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見怕,中藥名。為莧科杯莧屬植物杯莧Cyathula prostrata(L.)Blume的地上部分。植物杯莧,分布于臺(tái)灣、廣東、廣西、云南。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之功效。主治癰瘡腫毒,毒蛇咬傷,跌打瘀腫。
入藥部位地上部分。
性味味苦,性涼。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主治癰瘡腫毒,毒蛇咬傷,跌打瘀腫。
相關(guān)配伍治跌打瘀腫,瘡瘍腫毒,用蛇見怕(鮮莖、葉)同酒槽搗爛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用法用量內(nèi)服:30-60g。
外用:全草適量,搗爛敷患處。
炮制采集加工:夏季植株生長旺盛期割取地上部分。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征杯莧,別名平臥杯莧。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細(xì)長;莖上升或直立,鈍四棱形,具分枝,有灰色長柔毛,節(jié)部帶紅色,加粗,基部數(shù)節(jié)生不定根。葉片菱狀倒卵形或菱狀矩圓形,長1.5-6厘米,寬6-30毫米,頂端圓鈍,微凸,中部以下驟然變細(xì),基部圓形,上面綠色,幼時(shí)帶紅色,下面蒼白色,兩面有長柔毛,具緣毛;葉柄長1-7毫米,有長柔毛。總狀花序由多數(shù)花叢而成,頂生和最上部葉腋生,直立,長4-35厘米;總梗延伸,不分枝,密生灰色柔毛;花叢具長約1毫米的花梗,在花序下部的花叢間距離較遠(yuǎn),愈向上距離愈近,初直立,后開展,最后反折,下部花叢由2-3朵兩性花及數(shù)朵不育花而成,愈向花序上部,花叢內(nèi)的不育花數(shù)目愈減少,最上部花叢僅有1朵兩性花,而無不育花,果實(shí)成熟時(shí)整個(gè)花叢脫落;苞片長1-2毫米,頂端長漸尖,授粉后反折;兩性花的花被片卵狀矩圓形,長2-3毫米,淡綠色,頂端漸尖,具凸尖,外面有白色長柔毛,內(nèi)面無毛,具3-5脈;雄蕊花絲長3-4毫米,基部連合部分僅長1毫米;退化雄蕊長方形,長0.5毫米,頂端截形,具2淺裂或凹缺。胞果球形,直徑約0.5毫米,無毛,帶綠色;不育花的花被片及苞片黃色,長約1.5毫米,花后稍延長,頂端鉤狀,基部有長柔毛。種子卵狀矩圓形,極小,褐色,光亮?;ü?-11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或小河邊,產(chǎn)臺(tái)灣、廣東、廣西、云南。
鑒別藥材性狀:莖長短不等,常有4棱,有少量分枝;表面有柔毛。單葉對(duì)生,具柄或近無柄;完整葉片橢圓形或菱狀矩圓形,長1.5-5cm,先端鈍或短尖,常從中部以下漸窄,全緣,兩面有柔毛??偁罨ㄐ蝽斏蛞干偣<靶』ü@w細(xì);小花淡綠色,干后枯綠色。
相關(guān)論述1、《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消腫,止痛,拔彈,除諸毒。治各種蛇咬傷,肝脾腫大,子彈入肉?!?/p>
2、《廣西本草選編》:“散瘀消腫。治跌打瘀腫,瘡瘍腫毒。”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