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菜,中藥名。為石花菜科植物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x.、細毛石花菜Gelidium crinale(Turn.)Lamx.、大石花菜Gelidium pacificum Okam.等的藻體。石花菜分布于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臺灣等沿海;黃海、渤海較多,東海較少;細毛石花菜分布于我國沿海地區(qū);大石花菜分布于浙江、福建等沿海。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散結(jié),緩下,驅(qū)蛔之功效。用于腸炎腹瀉,腎盂腎炎,癭瘤,腫瘤,痔瘡出血,慢性便秘,蛔蟲癥。
入藥部位藻體。
性味味甘、咸,
歸經(jīng)歸肺、脾、胃、肝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化瘀散結(jié),緩下,驅(qū)蛔。
主治用于腸炎腹瀉,腎盂腎炎,癭瘤,腫瘤,痔瘡出血,慢性便秘,蛔蟲癥。
相關(guān)配伍1、治腸炎,肛門周圍腫痛:石花菜15g,白頭翁、秦皮各9g。煎服?;蚴ú酥蟪蓛鰞?nèi)服。
2、治腎盂腎炎:石花菜15-30g。水煎加糖適量,內(nèi)服?;蛩蟪蓛鰞?nèi)服。
3、試治乳腺癌,子宮癌:石花菜、海帶、海蒿子各15g。煎服。
(1-3方出自《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慎服,孕婦不宜多食。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去除雜質(zhì),洗凈,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性石花菜又名沙根子、大本。藻體紅帶紫色,軟骨質(zhì),叢生,高10-20(-30)cm,主枝亞圓柱形、側(cè)扁,羽狀分枝4-5次,互生或?qū)ι?,分枝稍彎曲,也有平直,無規(guī)律,各分枝末端急尖,寬約0.5-2mm。髓部為無色絲狀細胞組成,皮層細胞產(chǎn)生許多根狀絲,細胞內(nèi)充滿膠質(zhì)。藻體成熟時在末枝上生有多數(shù)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精子囊和囊果均在末枝上生成,囊果兩面突出,果孢子囊為棍棒狀。藻體固著器假根狀。
細毛石花菜又名巖衣,馬毛,狗毛菜。藻體暗紫色,軟骨質(zhì);叢生,高2-4(-6)cm,初生枝匍匐臥生,自上長出次生枝,直立,圓柱狀,線形,不規(guī)則羽狀分枝,互生或?qū)ι?,有時在同一節(jié)上生出2-3個以上的小分枝,枝端尖銳。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生在枝端膨大處。固著器盤狀。
大石花菜又名雞毛菜、大本。藻體紅帶紫色,軟骨質(zhì),大而粗壯,高10-20cm,也可達30cm,羽狀分枝3-4次,互生或?qū)ι?,分枝線形,兩側(cè)略扁,較長而略向左右彎曲伸展,其上密生羽狀小枝。髓部絲狀體稀疏,下皮層絲狀體密集。四分孢子囊生于小枝或小羽枝上,形成略膨起的圓形囊群,囊果生于小枝頂端下方,單條或分枝,中間膨起。固著器假根狀。
生長環(huán)境石花菜生于低潮帶的石沼中或水深6-10m的海底巖石上。分布于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臺灣等沿海;黃海、渤海較多,東海較少。
細毛石花菜生于中潮帶蓋有沙的巖石上,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大石花菜生于低潮帶石上或外海島嶼干潮線以下數(shù)米深的巖礁上。分布于浙江、福建等沿海。
藥材性狀石花菜藻體紫色,叢生,長8-15cm,軟骨質(zhì)。基部有固著器。主枝與分枝扁平,分枝4-5次,呈羽狀,枝端有時可見略膨大的囊果。氣微腥,味微咸。
細毛石花菜藻體較小,長1.5-3cm。小枝稀疏,細絲狀。
大石花菜藻體長12-18cm。主枝與分枝密生1-2次復(fù)羽狀小枝。
藥理作用對B型流感病毒與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抗病毒多糖可用于治療病毒感染如艾滋病。50-1000ug/ml時對病毒逆轉(zhuǎn)錄酶活性有很強抑制作用。
相關(guān)論述《全國中草藥匯編》:“驅(qū)蛔,緩下,并可去上焦風(fēng)熱?!?/p>
附注同屬植物尚有中肋石花菜Gelidiumjaponicum(Harv.)Okam.分布于福建、臺灣;匍匐石花菜Gelidiumpusillum(Stackh)Le Jol.分布于全國沿海;異形石花菜Gelidiumvagum Okam.分布于我國黃海沿岸。亦供藥用。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龔慕辛 - 教授 - 首都醫(yī)科大學(xué)中醫(yī)藥學(xué)院