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植物名實圖考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學著作,38卷。清代吳其濬(瀹齋)撰于19世紀中(約1841~1846年),書未成而作者逝,初刊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該書考訂植物名實,然涉及藥用植物甚多。共載植物1714種,仿《本草綱目》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類。附圖1805幅,絕大多數(shù)系寫生而成。書中一般一物一圖,圖文對照。其文字內容介紹文獻出處、產地、形態(tài)、顏色或性味、用途等。所收植物以見于前人本草者居多,亦收有新增品519種。作者辨認植物,注重實際比較觀察及采訪民間辨藥經驗,故對近現(xiàn)代考求植物品種甚有價值。其圖形精美,據此常可鑒定植物科屬。書中亦收載眾多采訪所得之植物功用,內涉及醫(yī)藥者較多,故于醫(yī)藥亦多裨益。

成書背景吳氏對植物學有濃厚興趣,他查閱古代本草著作及植物學文獻后,感到從《神農本草經》以迄《本草綱目》,對各種植物的記述與插圖不能令人滿意,認為有必要重新編撰植物學專書。為此,他先編輯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書中收載植物830多種,是從經、史、子、集、方志等,輯錄出有關草、木的內容,分編為11類,在此書基礎上,他根據自己歷年在各地任職期間,對當?shù)刂参锼娝動枰杂涗?,同時參考歷代重要的本草書、方書、地方志、史籍、雜著等約200種文獻,選摘有關植物記述,編撰成《植物名實圖考》38卷。

流傳版本現(xiàn)存清光緒六年(1880年)刻本及近代石印和排印本,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校勘本。

作者簡介吳其濬(1789~1847),字瀹齋、季深,號哲甫、吉蘭,河南固始人。出身于清代官宦之家,父與兄先后任職翰林院。由于受到家庭影響,吳其濬自幼年起即攻讀諸子百家經史典籍,青年時期中舉之后,擔任過內閣中書等職。嘉慶二十二年(1817)參加殿試,考中進士一甲一名(狀元)。之后,被朝廷授予多種官職,先后擔任太子洗馬(皇太子出行時之前導)、鴻臚寺卿、通政司副使、翰林院修撰、內閣大學士、兵部右侍郎、江西學政使、湖北按察使、湖廣總督、湖南巡撫、云南巡撫、云貴總督、福建巡撫、山西巡撫等,有“宦跡半天下”之稱。與清代一般高級官員不同,吳其濬還是一位科學家,他著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植物名實圖圖考》、《滇行紀程集》、《滇南礦廠圖略》和《治淮上游論》等著作,研究對象包括植物學、礦物學、農田水利等。在植物學方面,他搜集整理文獻資料,首先編著《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將所有植物分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類,每類植物之下又分出許多種。以此為基礎,充分利用去各地任職的機會采集各地植物標本,繪制成圖,并結合《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中的資料進行研究,寫出了《植物名實圖考》這部植物學巨著。

內容簡介明清之后,中國本土的植物學逐漸開始向科學研究的方向發(fā)展,這一重要階段開始的標志便是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的出現(xiàn)。這一時期植物學逐步走向獨立,不再是本草學的附屬?!吨参锩麑崍D考》不再受“本草”的局限,在談及植物的用途時,不再只關心藥用和食用,還論及其它方面,著重于植物的形態(tài)、生態(tài)習性、產地及繁殖方式的描述。該書同時記載了那些尚未發(fā)現(xiàn)其功用的植物,使其成為具有近代植物學意義的著作,大大豐富了植物學的內容,由此奠定了它在中國植物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收載的植物數(shù)量超過了歷代本草著作。《本草綱目》收載的植物近1300種,而該書收載植物的數(shù)目為1 700多種。它涉及面廣,有胡麻、稻、粱、黍、大豆、稷等糧食作物;白蒿、地黃、何首烏、柴胡、紫參等藥用植物;樟、柏、樺木、白楊等用材植物;橙、柑、梅、柿、椰子、無花果等果樹等。從生態(tài)角度看,這些植物有陸生、隰生、水生、石生等。從空間分布來看,書中植物共涉及19個省,尤其集中于對云南、貴州、江西、湖南、山西等省植物的采集,書中收錄云南植物約370余種,江西植物約400種,湖南植物280種。吳其濬曾擔任中國植物最豐富的區(qū)域云南貴州地區(qū)的最高行政長官云貴總督,更是收獲頗豐。總體上看,這些植物大多數(shù)分布于我國亞熱帶地區(qū),這一地區(qū)正是歷代本草學家采訪所不及之地,尤其是云南等邊遠地區(qū)的植物資源首次得以記載。《植物名實圖考》描述了大量以前未知名的植物。馬鈴薯從國外傳入中國后,被許多地方大力推廣,但名稱不一,在山西被稱為“山藥蛋”,《植物名實圖考》最早把“山藥蛋”之名載入,說它能“療饑救荒”“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根實如番薯”。再如書中的新增植物稻搓菜,吳其濬認為它生于稻田,與稻子并存,因此被稱作稻搓菜。并記述“稻搓菜生于稻之腐余,其性當與谷精草比,吾鄉(xiāng)人喜食之”。

吳其濬在撰著《植物名實圖考》時,特別注重實地考察獲取第一手資料,常親自栽培、品嘗植物原株。該書以繪圖精細而數(shù)量眾多享有盛譽,植物繪圖在圖考中所占的地位可以從《植物名實圖考》書名本身感知。在《植物名實圖考》書中,植物繪圖多達1 700余幅,超過了以往任何本草書的植物繪圖。繪圖質量也更精確,其中部分圖片把該植物的根、莖、葉、花整株描繪,更準確地揭示了植物形態(tài)。此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附圖較多,有1 100多幅,但所繪之圖粗糙,與實物有很大差距。且李時珍僅到過北京、湖南、江西、江蘇、安徽等地,而吳其濬則足履大江南北,兩人的見聞是無法相比的?!吨参锩麑崍D考》中很多圖在繪制時植物仍保持新鮮狀態(tài),更能反映該植物的特征,這一點也大大超出了前代植物繪圖的水平。吳其濬在鬼臼條中記載:“此草生深山中,北人見者甚少…余于途中,適遇山民擔以人市,花葉高大,遂極圖之?!薄吨参锩麑崍D考》所繪植物,線條流暢,圖形清晰精確,刊印之后很快成為代替以往本草著作圖譜的通行本。清人張紹棠在翻印《本草綱目》時,直接用吳其濬的繪圖替換掉了李時珍所繪的圖。植物學家甚至可以直接依據《植物名實圖考》上的圖譜確定植物的科和種。

對于混雜的植物名稱,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的現(xiàn)象,《植物名實圖考》都做了很多的考訂工作。古代文獻資料是吳其濬研究的基礎,凡書籍中已有記述的品種,吳其濬都注明了文獻的來源。但他卻不人云亦云,進而以實物觀察為依據,與文字記載相互印證。有些問題經過實地訪問、觀察,輔以文獻記載加以研究,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吳其濬決不主觀推測,輕下結論。正因為如此《植物名實圖考》中出現(xiàn)了一物數(shù)圖未加以注釋,或只有圖卻無名甚至無文的情況??梢哉f《植物名實圖考》綜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有所推進。

吳其濬雖然注重實踐和觀察,但他從來都不忽略前人己有的研究成果。他生活的時代,仍是清代乾嘉漢學的興盛時期,學者們在學術上更加精密、嚴肅和踏實。時代無疑對吳其濬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者治學時對前人成果給予了充分尊重,對前人成果的吸收幾乎到了涸澤而漁的地步。對前人的見解除了于“長編”中一一列述以外,在《植物名實圖考》中每有引用,即一一著明,而不掠人之美。《植物名實圖考》引用了有關植物的文獻800多種。他繼承前代,凡前代本草諸書己記載者,均注出見于何書及其品第。且吳其濬曾兩度入值南書房,見到了更多珍貴的文獻,對其著述也大有裨益。吳其濬治學嚴謹,在轉引文獻時,忠實于古文獻原文,全部照錄,注明出處,不割裂原書文義。一些果樹、用材植物和花卉的專譜,如《打棗譜》、《桐譜》、《蠶書》、《茶經》、《菊譜》、《芍藥譜》、《牡丹譜》等,均被《植物名實圖考》著錄或節(jié)錄。書中輯錄了中國各地包括國外引進的果樹就達60多種,保存的植物學文獻,數(shù)量超過歷代任何一種本草著作?!吨参锩麑崍D考》以古代文獻為基礎,卻并非泥古不化。作者注意對文獻的考訂、辨?zhèn)?,不輕信盲從,改變了明代以來一直籠罩整個學術界不加分析批判、因襲傳抄的風氣。吳其濬非常尊重李時珍,但并不總是以《本草綱目》所載為準,他糾正了李時珍對冬葵的論斷:“(冬葵)為百菜之王,志書亦多載之,李時珍謂今人不復食,殊誤。以一人所未食而曰今人皆不食,抑何果于自信耶?”又如古代稱的麻,為五谷之一,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指大麻。但宋應星卻認為“詩書五谷之麻,或其種已滅,或即菽粟之中別種,而漸訛其名號,皆未可知也?!鹇閴河蜔o多,皮為疏惡布,其值幾何?”對這一觀點持否定態(tài)度。吳其濬批評他的錯誤,指出他的觀點是“執(zhí)今人之所嗜,以訂古人之所食”。

影響評價《植物名實圖考》曾在日本被刊刻,并曾被介紹到德國等歐洲國家,為國內外學術界所重視。

123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馬明越 - 講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