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艾納香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艾納香,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艾納香Blumea balsamifera(L.)DC.的全草。分布于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和臺灣等地。全草入藥,性溫味辛、苦,具有避穢,溫中,殺蟲,祛風除濕之功效。常用于瘟疫,瘧疾,感冒,寸白蟲病,毒蛇咬傷,癬瘡,寒濕瀉痢,頭風頭痛,風濕痹痛,跌打傷痛。

別名大風艾、冰片艾、牛耳艾、再風艾、大骨風、大黃草、冰片葉、真金草、土冰片、艾粉、葉下香、山大艾。

生理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莖粗壯,直立,高1-3米,基部徑約1.8厘米,或更粗,莖皮灰褐色,有縱條棱,木質(zhì)部松軟,白色,有徑約12毫米的髓部,節(jié)間長2-6厘米,上部的節(jié)間較短,被黃褐色密柔毛。下部葉寬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2-25厘米,寬8-10厘米,基部漸狹,具柄,柄兩側(cè)有3-5對狹線形的附屬物,頂端短尖或鈍,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被柔毛,下面被淡褐色或黃白色密絹狀棉毛,中脈在下面凸起,側(cè)脈10-15對,弧狀上升,不抵邊緣,有不明顯的網(wǎng)脈;上部葉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1.5-3.5厘米,基部略尖,無柄或有短柄,柄的兩側(cè)常有1-3對狹線形的附屬物,頂端漸尖,全緣、具細鋸齒或羽狀齒裂,側(cè)脈斜上升,通常與中脈成銳角。頭狀花序多數(shù),徑5-8毫米,排列成開展具葉的大圓錐花序;花序梗長5-8毫米,被黃褐色密柔毛;總苞鐘形,長約7毫米,稍長于花盤;總苞片約6層,草質(zhì),外層長圓形,長1.5-2.5毫米,頂端鈍或短尖,背面被密柔毛,中層線形,頂端略尖,背面被疏毛,內(nèi)層長于外層4倍;花托蜂窩狀,徑2-3毫米,無毛。花黃色,雌花多數(shù),花冠細管狀,長約6毫米,檐部2-4齒裂,裂片無毛;兩性花較少數(shù),與雌花幾等長,花冠管狀,向上漸寬,檐部5齒裂,裂片卵形,短尖,被短柔毛。瘦果圓柱形,長約1毫米,具5條棱,被密柔毛。冠毛紅褐色,糙毛狀,長4-6毫米。花期幾乎全年。

產(chǎn) 地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和臺灣。生于林緣、林下、河床谷地或草地上,海拔600-1000米。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也有分布。

1

采集加工12月采收,先把落葉集中,再把帶葉的地上莖割上,鮮用或曬干;或運到加工廠用蒸餾法蒸得艾粉。

入藥部位全草。

藥材性狀本品莖呈圓柱形,大小一等。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縱條棱,節(jié)是明顯,分枝,密生黃褐色柔毛。木質(zhì)部松軟,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干燥的葉略皺縮或破碎,邊緣具細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略粗糙,被短毛,下表面密被白色長絨毛,嫩葉兩面均密被銀白色絨毛,葉脈短毛下表面密被白色長絨毛,嫩葉兩面均必被銀白色絨毛,葉脈帶黃色,下表面突出較明顯。葉柄短,葉半圓形,兩側(cè)有2-4對狹線形的小裂片,密被短毛。葉質(zhì)脆,易碎。氣清涼,香,味辛。

性 味味辛、苦,性溫。

功 能避穢,溫中,殺蟲,祛風除濕。

主 治瘟疫,瘧疾,感冒,寸白蟲病,毒蛇咬傷,癬瘡,寒濕瀉痢,頭風頭痛,風濕痹痛,跌打傷痛。

相關(guān)配伍①治腫脹,風濕關(guān)節(jié)炎:大風艾、蓖麻葉、石菖蒲。煮水洗。(《廣東中藥》)

②治蛇傷口不合:大風艾同鹿耳翎敷。(《本草求原》)

③治跌打損傷,瘡癤癰腫,皮膚瘙癢:大風艾鮮葉搗爛外敷或煎水洗患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禁 忌陰虛血熱者慎用。

相關(guān)論述① 《本草拾遺》:“主癬辟蛇?!?/p>

② 《海藥本草》:“主傷寒五泄,主心腹注氣,下寸白,止腸鳴,燒之辟溫疫。”

③ 《開寶本草》:“去惡氣,殺蟲。主腹冷泄痢。”

④ 《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消腫,活血除濕。治跌打,敷酒風腳?!?/p>

⑤ 《嶺南采藥錄》:“能除濕,療四肢骨痛。”

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張宏桂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