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qǐng)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guó)]-半夏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shí)科普陣地
收藏

半夏,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塊莖。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曬干。東北、華北以及長(zhǎng)江流域諸地均有分布。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的功效。用于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塊莖。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胃、肺經(jīng)。

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

主治用于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

相關(guān)配伍1、治濕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下。(《丹溪心法》)

2、治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湯)

3、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芩三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4、治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納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傷寒論》半夏散及湯)

用法用量?jī)?nèi)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適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調(diào)敷患處。

禁忌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生品內(nèi)服宜慎。

炮制采集加工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曬干。

炮制方法1、生半夏:用時(shí)搗碎。

2、法半夏:取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適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攪勻,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shí),取出,洗凈,陰干或烘干,即得。每lOOkg凈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lOkg。

3、姜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時(shí),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薄片,干燥。每lOOkg凈半夏,用生姜25kg、白礬12.5kg。

4、清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切厚片,干燥。每lOOkg凈半夏,用白礬20kg。

生理特性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地下塊狀莖球形或扁球形。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zhǎng)6~23厘米,在葉柄下部?jī)?nèi)側(cè)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卵狀心形;2~3年后,葉為3小葉的復(fù)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zhǎng)5~8厘米,寬3~4厘米,兩側(cè)的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光滑無毛。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zhǎng);佛焰苞綠色,長(zhǎng)6~7厘米;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圓筒形,雌花著生于雄花的下部,綠色,兩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通常長(zhǎng)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漿果卵狀橢圓形,綠色,長(zhǎng)4~5毫米?;ㄆ?~7月。果期8~9月。

生長(zhǎng)環(huán)境喜生于潮濕肥沃的沙質(zhì)土上,多見于房前屋后、山野溪邊及林下。東北、華北以及長(zhǎng)江流域諸地均有分布。

藥材性狀1、半夏:本品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l~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diǎn)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zhì)堅(jiān)實(shí),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法半夏:本品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guī)則顆粒狀。表面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質(zhì)較松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zhì)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3、姜半夏:本品呈片狀、不規(guī)則顆粒狀成類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質(zhì)硬脆,斷面淡黃棕色,常具角質(zhì)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4、清半夏:本品呈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diǎn)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zhì)樣。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

相關(guān)論述1、《本草綱目》:“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mèng)遺,帶下?!?/p>

2、《本經(jīng)》:“主傷寒寒熱,心下堅(jiān),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p>

3、《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jié),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jiān)痞,時(shí)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p>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