳性狀,定植后成長快,能提前成園采茶。但扦插苗的根系由須根組成,無明顯主根 。大量呈水平輻射狀著生的須根,分布在淺層土中,抗旱能力差,定植時要采取與其根系相適應的措施,才能獲得成活率高成長快的效果 。
地苗移栽起苗時要多帶土,盡量避免損傷根系,栽苗時要在種植溝內(nèi)先做一土堆,將須根擱置在土堆上,使須根舒展,然后將細碎松土覆蓋根系壓實,用地膜覆蓋,蓋遮蔭網(wǎng)(或插樹枝遮蔭)防護。定植兩年生地苗時,則要在填土時用手將土分層按緊,用地膜覆蓋,蓋遮蔭網(wǎng)(或插樹枝遮蔭),袋苗定植時要撕去塑料袋,將苗帶土放置在種植穴內(nèi)。用細碎松土填入穴中,適當按緊,再將撕下的塑料袋平鋪在茶苗旁,對防止土壤板結和提高地溫有一定作用。袋苗定 植也要做好遮蔭防護。2
云南大葉茶簡介云南大葉茶具有生長勢強、發(fā)芽期早、采摘期長、芽葉肥壯、內(nèi)含物豐富、茶多酚含量較高等特點,是加工普洱茶的優(yōu)質原料。近年來,隨著普洱茶市場的升溫,茶農(nóng)種茶的積極性較高,特別是喜歡種植茶籽實生苗。茶樹繁殖的方式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 2 種,有性繁殖是利用茶籽進行播種育苗,也稱種子繁殖。種子繁殖的特點是幼苗主根明顯,入土深,抗旱、抗寒能力強,繁殖簡易,苗期管理方便省工。茶籽實生苗適宜在土壤條件差,水分缺乏的山區(qū)種植。結合云南大葉茶的特征特性,筆者根據(jù)實踐經(jīng)驗,總結出一套茶籽育苗技術,以供生產(chǎn)參考。3
茶籽育苗技術一、選種
1、適時采收
云南省已審定的國家級有性系良種有勐海大葉種、勐庫大葉種、鳳慶大葉種,其種質優(yōu)良,性狀較穩(wěn)定,是種子繁殖的優(yōu)良種源。茶籽質量的好壞,其生活力的高低與茶籽采收時期密切相關。成熟的茶籽,果皮呈綠褐色或黃色,無光澤,有的果皮微裂,種皮硬脆呈棕褐色,有光澤。云南茶區(qū) 9 月中下旬茶籽開始成熟,即可采收。
2、妥善貯藏
茶籽采后若不立即播種,則要妥善貯存,適宜的貯存條件是溫度 5~7 ℃,相對濕度 60%~65%,這樣可防止茶籽生理活動過旺,減少種子內(nèi)含物過分消耗,有利于保持種子生活力。3
二、苗圃地準備
1、選擇苗圃地
要求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結構較好的紅、黃壤,土壤砂性不能過強,粘性也不宜過強。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土壤耕作層一般 30~40 cm 即可。地勢平坦的平地或緩坡地,離水源較近。避風向陽,晝夜溫差不大。前作為煙、麻地或蔬菜等地的土壤上生長的茶苗容易受病蟲危害,不宜作苗圃地。
2、整理苗圃地
苗圃地選好后,按面積大小、地形、地勢等劃分為若干小區(qū),在每個小區(qū)內(nèi)再劃成平行并列的若干畦,小區(qū)內(nèi)的畦應作南北向排列。苗床進行淺耕鋤草,經(jīng)陽光照射,達到土壤自然消毒,耕耙前施足基肥,鋪上厚度為 7~10 cm 的紅或黃壤心土,表土要疏松 細 碎。畦 寬 120~130 cm, 長 5~10 m, 高 10~20cm,兩側設排水溝,溝面寬 30 cm,溝底寬 25 cm。
3、搭建遮蔭棚
遮蔭棚具有防曬、防風的作用,是保證茶苗生長成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棚高一般 180~200 cm,材料可用遮蔭網(wǎng)、竹簾、樹枝、作物桔稈等,遮蔭度以 65%~70%為宜。3
三、播種
1、播種時期
10~11 月下旬是茶籽播種的最佳時期,播種時茶籽應飽滿無霉爛。
2、播種方法
茶籽可帶果皮撒播,果皮后期可作肥料,有利于茶苗的生長。云南大葉種茶籽每公頃播種 12 000~15 000
kg。播種后覆土,覆土以黃壤或紅壤較好,厚度 2~3cm。
3、澆水
種籽覆土后及時澆水,澆足水,以水達到畦邊為宜。
4、蓋膜用塑料薄膜覆蓋可直接鋪在畦面上,四周用土壓緊,這種方法保溫保濕效果好,但在濕度低時要掀起
薄膜澆水。苗圃覆蓋比不覆蓋提早 7~10 d 出苗,且苗全苗壯。3
桃源大葉茶簡介1969 年,湖南省桃源縣茶葉科技人員在縣域南部山區(qū)陸家沖發(fā)現(xiàn)了 1 株野生大葉茶茶樹,經(jīng)過多年科學攻關試驗,扦插繁育出了茶樹良種桃源大葉茶株系。1987 年該項目列入湖南省“星火”計劃,在湖南省石門縣、岳陽市、長沙市等地試種,連續(xù) 3 年蒸青樣生化分析:春、夏、秋季三季平均水浸出物含量為44.18%、茶多酚含量 31.69%,鮮葉產(chǎn)量比其它群體高出 3 倍以上,經(jīng)濟效益達 7.5 萬元 /hm2。1992 年 12 月,“桃源大葉茶”被湖南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該省地方優(yōu)良推廣品種。
從發(fā)現(xiàn)第一株野生大葉茶開始,桃源大葉茶經(jīng)歷了 46 年的發(fā)展歷程。湖南省桃源縣現(xiàn)有茶園面積 6 333 hm2
,其中桃源大葉茶 4 666 hm2,年產(chǎn)茶葉 1.25 萬 t,綜合產(chǎn)值突破 5 億元。另外,湖南省長沙、安化、沅陵、桃江及湖北省部分地區(qū)等 10 多個縣市栽植桃源大葉茶6 667 hm2,桃源大葉茶已躋身湖南省茶葉十大主導優(yōu)良品種。4
標準化栽培與管理技術一、茶園規(guī)劃建設
1、茶地選擇
選擇海拔 300~800 m,自然坡度 25°以下自然肥力高,土層深厚,質地疏松,通氣性良好,土體無隔層,不
漬水,腐殖質含量高,養(yǎng)分豐富的酸性紅、黃壤土或紫色土的平緩地。要求全土層厚度 100 cm 以上、地下水位在100 cm 以下、pH 值 4.0~5.5,茶園周圍有較豐富的森林等植被覆蓋。
2、排灌設施
茶園周圍設置深 50~100 cm, 寬 40~60 cm 的 隔離溝;園內(nèi)每相隔 40~50 m 設置橫水溝,溝深 30~40
cm,溝寬 50~60 cm。在多片茶園之間,道路兩旁設置縱水溝,深 30~40 cm,寬 50~60 cm。橫水溝與縱水溝相接,縱水溝與隔離溝相通,隔離溝連接園外水渠、山塘。每2~3.33 hm2 茶園應設置一個容量為 5~10 m3 的蓄水池,并與茶園水溝相連。
3、茶園開墾
使用機械化作業(yè)。初墾前,全面清理場地。平地開墾旋耕深度要求達到 60 cm 以上;5~10°緩坡地開墾,沿用等高線橫向開墾,對坡面不規(guī)則的地塊應按大彎隨勢,小彎取直的原則,對局部凹凸地形要挖高填低并面填表土, 翻 耕 深 度 60 cm 以 上;10°以上的坡地開墾,沿等高線橫向施工,根據(jù)園地的土層深度、砌坎材料和土地坡度確定合理的梯寬和梯高;新墾土層深度 60 cm 以上;熟地開墾,先挖除原作物,清除全部根系,深翻土地 60 cm 以上,曝曬 30 個太陽日。在初墾后進行復墾,復墾的深度為 30 cm 以上,并進一步清除土中雜物,適當破碎
土塊,平整土地。
4、茶苗移栽
按種植規(guī)格開壟溝,溝深 20 cm, 寬 20~30 cm。 在每年10月或第2年2月下旬進行,冰雪天不宜移栽。實行單行雙株(行距150 cm, 株距 33 cm, 每穴 2 株,667 m2 平 2 700 株 )或單行單株( 行距 120 cm, 株距 25 cm, 每穴 1 株,667 m2 平 2 200 株)。移栽時一手扶直茶苗,一手把土填入溝中,覆土時把須根覆蓋好后,再用手把茶苗輕輕上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并與土壤緊密相接,然后再覆土壓緊。茶苗入土部分以超過根頸部 2~5 cm為宜,隨即澆足定根水,并及時修剪,修剪高度一般為茶苗離地 25 cm 處。定植一年后,應于秋末冬初或翌年早春補蔸,補蔸采用同齡茶苗或高度相當?shù)牡妄g茶苗。4
二、茶園培管技術
1、土肥管理
淺鋤除草,移栽當年保持原狀,第二年的 3 月中旬至4 月上旬或 9 月下旬進行除草。1~2 齡茶園可在行間中央間作豆科(矮稈)作物,如黃豆、綠豆等。茶園施肥氮磷鉀年用量按 3∶1∶1 確定,在生產(chǎn)季節(jié)每 1~2 個月施一次速效肥,農(nóng)家有機肥應充分腐熟后開深 10~12 cm 的淺溝施,施后覆土保肥。
2、水分管理
每年在雨季過后和冬季清理水溝與沉沙凼,保持排水暢通。坡地茶園開橫溝攔蓄地面降水,減少地面涇流;雨季注意蓄水池蓄水,供旱期使用。茶園夏秋干旱時應進行灌溉,且以噴灌最佳,無噴灌條件的,可實施溝灌。幼齡茶園未間作的可實行秸稈覆蓋,厚度 10 cm。
3、茶園修剪
茶苗定植時進行第 1 次定型修剪,距地面 25 cm 剪去茶苗主枝上部;定植第 2 年距地面 40~50 cm 進行第 2 次修剪;定植第 3 年距地面 65~70 cm 進行第 3 次修剪,將樹冠剪成傘狀弧形。4
三、茶園病蟲害防治
1、防治對象
幼齡茶園注重防治蚜、螨類、葉蟬等害蟲和茶芽枯病、云紋葉枯病等;成齡茶園以防治葉蟬、茶尺蠖、刺蛾、卷葉蛾、茶毛蟲、螨類、蚧類等害蟲及云紋葉枯病、輪斑病、褐色葉斑病等為主,兼治其它。
2、農(nóng)業(yè)防治
分批、多次、及時采摘,使茶葉生長旺盛期與害蟲發(fā)生高峰期錯開,抑制假眼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茶葉的病蟲。
3、物理防治
利用害蟲的趨性,在茶園中安裝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黃板等,進行燈光誘殺、色板誘殺或性誘殺,實現(xiàn)黃
板、殺蟲燈、性誘劑三維立體防治。
4、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茶園中的草蛉、 瓢蟲、 蜘蛛、 捕食螨、 寄生蜂等有益生物, 減少因人為因素對天敵的傷害。 使用生物源農(nóng)藥, 如微生物農(nóng)藥和植物源農(nóng)藥。
5、園區(qū)清潔
及時清除茶園內(nèi)修剪的病蟲枝葉,遠離茶園深埋或銷毀;清除茶園作業(yè)過程中廢棄的化學肥料、農(nóng)藥等包裝物及施用有機肥后遺留的污染物;冬季使用石硫合劑、礦物油封園,減少越冬病蟲基數(sh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