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火理脾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丹臺玉案》卷三。具有健脾益氣,瀉火生津之功效。主治中消。
組成山梔、白術(shù)、扁豆、寒水石各二錢,山藥、黃連、茯苓、沙參。
用法用量加蓮子七個,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氣,瀉火生津。
主治中消。
方義本方主治脾虛胃熱之消渴證。脾虛失運,見四肢不舒,食后飽脹,小便不利,胃熱盛見消渴,消谷善饑,舌紅苔黃,濁氣上溢見口干口臭。方中用山梔、寒水石清胃降火瀉熱,白術(shù)、扁豆益氣健脾,共為君藥;黃連清胃火,沙參養(yǎng)陰生津,山藥益氣健脾,滋養(yǎng)脾陰;茯苓淡滲利水,共為臣藥。蓮子七個,交心腎,厚腸胃,固澀止瀉,為佐使之品。共奏健脾益氣,瀉火生津之功。
附注方中山藥、黃連、茯苓、沙參用量原缺。(《中醫(yī)方劑大辭典 第五冊》)
附方名稱:緩肝理脾湯
組成:黨參10g,白術(shù)10g,茯苓10g,山藥10g,扁豆10g,白芍10g,甘草(炙)3g,姜(煨)3g,桂枝4g,陳皮5g,大棗5枚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虛肝旺證
出處:《醫(yī)宗金鑒》
功用:溫中健脾,緩肝理脾
名稱:疏肝理脾湯
組成:柴胡12g,白術(shù)12d,香附9g,黨參15g,澤瀉9g,首烏12g,丹參12g,三七粉3g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氣郁結(jié)而脅肋脹痛,心煩失眠;脾虛不運而脘悶食少,大便稀溏,神倦肢軟等癥
出處:《醫(yī)方新解》
功用:疏肝理脾,養(yǎng)血活血
名稱:柔肝理脾湯
組成:青蒿4.5g,,銀柴胡4g,白薇13g,赤白芍各13g,地骨皮13g,牡丹皮13g,生知柏各13g,秦艽1lg,白茅根28g,連翹16g,白僵蠶13g,蟬蛻13g,鱉甲13g,生牡蠣18g,枳殼(炒)6g,川厚樸4.5g,澤瀉13g,茯苓皮18g,豬苓13g,冬瓜皮子各16g,抽葫蘆18g,鮮水蔥24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分2次服
主治:柔肝理脾,養(yǎng)陰涼血,行水利濕。適用于肝硬化腹水
出處:《肝膽病藥方大全》
名稱:御號清胃理脾湯
組成:木香、當(dāng)歸、肉蔻、官桂、甘草、人參、白術(shù)、白芍、枳殼、茯苓、陳皮、阿膠、粟殼
用法:井水煎服
主治:胎前產(chǎn)后,赤白痢稍久
出處:《坤元是?!?/p>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房耘耘 - 博士生導(dǎo)師、教授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管理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