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泡,是一種草本植物結(jié)的果實,別名天泡子、掛金燈、燈籠果、打額泡、天泡草、小酸漿、黃姑娘。夏季開花,果時萼增大如燈籠狀,圓卵形或近圓形,秋后成熟時外面那個皮是黃或暗色的,味酸甜,微苦。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5-90厘米,具匍匐的根狀莖。莖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密生短柔毛。葉較厚,闊卵形或心臟形,長6-15厘米,寬4-10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對稱心臟形,全緣或有少數(shù)不明顯的尖牙齒,兩面密生柔毛;葉柄長2-5厘米,密生柔毛。花單獨腋生,梗長約1.5厘米?;ㄝ嚅熺姞睿üR粯用苌崦?,長7-9毫米,裂片披針形,與筒部近等長;花冠闊鐘狀,長1.2-1.5厘米,直徑1.5-2厘米,黃色而喉部有紫色斑紋,5淺裂,裂片近三角形,外面生短柔毛,邊緣有睫毛;花絲及花藥藍紫色,花藥長約3毫米。果萼卵球狀,長2.5-4厘米,薄紙質(zhì),淡綠色或淡黃色,被柔毛;漿果直徑約1-1.5厘米,成熟時黃色。種子黃色,圓盤狀,直徑約2毫米。夏季開花結(jié)果。1
分布范圍原產(chǎn)于南美洲;我國廣東、云南有栽培。
主要價值【來源】茄科酸漿屬植物燈籠草Physalis minima 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性味歸經(jīng)】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祛痰止咳,軟堅散結(jié)。用于黃疸型肝炎,膽囊炎,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支氣管炎,肺膿瘍,腮腺炎,睪丸炎,膀胱炎,血尿,頸淋巴結(jié)核;外用治膿皰瘡,濕疹,癤腫。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煎水洗或煅灰存性撒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