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鵝掌菜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形態(tài)特征

成熟的藻體長約40-60厘米,分為葉片、柄和固定器三部分1。藻體褐至黑褐色,葉狀,革質(zhì),高30-40厘米,寬35-45厘米。咋片中部厚,兩側羽狀分枝,葉緣有粗鋸齒,葉面皺褶,柄部圓柱形,固著器為分枝的假根,附著在海底巖石上2。

鵝掌菜的自然產(chǎn)量還很低, 但根據(jù)它在我國及日本的自然分布狀祝, 這種藻類喜急流,耐高溫, 適于在我國東南沿海幾省的海岸繁殖; 而且它的含碘量甚高,可達到干重的千分之二左右。因此,我們認為這種藻類有作為人工養(yǎng)殖對象的價值, 鵝掌菜在分類系統(tǒng)上與海帶比較接近, 同屬海帶目, 因而有可能與海帶進行雜交產(chǎn)生耐高溫的新品種1。

分布范圍鵝掌菜是海帶目的一種暖流性褐藻,在我國沿岸主要生長在福建平潭,近年來也在浙江南部和大連等地發(fā)現(xiàn),一般生長在1-6米深流急的海底巖石上3。

主要價值鵝掌菜可供食用,味似海帶1

歷史資料【產(chǎn)量】:

鵝掌菜是平潭縣特產(chǎn),可供食用及藥用。漁農(nóng)常于夏季下海采集,產(chǎn)量很不穩(wěn)定。1953年平潭縣采收鵝掌菜干品30噸,1958年僅采收250公斤。1959年,平潭縣利用牛山島海域采集的鵝掌菜進行人工育苗試驗,獲得初步成功。1961年,利用當年6月27日從牛山海域采集的種菜經(jīng)渡夏后,選擇4株孢子囊成熟的于11月16日進行人工采苗,翌年3月底分苗2.5萬株于東澳海區(qū)進行筏式養(yǎng)殖試驗,經(jīng)185天試養(yǎng),藻體長達70~80厘米,后因臺風影響提早收成,共收干品178.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