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益精丸,中醫(yī)方劑名。出自《仁齋直指方論》卷十。具有補心腎,止遺泄之功效。主治心虛腎冷,漏精白濁。
組成鹿茸(去皮,酥炙微黃)、桑螵蛸(瓦上焙)、肉蓯蓉、當歸、巴戟(去心)、菟絲子(酒浸軟,研)、杜仲(截碎,姜汁淹,炒斷絲)、川楝子(蒸,去皮取肉,焙)、益智仁、禹余糧(煅紅,醋淬,以碎為度)各三分,韭子(微炒)、故紙(炒)、山茱萸、赤石脂、龍骨(別研)各二分,滴乳香一分。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酒調(diào)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九,食前白茯苓煎湯送下。
功用補心腎,止遺泄。
主治心虛腎冷,漏精白濁。
方義本方主治腎陽虧虛的慢性前列腺炎。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陽虛則溫攝無權(quán)。故方中以鹿茸溫補腎陽為君,其為血肉有情之品,補腎益精。肉蓯蓉、巴戟天、韭菜子溫補腎陽為臣,助鹿茸壯腎陽,攝陽道。菟絲子,杜仲、益智仁、山茱萸益腎添精;白濁不止,當以桑螵蛸、禹余糧、赤石脂、龍骨澀精止瀉,當歸養(yǎng)血;川楝子、乳香行氣活血,以使補而不滯。本方補澀結(jié)結(jié)合,以補為主。諸藥合用,則腎陽壯,腎精足,白濁止。
附方名稱:還少丹
組成:山藥、牛膝、白茯苓、山茱萸、舶上茴香、續(xù)斷、菟絲子、杜仲、巴戟、蓯蓉、北五味子、枳實、遠志、熟地黃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送下
主治:心虛腎冷,漏精白濁,夢遺
出處:《仁齋直指方論》卷九
功用:補虛勞,益心腎,生精血
名稱:金櫻子丸
組成:真龍骨、厚牡蠣、桑螵蛸
用法:上以雄黑豆一盞淘濕,將前三件置豆上蒸半日,去豆,焙三件為末,入白茯苓一兩(末),金櫻子四十九枚,去刺并瓤蒂,洗凈捶碎,瓷器內(nèi)入水一盞,煮濃汁濾清,調(diào)茯苓末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益智五枚(連殼捶碎),北五味子十粒,縮砂仁三個煎湯送下
主治:諸虛,漏精白濁
出處:《仁齋直指方論》卷十
名稱:煉鹽散
組成:雪白鹽、白茯苓、山藥
用法:上為末,入鹽一兩研和;用沸湯浸棗取肉,研,夾煉蜜再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棗湯送下
主治:漏精白濁
出處:《仁齋直指方論》卷十
名稱:涼補風
組成:肉蓯蓉、澤瀉、石菖蒲、菟絲子、黃芪、川楝子、山茱萸、熟干地黃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空心以鹽酒、鹽湯任下;如,五淋病,用豆淋酒送服
主治:心經(jīng)積熱,思慮過多,一切漏精白濁,久則飲食減少,轉(zhuǎn)成勞傷;五淋病
出處:《普濟方》卷十七引《衛(wèi)生家寶》
功用:涼心膈,補元陽
名稱:通治還少丹
組成:山藥、牛膝、山茱萸、白茯苓、舶上茴香、菟絲子、續(xù)斷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送下
主治:心腎俱虛,漏精白濁
出處:《瑞竹堂方》卷一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陳志強 - 博士生導師、教授 -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