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蕓苔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蕓苔應(yīng)為“蕓薹”,很多人誤以為“薹”字已簡化為“苔”。其實并沒有簡化。蕓薹,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莖葉和總花梗。全國各地都有栽培。

形態(tài)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莖粗壯,無毛或稍被微毛。基生葉及下部莖生葉呈琴狀分裂,長18~25厘米,寬4~8厘米,先端裂片長卵圓形或長方狀圓形;莖中部及上部的葉倒卵狀橢圓形或長方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半抱莖。花序成疏散的總狀花序;萼片4,綠色,微向外伸展,排列為2輪,內(nèi)輪萼片基部稍膨大;花瓣4,鮮黃色,呈倒卵形,上具明顯的網(wǎng)脈,排列成十字形,全緣,具長爪;雄蕊6,4強,排列為2輪;雌蕊1,子房上位,1室,由1層膜質(zhì)隔膜隔成假2室。長角果,長2~4厘米,直徑約5毫米,先端具一長喙。種子多數(shù),黑色或暗紅褐色,有時亦有黃色,近圓球形,直徑約3毫米?;ㄆ?~5月。果期4~6月。

生長分布范圍中國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主要價值植物藥用主治:勞傷吐血,風(fēng)熱腫毒,血痢腹痛,婦女乳腺炎等。

營養(yǎng)與藥用:該品含有槲皮甙或維生素c,淀粉樣蛋白,多糖和一種12S的球蛋白。具有散血消腫的作用。散血,消腫。治勞傷吐血,血痢,丹毒,熱毒瘡,乳癰。 ①《千金·食治》:"主腰腳痹,又治油腫丹毒。" ②《唐本草》:"主風(fēng)游丹腫,乳癰。" ③《本草拾遺》:"破血,產(chǎn)婦煮食之。又搗葉敷赤游疹。" ④《日華子本草》:"治產(chǎn)后血風(fēng)及瘀血。" ⑤《開寶本草》:"破癥瘕結(jié)血。" ⑥《綱目》:"治瘭疽、豌豆瘡,散血消腫。" ⑦《隨息居飲食譜》:"破結(jié)通腸。" ⑧《四川中藥志》:"治吐血。"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煮熟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宜忌】麻疹后、瘡疥、目疾患者不宜食。 ①《百病方》:"狐臭人食之,病加劇。" ②《隨息居飲食譜》:"發(fā)風(fēng)動氣,凡患腰腳口齒堵病,及產(chǎn)后、痧痘。瘡家痼疾,目證,時感皆忌之。" 【選方】①治勞傷吐血:紅油菜一窩(全株),熬水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諸丹:以蕓薹菜熱搗厚封之。如余熱氣未愈,但三日內(nèi)封之??v干亦封之勿歇,以絕本。(《千金方》) ③治小兒赤丹:蕓薹菜汁服三合,滓敷上。(《千金方》) ④治天火熱瘡,初出似疿子,漸漸大如水泡,似火燒,瘡亦色,熱翕翕,須臾浸淫漸多:蕓薹菜不限多少(搗,絞取汁),芒硝、大黃、生鐵衣各等分。搗大黃末相和芒硝等;以蕓薹汁調(diào)和稀糊,以禿筆點藥敷瘡上,干即再點,頻用極有效。(《近效方》) ⑤治毒熱腫:蔓菁根三兩,蕓薹苗葉根三兩。上二味,搗,以雞子清和,貼之,干即易之。(《近效方》) ⑥治女人吹乳:蕓薹菜搗爛敷之。(《日用本草》) ⑦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fā)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煮蕓薹菜,取汁二升服之,并食干熟蕓薹數(shù)頓,少與鹽醬。冬月研其子,水和服之。(《千金方》) ⑧治豌豆瘡:煮蕓薹洗之。(《千金方》) ⑨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疞痛,心神煩悶:蕓薹(搗,絞取汁)二合,蜜-合。同暖令溫服之。(《圣惠方》)

文獻參考1、《千金食治》:“主要腳痹,又治癰腫丹毒。”

2、《飲膳正要》:“主風(fēng)熱、丹腫、乳癰?!?/p>

3、《本草綱目》:“治癰疽,豌豆瘡,散血消腫?!?/p>

(《唐本草》)

【異名】胡菜(《通俗文》),寒菜(《百病方》),臺菜(《埤雅》),蕓薹菜(《日用本草》),薹芥(《沛志)),青菜(《隨息居飲食譜》),紅油菜(《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莖葉。

化學(xué)成分含少量槲皮甙和維生素K,并分離出淀粉樣蛋白、一種具有高度分枝結(jié)構(gòu)的多糖、一種12S球蛋白。

【性味】味甘、辛、性涼。

①《千金·食治》:"味辛,寒,無毒。"

②《日華子本草》:"涼。"

【歸經(jīng)】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jīng)。"

②《本草求真》:"入肺、肝、脾。"

功用主治散血,消腫。治勞傷吐血,血痢,丹毒,熱毒瘡,乳癰。

①《千金·食治》:"主腰腳痹,又治油腫丹毒。"

②《唐本草》:"主風(fēng)游丹腫,乳癰。"

③《本草拾遺》:"破血,產(chǎn)婦煮食之。又搗葉敷赤游疹。"

④《日華子本草》:"治產(chǎn)后血風(fēng)及瘀血。"

⑤《開寶本草》:"破癥瘕結(jié)血。"

⑥《綱目》:"治瘭疽、豌豆瘡,散血消腫。"

⑦《隨息居飲食譜》:"破結(jié)通腸。"

⑧《四川中藥志》:"治吐血。"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煮熟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宜忌】麻疹后、瘡疥、目疾患者不宜食。

①《百病方》:"狐臭人食之,病加劇。"

②《隨息居飲食譜》:"發(fā)風(fēng)動氣,凡患腰腳口齒堵病,及產(chǎn)后、痧痘。瘡家痼疾,目證,時感皆忌之。"

【選方】①治勞傷吐血:紅油菜一窩(全株),熬水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諸丹:以蕓薹菜熱搗厚封之。如余熱氣未愈,但三日內(nèi)封之??v干亦封之勿歇,以絕本。(《千金方》)

③治小兒赤丹:蕓薹菜汁服三合,滓敷上。(《千金方》)

④治天火熱瘡,初出似疿子,漸漸大如水泡,似火燒,瘡亦色,熱翕翕,須臾浸淫漸多:蕓薹菜不限多少(搗,絞取汁),芒硝、大黃、生鐵衣各等分。搗大黃末相和芒硝等;以蕓薹汁調(diào)和稀糊,以禿筆點藥敷瘡上,干即再點,頻用極有效。(《近效方》)

⑤治毒熱腫:蔓菁根三兩,蕓薹苗葉根三兩。上二味,搗,以雞子清和,貼之,干即易之。(《近效方》)

⑥治女人吹乳:蕓薹菜搗爛敷之。(《日用本草》)

⑦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fā)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煮蕓薹菜,取汁二升服之,并食干熟蕓薹數(shù)頓,少與鹽醬。冬月研其子,水和服之。(《千金方》)

⑧治豌豆瘡:煮蕓薹洗之。(《千金方》)

⑨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疞痛,心神煩悶:蕓薹(搗,絞取汁)二合,蜜-合。同暖令溫服之。(《圣惠方》)

釋名又名油菜。它的籽可以榨油。九、十月間插種,長出來的葉子形狀顏色有點像白菜。

油菜開黃色的有四瓣的小花,像芥花。結(jié)莢收籽,它的籽也像芥籽,呈灰赤色。

莖葉性味

味辛,性溫,無毒。

功效主治

主治丹毒,**腫塊,破腹內(nèi)痞塊結(jié)血。治產(chǎn)后貧血及瘀血。煮來食用治腰腿麻木。將葉搗爛涂于女人**療腫塊。治瘭瘡,豌豆瘡,散血消腫,伏蓬砂。蕓苔破血,產(chǎn)婦宜食。

發(fā)明與傳說

孫思邈說:貞觀七年內(nèi)江縣因飲酒過度,導(dǎo)致夜間感覺四肢骨肉疼痛,次日清晨頭痛,額角上生丹如彈丸,腫痛,到晌午腫得厲害,眼睛無法睜開。再過一天差點就會死。我想到本草記載蕓苔可治丹毒。于是取蕓苔葉搗爛來敷,馬上就消了紅腫,格外靈驗。也可以搗汁來服用。

性味

味辛,性溫,無毒。

功效主治

主治男子夢遺、與鬼媾和。用其油敷頭,頭發(fā)會長黑,通滯血,破冷氣,消腫結(jié),治難產(chǎn),產(chǎn)后心腹部各種疾病,赤丹熱腫,金瘡血痔。

附方

治手足瘭瘡:此瘡常長在手、腳、肩、背上,密密麻麻如紅豆,將其刺破有汁滲出。用蕓苔籽煮水服一升,并且多吃曬干煮熟的蕓苔菜,吃時加少量的鹽、醬。冬季用蕓苔籽研水服。

治瀉下血色鮮紅,腹痛晝夜不止:用蕓苔葉搗爛取汁二合,加蜂蜜一合,溫服。

治產(chǎn)后失血過多導(dǎo)致的暈厥:用蕓苔籽、生地黃各等分,每次三錢,姜七片、酒水各半盞,童子尿半盞,一起煎至七分,趁溫服下,產(chǎn)婦即可蘇醒過來。

治產(chǎn)后惡露不下,血結(jié)心中:用炒過的蕓苔籽、當(dāng)歸、桂心、赤芍各等分,研為末,每次用酒送服二錢,便能排出胞宮內(nèi)遣留的余血和濁液。

治大便帶血:用生蕓苔籽、甘草炙一起研為末,每次用水煎服15克。

治偏頭痛:用蕓苔籽一分,大黃三分,研為末,吸入鼻中,很快就見效。

治療扭傷骨節(jié):用蕓苔籽50克,炒黃米二合,龍骨(蛇骨)少許研為末用醋調(diào)成膏,攤在紙上,敷貼骨節(jié)扭傷處。

治小兒天釣:蕓苔籽、去掉皮尖的生鳥頭各兩錢,研為末,用水調(diào)和后涂在頭頂上。1

(《唐本草》)

【釋名】寒菜(胡居士方)、胡菜(同上)、苔菜(《埤雅》)、苔芥(《沛志》)、油菜(《綱目》)。

時珍曰︰此菜易起苔,須采其苔食,則分枝必多,故名蕓苔,而淮人謂之苔芥,即今油菜,為其子可榨油也。羌隴氐胡,其地苦寒,冬月多種此菜,能歷霜雪,種自胡來,故服虔

《通俗文》謂之胡菜,而胡洽居士《百病方》謂之寒菜,皆取此義也?;蛟迫庥械孛婆_戍,始種此菜,故名,亦通。

【集解】恭曰︰《別錄》云︰蕓苔乃人間所啖菜也。

宗奭曰︰蕓苔不甚香,經(jīng)冬根不死,辟蠹,于諸菜中亦不甚佳。

時珍曰︰蕓苔方藥多用,諸家注亦不明,今人不識為何菜?珍訪考之,乃今油菜也。九月、十月下種,生葉形色微似白菜。冬、春采苔心為茹,三月則老不可食。開小黃花,四瓣,如芥花。結(jié)莢收子,亦如芥子,灰赤色。炒過榨油黃色,燃燈甚明,食之不及麻油。近人因有油利,種者亦廣云。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大明曰︰涼。

《別錄》曰︰春月食之,能發(fā)膝痼疾。

詵曰︰先患腰腳者,不可多食,食之加劇。又損陽氣,發(fā)瘡及口齒病。胡臭人不可食。

又能生腹中諸蟲。道家特忌,以為五葷之一。

【主治】風(fēng)游丹腫,乳癰(《唐本草》)。破癥瘕結(jié)血(《開寶》)。治產(chǎn)后血風(fēng)及瘀血(《日華》)。

煮食,治腰腳痹。搗葉,敷女人吹奶(藏器)。治瘭疽、豌豆瘡,散血消腫。伏蓬砂(時珍)。

【發(fā)明】藏器曰︰蕓苔破血,故產(chǎn)婦宜食之。

馬志曰︰今俗方言病患得吃蕓苔,是宜血病也。

思邈曰︰貞觀七年三月,予在內(nèi)江縣飲多,至夜覺四體骨肉疼痛。至?xí)灶^痛,額角有丹如彈丸,腫痛。至午通腫,目不能開。經(jīng)日幾斃。予思《本草》蕓苔治風(fēng)游丹腫,遂取葉搗敷,隨手即消,其驗如神也。亦可搗汁服之。

【附方】新七。

赤火丹毒︰方見上。

天火熱瘡,初起似痱,漸如水泡,似火燒瘡,赤色,急速能殺人︰蕓苔葉搗汁,調(diào)大黃、芒硝、生鐵衣等分,涂之。(《近效方》)。

風(fēng)熱腫毒︰蕓苔苗葉根、蔓荊根各三兩,為末,以雞子清和貼之,即消。無蔓荊,即以商陸根代之,甚效也。(《近效方》)。

手足瘭疽,此疽喜著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用蕓苔葉煮汁服一升,并食干熟菜數(shù)頓,少與鹽、醬。冬月用子研水服。(《千金方》)

異疽似癰,而小有異,膿如小豆汁,今日去,明日滿︰用蕓苔搗熟,濕布袋盛,于熱灰中煨熟,更互熨之,不過三、二度。無葉用干者。(《千金》)。

豌豆斑瘡︰蕓苔葉煎湯洗之。(《外臺秘要》)。

血痢腹痛,日夜不止︰以蕓苔葉搗汁二合,入蜜一合,溫服。(《圣惠方》)。

腸風(fēng)下血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夢中泄精,與鬼交(思邈)。取油敷頭,令發(fā)長黑(藏器)。行滯血,破冷氣,消腫散結(jié),治產(chǎn)難、產(chǎn)后心腹諸疾,赤丹熱腫,金瘡血痔(時珍)。

【發(fā)明】時珍曰︰蕓苔菜子、葉同功。其味辛氣溫,能溫能散。其用長于行血滯,破結(jié)氣。故古方消腫散結(jié),治產(chǎn)后一切心腹氣血痛,諸游風(fēng)丹毒熱腫瘡痔諸藥咸用之。經(jīng)水行后,加入四物湯服之,云能斷產(chǎn)。又治小兒驚風(fēng),貼其頂囟,則引氣上出也?!秼D人方》治產(chǎn)難歌云︰黃金花結(jié)粟米實,細(xì)研酒下十五粒。靈丹功效妙如神,難產(chǎn)之時能救急。

【附方】新十二。

蕓苔散︰治產(chǎn)后惡露不下,血結(jié)沖心刺痛。將來才遇冒寒踏冷,其血必往來心腹間,刺痛不可忍,謂之血母。并治產(chǎn)后心腹諸疾。產(chǎn)后三日,不可無此。用蕓苔子(炒)、當(dāng)歸、桂心、赤芍藥等分。每酒服二錢,趕下惡物。(楊氏《產(chǎn)乳》)。

產(chǎn)后血暈︰蕓苔子、生地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姜七片,酒、水各半盞,童便半盞,煎七分,溫服即蘇。(溫隱居《海上仙方》)

補血破氣︰追氣丸︰治婦人血刺,小腹痛不可忍。亦可常服,補血虛、破氣塊甚效。用蕓苔子(微炒)、桂心各一兩,高良姜半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淡醋湯下五丸。(沈存中《靈苑方》)。

腸風(fēng)臟毒下血︰蕓苔子生用,甘草炙,為末。每服二錢,水煎服之。(《圣惠方》)。

頭風(fēng)作痛︰蕓苔子一分,大黃三分,為末,鼻。

風(fēng)熱牙痛︰蕓苔子、白芥子、角茴香等分,為末。鼻,左右,右左。(《圣惠》)。

小兒天釣︰蕓苔子、生烏頭(去皮、尖)各二錢,為末。每用一錢,水調(diào)涂頂上。名涂頂散。(《圣濟總錄》)。

風(fēng)瘡不愈︰陳菜子油,同穿山甲末熬成膏,涂之即愈。(《攝生眾妙方》)。

熱癤腫毒︰蕓苔子、狗頭骨等分,為末,醋和敷之。(《千金方》)。

傷損接骨︰蕓苔子一兩,小黃米(炒)二合,龍骨少許,為末,醋調(diào)成膏,攤紙上貼之。(《乾坤秘韞》)。

湯火傷灼︰菜子油調(diào)蚯蚓屎,搽之。(楊起《簡便單方》)。

蜈蚣螫傷︰菜子油傾地上,擦地上油摻之即好。勿令四眼人見。(陸氏《積德堂方》)2

佛經(jīng)記載《大方廣菩薩藏經(jīng)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jīng)》曰:“諸善男子若欲經(jīng)過師子虎狼毒蛇怨賊一切險難之處。當(dāng)須凈其身心。不得近諸女人及吃一切五辛酒肉蕓薹胡荽。于諸眾生起大悲想。至心誦咒(唵齒臨)咒之四十九遍。而諸怨惡自然退散??v令遇之無不歡喜。" (蕓薹指油菜。韭菜、油菜、蒜等蔬菜長出的花莛。胡荽指香菜。)3

原變種7a. 蕓苔(原變種)圖版4: 1-3

Brassica campestris var. campestris

二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莖粗壯,直立,分枝或不分枝,無毛或近無毛,稍帶粉霜?;~大頭羽裂,頂裂片圓形或卵形,邊緣有不整齊彎缺牙齒,側(cè)裂片1至數(shù)對,卵形;葉柄寬,長2-6厘米,基部抱莖;下部莖生葉羽狀半裂,長6-10厘米,基部擴展且抱莖,兩面有硬毛及緣毛;上部莖生葉長圓狀倒卵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8 (-15) 厘米,寬0.5-4 (-5) 厘米,基部心形,抱莖,兩側(cè)有垂耳,全緣或有波狀細(xì)齒??偁罨ㄐ蛟诨ㄆ诔蓚惴繝睿院笊扉L;花鮮黃色,直徑7-10毫米;萼片長圓形,長3-5毫米,直立開展,頂端圓形,邊緣透明,稍有毛;花瓣倒卵形,長7-9毫米,頂端近微缺,基部有爪。長角果線形,長3-8厘米,寬2-4毫米,果瓣有中脈及網(wǎng)紋,萼直立,長9-24毫米;果梗長5-15毫米。種子球形,直徑約1.5毫米。紫褐色。花期3-4月,果期5月。

產(chǎn)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甘肅大量栽培。模式標(biāo)本采自歐洲。

為主要油料植物之一,種子含油量40%左右,油供食用;嫩莖葉和總花梗作蔬菜;種子藥用,能行血散結(jié)消腫;葉可外敷癰腫。

7b. 紫菜苔(變種)

Brassica campestris var. purpuraria L. H. Bailey in Gent. Herb. 2: 248. f. 131. 1930; T. Y. Cheo l. c. 181. 1948.

莖、葉片、葉柄、花序軸及果瓣均帶紫色,基生葉大頭羽狀分裂,下部莖生葉三角狀卵形或披針狀長圓形,上部葉略抱莖。

各地栽培。

菜苔作蔬菜食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