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光線性扁平苔蘚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光線性扁平苔蘚是一種皮膚病,多見于熱帶或亞熱帶,故又稱熱帶或亞熱帶扁平苔蘚。損害多位于暴光部位,多為紫紅色環(huán)狀損害,亦可見到紅褐色或色素減退的扁平苔蘚。

拼音guāng xiàn xìng biǎn píng tái xiǎn

疾病別名熱帶扁平苔蘚 亞熱帶扁平苔蘚

疾病分類皮膚性病科

疾病描述光線性扁平苔蘚系扁平苔蘚的一種特殊類型,過去曾以不同的診斷進行報告,包括亞熱帶扁平苔蘚、熱帶扁平苔蘚、環(huán)狀萎縮性扁平苔蘚、夏季光化性苔蘚樣發(fā)疹、苔蘚樣色素性皮炎等。本病常見于熱帶中東地區(qū),主要發(fā)生于黑膚色人群中,但也并非僅發(fā)生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國內西安地區(qū)李伯 和南京地區(qū)范志莘等(1986)均有報道。

癥狀體征皮損發(fā)生部位以前額外側最常見,其次是手背、前臂、下口唇等,偶爾累及小腿、軀干、生殖器和口腔粘膜,頭皮罕見,甲不受累。損害常不超過10個,呈0.25~0.5cm直徑的環(huán)狀損害,邊緣略隆起,中央萎縮顯紫藍色。

Isaacson等指出本病皮損在形態(tài)上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環(huán)狀色素沉著性斑塊:最常見,好發(fā)于面部和手背。

②色素斑:好發(fā)面頸部,為黃褐斑樣。

③色素減退斑:主要見于頸和手背,為灰白色針尖大小丘疹,傾向融合成5~6cm直徑的斑。

④典型的苔蘚樣丘疹斑塊:群集于四肢遠端。上述幾種類型皮損可分別結合出現(xiàn)。有時軀干部有典型扁平苔蘚損害同時存在。

本病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春、夏季發(fā)病或復發(fā),可伴輕度瘙癢。

疾病病因本病皮損局限發(fā)生在日光曝曬部位,夏季皮疹增劇,冬季明顯改善或完全消退,因此推測為陽光所致。Schroeff等(1983)對一例本病患者采用人工UVB照射后引起了細小紫藍色扁平丘疹,組織學示典型扁平苔蘚特征,而采用UVA照射區(qū)則無同樣反應。Dilaimy指出發(fā)病因素除日光曝曬外,尚與熱、營養(yǎng)缺乏和遺傳素質有關。

病理生理輕度角層增厚,角栓形成,顆粒層厚薄不均。皮損中央部棘層萎縮變薄和表皮嵴消失,邊緣棘層增厚,表皮嵴不規(guī)則延長?;准毎夯冃裕嫫\層血管擴張、充血,緊接表皮下方以淋巴細胞為主的帶狀浸潤,散布載黑素細胞,細胞浸潤在皮損邊緣部呈塊狀。

診斷檢查根據(jù)在曝光區(qū)特有的紫藍色環(huán)狀皮疹,或中央凹陷性色素沉著的萎縮和邊緣有苔蘚化丘疹,結合扁平苔蘚的組織病理變化、皮損在夏季增劇和冬季減輕諸點,即可診斷本病。

鑒別診斷主要應與典型的扁平苔蘚進行鑒別:

①典型扁平苔蘚好發(fā)于四肢屈側、軀干和粘膜,光化性扁平苔蘚常見于面、手背和上肢伸側的光照部位。

②扁平苔蘚見于四季,光化性扁平苔蘚常見于春季和夏季。

③光化性扁平苔蘚病程長于典型的扁平苔蘚,半數(shù)病人病程超過一年。

④與典型扁平苔蘚相反,光化性扁平苔蘚癢不著或不癢。

⑤光化性扁平苔蘚發(fā)生同形反應較典型扁平苔蘚少見。

⑥光化性扁平苔蘚指甲不受累,頭皮很少累及。另外,本病亦應與盤狀紅斑狼瘡相鑒別。

治療方案外用皮質類固醇對皮損有輕度改善作用。外用遮光劑或皮損內注射皮質類固醇能使皮損顯著改善。Dilaimy報道用抗瘧藥無效。

預后及預防尤其在夏季時,應避免日曬,可使皮損自行緩解或消退。

特別提示發(fā)病可以突然或緩慢,最初發(fā)作可持續(xù)數(shù)周或數(shù)月,數(shù)年內可間斷地復發(fā)。兒童常不被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