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阿拉善肉蓯蓉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形態(tài)特征

高大草本,高40-16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莖不分枝或自基部分2-4枝,下部直徑可達(dá)5-10(-15) 厘米,向上漸變細(xì),直徑2-5厘米。

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0.5-1.5厘米,寬1-2厘米,生于莖下部的較密,上部的較稀疏并變狹,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2-4厘米,寬0.5-1厘米,兩面無毛。

花序穗狀,長15-50厘米,直徑4-7厘米;花序下半部或全部苞片較長,與花冠等長或稍長,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連同小苞片和花冠裂片外面及邊緣疏被柔毛或近無毛;小苞片2枚,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與花萼等長或稍長?;ㄝ噻姞睿L1-1.5厘米,頂端5淺裂,裂片近圓形,長2.5-4毫米,寬3-5毫米?;ü谕矤铉娦?,長3-4厘米,頂端5裂,裂片近半圓形,長4-6毫米,寬0.6-1厘米,邊緣常稍外卷,顏色有變異,淡黃白色或淡紫色,干后常變棕褐色。雄蕊4枚,花絲著生于距筒基部5-6毫米處,長1.5-2.5厘米,基部被皺曲長柔毛,花藥長卵形,長3.5-4.5毫米,密被長柔毛,基部有驟尖頭。子房橢圓形,長約1厘米,基部有蜜腺,花柱比雄蕊稍長,無毛,柱頭近球形。蒴果卵球形,長1.5-2.7厘米,直徑1.3-1.4厘米,項端常具宿存的花柱,2瓣開裂。種子橢圓形或近卵形,長約0.6-1毫米,外面網(wǎng)狀,有光澤。

花期5-6月,果期6-8月1。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梭梭荒漠的沙丘,海拔225- 1150米;主要寄主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 A. Mey.)Bunge及白梭梭H. persicum Bunge ex Boiss。模式標(biāo)本采自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盟阿拉善旗2。

分布范圍產(chǎn)內(nèi)蒙古、寧夏(阿佐旗)、甘肅(昌馬)及新疆1。

主要價值莖入藥(中藥名:肉蓯蓉),采后涼干后為生大蕓,鹽漬為鹽大蕓,在西北地區(qū)有“沙漠人參”之稱,有補(bǔ)精血、益腎壯陽、潤腸通便之功效2。

栽培技術(shù)**(一)繁殖**

用種子繁殖:可選沙土或半流沙沙漠地帶,適宜寄生梭梭生長,利用天然梭梭林較集中的沙不墓了,或培育人工梭梭林,在梭梭林東側(cè)或東南側(cè)方向約50-80cm處挖苗床,苗床大小不等,長1-2m,寬1m左右,深50-80cm,或寄生密集處,可挖一條大苗床溝圍線許多株寄生,將種子穴播于苗床上,施駱駝糞、牛羊糞等,覆土30-40cm,上面留溝或苗床坑,以便澆水,播種后保持苗床濕潤,誘導(dǎo)寄主根延伸苗床上,春、秋播種,2年間部分床內(nèi)即有蓯蓉寄生,少數(shù)出土生長,大部分在2-4年內(nèi)出土,形花結(jié)實。

(二)田間管理

沙漠風(fēng)大,要注意對被風(fēng)吹裸露的寄主根,進(jìn)遷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fēng),苗床要經(jīng)常澆水保墑,除掉其他植物。蓯蓉5月開花時,要進(jìn)行人工授粉,提高結(jié)實率。

(三)病蟲害防治

病害:白粉病,可用Bo-10生物制劑300倍液或25%粉銹寧4000倍液噴霧防治。根腐病,可松土,發(fā)生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

蟲害:種蠅,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霧或澆灌根部。大沙鼠可用磷化鋅或大隆毒鉺于洞外誘殺3。

評論
科普5c356ffc74420
少師級
肉蓯蓉被譽(yù)為沙漠人參。
202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